东北通史复盘隋朝四征高句丽始末

正所谓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抒写的,有时候我们去复盘一场胜利的战争,总是因为太多津津乐道而感到乏味。相反,复盘一场失败的战争会更有趣,更有启发。所以今期大器给大家分享一下,按照金毓黻《东北通史》脉络梳理一下引发隋朝(年~年)灭国的四次高句丽战争始末。

一、隋征高句丽动机

根据《东北通史》金毓黻先生对这场战争的复盘,对隋朝征伐高句丽的动机归结于以下观点:

1、威服四夷,威加四海,好大喜功

《东北通史》给出的观点认为“隋自统一南北,兵威远被四夷,疆域恢廓,超轶前古,曾北朝突厥,败契丹,南平林邑,服赤土,西通西域,破吐谷浑,东招日本,发见琉球。”隋文帝杨坚为隋朝开创了一片空前的疆域,中原王朝统治及控制的疆域超越前朝任何一代。后隋炀帝杨广彰显国力号万国来朝,但唯独高句丽虽奉表遣使,纳贡受封,然每恃其强盛,亏失藩礼,不能以一隅之梗顽,致国威之有损,此用兵之动机一。

《东北通史》给出另外一个观点则是归咎于隋炀帝自身好大喜功,引述《东北通史》一次朝会上隋炀帝对高句丽的不满“炀帝遂饬其使,还语高丽王入朝,否则将帅启民往巡彼土,高句丽王惧,以致藩礼颇缺,此用兵动机之二。”

简单说就是,当初隋朝国力达到历朝前所未有,万邦臣服,唯独高句丽没怎么把隋朝当一回事,皇帝心里不爽,勒令高丽王亲自过来朝拜不然我就揍你。具体可以参考过去卡扎菲对美国的态度,大概是差不多情况。

隋文帝杨坚

1.1关于高句丽

这里简单科普一下这个中古古代边疆政权,“高句骊”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追溯祖先为早期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记载。在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之后,把卫氏朝鲜划分玄菟郡(含高句丽县)、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当时扶余人主要活动于玄菟郡、乐浪郡一带(今吉林省至朝鲜北部一带)。

后于西汉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正式建国称“高句丽”,扶余残余的氏族政权逐渐被高句丽政权归化征服退出历史舞台。

至于高句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完全得益于东汉后中原王朝长达几百年的分裂与战乱,对边疆失去控制力。原来被打压数百年的少数民族卷土重来如那几百年涌现出来的五部匈奴、鲜卑、羯、羌、契丹、女真、吐鲁番等等等,高句丽也是其中坐大的小数民族政权之一。

全盛期高句丽疆域

2、大器观点

《东北通史》里面隋唐征高句丽是合在一个章节里的,金毓黻先生把很多“合理”理由推到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刻意贬低隋炀帝,我认为不大合理。我相信隋朝中央的决策者也绝非一群庸才,征伐高句丽的战略其实没什么问题,只是他们在实施过程中犯了许多军事上的错误导致严重失败。

在《东北通史》给出唐征高句丽理由如下:

I、讨逆弑。《资治通鉴》“贞观十六年十一月,营州都督张检奏高句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武。”大概意思是高句丽国内发生叛乱,原来的代理人被取代了,唐朝是有理由干涉藩属国的政局。

II、拯救汉民。《旧唐书.高丽传》“其王高建武,前王高元异母弟也。高祖感隋末战士多陷其地,五年(武德)赐建武书,建武悉搜刮华人,以礼宾送,前后至者万数。”高祖指唐高祖李渊,高建武是当时高句丽王号荣留王。大概意思是李渊想了解有多少隋末汉人被迫留在了高句丽,结果发现很多,有想撤侨的意思。

III、恢复旧疆。《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三月)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意思很明确,东北原来就是中国故土,隋没能收复我来收复。

IV、预防后忧。取自《新唐书》贞观十七年与十九年的片段,内容太长不作摘录,是唐太宗与褚遂良和李世绩论证出兵高句丽的必要性。结论跟当下地缘政治平衡一个道理,不能坐看身边有个有野心的小国做大,需有苗头时候彻底铲除祸根。

