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一位日本狂人计划攻下北京,让

文/清歌向暖

朝鲜国王宣祖李昖

01

万历十八年(年)冬天,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接到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的一封信。

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丰臣秀吉在吹嘘自己统一日本的“丰功伟绩”。

但在信的末尾,丰臣秀吉给李昖提了个小要求:

日本要向朝鲜借道前往唐国(大明),要朝鲜人配合他们当向导。

日本国关白奉书朝鲜国王阁下:

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

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

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

是故战必胜,攻必取。

……人生一世,不满百龄焉,郁郁久居此乎?

不屑国家之远、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国,欲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

贵国先驱入朝,依有远虑无近忧者乎?

远方小岛在海中者,后进辈不可作容许也。

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望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余愿只愿显佳名于三国而已。

——天正十八年庚寅仲冬日秀吉奉复书

李昖没把这封信当回事,只是照例写了份报告,通知了一下明朝有关方面。

大明也没当回事。

因为明廷上下当时乱的一团糟。都在忙着掰扯让谁当太子。

02

就这样,日本喊了几年的狼来了。

直到万历二十年(年)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派出二十万大军穿过对马海峡,登陆朝鲜釜山的时候,整个朝鲜还是毫无思想准备。

一个月之内,朝鲜八道尽丧。

李昖一溜烟跑到了鸭绿江边(义州),着急忙慌跟大明打报告,请求内附。

其实就是请求大明在辽东给他拨块地,这辈子他也就不指望回去了。

朱翊钧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只当是朝鲜人和日本人联合起来搞欺诈。

让兵部派人前往辽东、山东等地严加防范。

后来经过多方探查,获知朝鲜人并没有撒谎,才开始讨论援朝事宜。

到七月份,明廷援军才一前一后分两队入朝参战。

分别由游击将军史儒和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

丰臣秀吉

03

日本人来了20万,明朝出了多少人?

史儒带了人;

祖承训带了人。

这么托大,结果当然也很简单粗暴:

史儒全军覆灭,战死沙场;

祖承训的运气稍微好一点,没有壮烈牺牲,一个人跑回了辽东。

和日本的第一次硬碰硬,大明没硬起来。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是件好事。

它使明廷变得认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调军队去朝鲜掐架。

不过,因为当时“万历三大征”的第一仗——平定宁夏拜之乱还没打完,暂时凑不齐很多人投入到朝鲜战场。

所以朝廷诸人只能想点别的点子,先应付着求援的朝鲜使者。

《明史·外国传三·日本》载:

七月,命副总兵祖承训赴援,与倭战于平壤城外,大败,承训仅以身免。

八月,中朝乃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都