上述四点为《东北通史》总结唐征高句丽的四大动机,其实仔细想一下,除了I、II外,III和IV的动机隋中央我相信也是一样想到的,只不过呢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罢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李世民像

二、隋文帝征高句丽

战争时间:隋朝(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公元年6月至9月;

两国关系:

这里先说一下周、隋与高句丽政治关系和中原与辽东的土地归属关系,比较复杂。

《东北通史》“随初,承周之旧制,视高句丽为藩属,封以王号。”

《东北通史》亦引述了三段段耐人寻味的事件《周书高丽传》“建德六年,汤遣使来贡,高祖(周武帝)拜汤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

《隋书高祖纪》“开皇元年十二月壬寅,高丽王高阳(阳与汤为同一人)遣使朝贡,授阳大将军辽东郡公。”

后《隋书高丽传》有提“开皇十年阳卒,十一年封元为高丽王。”

这里有几个重要信息:

1、隋继承了周的政治遗产延续了与高句丽的藩属关系;

2、周武王封阳为王,而隋文帝却只封阳为郡公,换了老板地位却降了一等,直到他儿子元即位才重新封王以示安抚;

3、不论周朝还是隋朝都只称东北领土为辽东而不称高句丽,高句丽只是对该政权的称谓而不是领土,东北领土名义上还是属于中原的。

简单说就是高句丽对隋臣而不服,而隋对高句丽的扩张野心刻意打压,毕竟高句丽趁中原内乱“建国”已数百年武装割据已成当时事实。

《孙子兵法》提及“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隋文帝这么做等于战略上过早表露敌意,导致高句丽时刻提防隋廷。

孙武

战争起因:

《东北通史》概括为“开皇十八年高丽侵边,命将帅师伐之,以高句丽谢罪而罢去。”

而隋过早表露敌意导致《隋书高丽传》“平陈之后,汤大惧,治兵积谷,为守拒计。(开皇九年)”在杨坚完成全国统一后,高丽王就预感会是下一个被收拾的,囤积物资惧险而守,开始以逸待劳。

《资治通鉴》“十八年二月,高丽王元帅靺鞨之众万余,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上闻而大怒。”这里比较有意思,不知道是真的还是事件强加,高丽王元率靺鞨(另外一个少数民族)去抢掠辽西被击退,总之呢杨坚听到大怒于是决定出兵征讨高句丽。

战争经过:

通史引述《资治通鉴》“乙巳,以汉王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三十万,伐高丽,周罗睺为水军总管,......六月丙寅,下诏黜高丽王官爵,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得疾疫,周罗睺自东莱泛海,趣平让(壤)城。亦遭风,船多飘没。秋九月已丑,师还,死者什八九。高丽王元亦惶恐,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总结来说就是一场非常窝囊且失败的军事灾难,仗非但没打成而非战斗减员却达到了八九成,隋朝首次征伐高句丽以被迫讲和告终。

隋朝首次征伐高句丽犯了什么错误?

大器认为是:战略上蔑视,战术上亦轻视。国家底子薄,一次失败的军事赌博。

第一、想通过一次决战彻底根除以汉文明“建国”年的土地政权,是两个农业政权的对抗,而隋廷错把高句丽当成了游牧民族看待以为一打就可以溃散,杨坚杨广两父子好像到死都没想明白这问题。

第二、财政准备、兵将动员、后勤、侦察、情报、策反等战前重要工作准备不足,毕竟古代可寻的研究资料基本只有史书,而自行着手研究敌情需要花费数年。

第三、出兵时间为什么选在温带季风气候6~9月的台风季导致后勤灾难。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古代出兵不能耽误农时。夏季发动,秋季结束,回家过冬,春天耕田,加上辽东地区秋冬季温度骤降不利于军事行动,所以最终只能选在6月发兵以求冬季前结束战争。当年希特勒也是6月闪击苏联,想在冬季结束战争,结果兵败莫斯科城下,历史也是何其相似。

第四、从行为看本质,隋初经济状况不允许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恰恰相反高句丽才是经不起消耗战的。但经过中央运筹后仍是想通过一次军事行动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一场军事赌博。

引用《孙子兵法》总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隋朝首次征伐高句丽就如此窝囊地落下帷幕。

杨坚剧照

三、隋炀帝一征高句丽

战争时间:隋朝(隋炀帝杨广)大业八年,公元年2月至7月;

战争起因:

引述《东北通史》“炀帝大业三年,在启民帐,见高丽使,遂征其王入朝。高丽王元,不奉诏,而藩礼颇阙,始谋讨之。”

没什么理由就是看高句丽不顺眼。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路线

战争准备:

《东北通史》的描述“七年春二月,诏讨高丽,造船于东莱海口,养马于山东,帝亲至涿郡,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并积米于泸河、怀远二镇,涿郡为幽州治,泸河怀远二镇皆在辽河以西,或谓泸音近狼近凌,泸河即古之白狼水,今之大凌河,亦有谓今小凌河,二者必局其一,而镇必傍于水也。至八年正月,遂诏二十四军出辽东等道讨高丽。”

隋炀帝杨广及其当时决策层是吸取了首次征高句丽的教训提前一年做战争准备,包括积攒物资、打造军械、兵源动员、开春进军、御驾亲征。

顺便一提,屯资在白狼水也是考究了曹操征乌桓与司马懿平辽东的出兵路线,这次战争准备可谓是吸取近期教训与历史经验以举国之力征伐高句丽,稳操胜算。

关于动员兵力《隋书炀帝纪》与《资治通鉴》都有提及“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

我从百度搜索到在隋炀帝大业五年(年)根据《隋书地理志》给出的全国人口总数为46,,人。

我们做个粗略的计算:

假设男女比例五五开(实际可能男性更少)则当时全国男性人口约为23,,人;

假设全国男性适龄劳动人口为60%则为14,,人;

根据上述军队1,,人外加1倍后勤人员,则动员总人口为3,,人;

动员总人口占全国男性适龄劳动人口24.20%;占全国男性人口14.52%;占全国总人口7.26%;

而隋炀帝选在春季农时出兵,相当于当年国家约有万人停止生产服务战争,而这三百多万人的吃喝拉撒是国家财政的纯消耗。

隋炀帝剧照

这里可能就有人疑惑,攻打高句丽需要那么多人么?在耿铁华先生《中国高句丽史》考证统计得出高句丽灭国前的常备军队在60万人左右,所以单纯从数量来看隋征调的军队数量也就刚好比高句丽部队总数多一倍,我相信当时隋廷中央也并非拍脑袋想出来的。

《隋书炀帝纪》与《资治通鉴》均记载隋军分水陆共二十四道出征,《东北通史》认为实际上并没那么多《资治通鉴》及《隋书》中可查陆路实际出征九道三十万五千人外加水师约五万,共计约三十五万人。

应到一百一十三万人,实到三十五万五千人,这个大折扣到底是什么回事?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与当年国民党为补充兵源强行对老百姓“抓壮丁”的惨痛经历是十分相似的,具体事迹自行百度,这个事蒋介石没法洗。

总之,这样拼凑而来的军队是心生积怨的,是没战斗力的,失败是注定的。

老将

战争经过:

本次征讨高句丽沿用首次的战术,即水路军奇袭平壤,路陆军攻克辽东。第一次是因天时不利告吹了,这次必须成功。

年3月,右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江淮水军与高句丽水军遭遇获胜,水师由海道入浿水(今朝鲜大同江)登录进攻平壤,来护儿率四万精锐突袭平壤城遭埋伏,损失惨重士卒生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回滩头与高句丽军相持待援,至7月宇文述等陆路军增援无望消息传到后班师回国。

年3月,隋炀帝引军度辽水,围辽东城,不克。《资治通鉴》有详细记录翻译过来大致情况,3月14日隋军在辽水集结准备渡河,沿着辽河列阵,高丽亦依水而守,隋兵无法渡河。杨广命工部设浮桥,浮桥成但离东岸仍有距离,高丽兵严阵以待,隋兵涉水抢滩登陆失败,隋军死伤惨重。随后退兵连夜驳桥,次日桥成两岸相通,隋军与高句丽军交战,高句丽军大败,隋军乘胜合围辽东城及其高句丽北部多城但直至6月11日尚未能攻克。

年7月,宇文述等诸道兵度鸭绿水,以粮尽旋师,复多败绩。《隋书宇文述传》既有记录翻译过来大致情况,从3月出兵到7月打到鸭绿江边时隋军基本粮尽,兵疲将乏无力再战,意欲班师。恰逢高句丽诈降,宇文述中计撤军,遭高句丽军追击,隋军于萨水渡江时被高句丽军击半渡掩杀,全军溃败,最后回到辽东城仅剩0人,遗留物资不计其数。

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几乎全军覆没的结果告终。

《东北通史》总结四个失败的主要原因:

1、万乘亲征,遥为指授。

《资治通鉴》“诸将之东下也,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辽东数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寤。”

简单理解就是军事最高决策权在皇帝那,将帅没有自决权。上述杨广这番话其实没什么原则性错误,就是提醒大家这次出征是恩威并施,叮嘱一下大家要小心谨慎不要贪功冒进,但问题就出在杨广的身份是皇帝而不是统帅,而且杨广又是位脾气贼差的皇帝,更是军事上的外行,结果这番叮嘱传达下去就变成了紧箍咒和死命令,一旦作战不顺利这种死板的决策结构则是灾难性的。

具体可以参考肃反运动后的苏联对芬兰于年发动的冬季战争,历史又是何其相似。

慈父

2、未立统帅,事权不一。

《资治通鉴》“高丽遣大臣乙支文德诣其营诈降,实欲观虚实。于仲文先奉密旨:“若遇高元及文德来者,必擒之。”仲文将执之,尚书右丞刘士龙为慰抚使,固止之。仲文遂听文德还,既而悔之。......仲文与述等既失文德,内不自安,述以粮尽,欲还。仲文议以精锐追文德,可以有功,述固止,仲文怒曰:“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固知无功,何则?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中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时帝以仲文有计划,令诸军谘禀节度,故有此言。由是述等不得已而从之,与诸将渡水追文德。”

这里比较有意思,是于仲文、刘士龙、宇文述三人在关键问题上争执无法达成一致,招致后来的全军覆没,归根结底是军队没真正意义上的统帅,宇文述是名义上的统帅,于仲文手上有皇帝秘旨授权,刘士龙好像就是个文官。

这里说个题外话,为什么杨广派宇文述统兵但又信不过他呢?因为他确实是孤家寡人,在弑君篡位时候顺手把自己所有兄弟姐妹都灭口了。

3、劳师远袭,饷馈难继。

《资治通鉴》“述等兵自泸河、怀远二镇,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枪并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已上,重莫能胜致。下令军中:“士卒有遗弃米粟者斩!”军士皆于幕下掘坑埋之,才行及中路,粮已将尽。”这里记录行军一个片段,这里说一下隋代一石约为现在53公斤,三石相当负重公斤行军,只能说隋廷严重高估自己的后勤能力,组织混乱且严重浪费。

4、敌势方强,无隙可乘。

这么说吧,自开皇元年(公元年)隋廷与高句丽结怨至大业八年(公元年)正式开战,高句丽对隋备战了整整32年,就是防着开战这一天,归根结底还是上文大器提及的:隋廷错把高句丽当成了一般的游牧民族,而对方也是个农业政权亦有很强的守土意识。

杨广剧照

隋炀帝杨广第一次次征伐高句丽犯了什么错误?

大器认为是:战略层面维持误判,战术上重视了但执行质量非常差。

引用《孙子兵法》“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的军者三患来总结隋炀帝首征高句丽之战。

四、隋炀帝二征高句丽

战争时间:隋朝(隋炀帝杨广)大业九年,公元年2月至6月;

战争准备:

《资治通鉴》“九年正月丁丑,诏集天下兵集涿郡,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三月戊寅幸辽东。”

杨广延续去年的大致思路,为缩短后勤运输修复辽东古城作为屯资点,再次御驾亲征。

战争经过:

年4月,帝度辽,攻辽东城,仍不能克。《资治通鉴》记载高句丽对隋军的战略已经非常明确,坚壁清野,据城而守,不与隋军进行野战,待隋军粮尽而败,但惨烈的围城拉锯战也让双方死伤惨重。

年6月,闻杨玄感反,引师还。《资治通鉴》记载“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为顺利攻城打造了大量攻城军械,6月杨玄感叛乱消息传到,杨广大惧连夜班师回国遗留下大量物资。

第二次征高句丽就在这情况下草草收场了。

《东北通史》给出了一个到位的失败原因“若帝王亲征,胜则得不偿失,败尤损削国威。”经过首次征高句丽的失败,国家财政和皇帝声誉都遭受灾难性损失,杨广把杨坚积攒的老底子败光,还引发了国家动乱。

讲题外话,如果你有幸身为富二代那么最佳的策略就是躺平。拿现在“王校长”举个例,躺平则三代无忧,但折腾一下就亏了家里几十亿。

王校长

五、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战争时间:隋朝(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年,公元年2月至7月;

战争准备:

《资治通鉴》“十年春二月辛末,诏百僚议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戊子,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七月癸丑,车架次怀远镇,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

高句丽似乎成为了杨广这个偏执狂的心病,国家动乱但还是要打。

战争经过:

《东北通史》“是役之水师,直捣平壤,已操胜算,惜以高丽乞降而罢兵。”

《隋书高丽传》“至辽水,高丽亦困弊,遣使乞降,帝允之,顿于怀远镇,受其降款,归至京师,以高丽使者亲告于太庙,因拘留之,仍征元入朝,元竟不至,帝敕诸军严装,更图后举,会天下大乱,遂不克复行。”

经过前两次的征讨,高句丽元气大伤一战即溃,但高丽王又耍了杨广一次,说是乞降更像是诈降的缓兵之计,此时隋国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再次窝囊地拉下帷幕。

杨广龙船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损失我们无法确切得知,我们比较两个数据:

1、《隋书地理志》隋炀帝大业五年即年,全国人口总约为46,,人;

2、《册府元龟》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年,全国人口约为1万余;

现有的史料无法得出准确每个阶段的损失,隋炀帝“大业盛世”开始征高句丽再到国内动乱最后到初唐,中国人口共减少了万人。

饿殍千里图(部分)

隋炀帝发动高句丽战争的失败这里也无需再过多展开,主要看看通史总结。

《东北通史》总结这段战争:

“隋征高丽,前后凡四次,炀帝之世,三度亲征,二次大举,竭天下之力,以事一隅,卒以召乱致亡。”

简单说就是好战必亡。

“炀帝之时,内开运河,以通南北之邮,北筑长城,以巩边防,外挞四夷,以扬威于城外,虽皆出于好大喜功之一念,而其有功于中国民族后世,则为不可掩之事实。”

隋炀帝虽然偏执狂躁,但历史功绩与动机需要肯定。

“辽东旧壤之必须恢复,高丽野心之必须膺惩,主中国者应视为天经地义刻不容缓之图,至其出师无功,又别有原因,以此为咎,何异吹毛求疵,世多以成败论人,其此之谓矣。”

这句话总结很有高度。并非是针对高句丽,而是无论谁但凡侵占了中国领土,作为中国的主政者都理应图谋光复,至于执行水平如何应分开而论。

金毓黻先生这番总结既是为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感到惋惜,更是借此痛批当时蒋介石的民国政府对中国领土丢失的不作为态度感到震怒。

侵华日军

本期大器观察《东北通史》隋朝四征高句丽始末,分享完毕,感谢阅读!

分享完毕,谢谢阅读!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5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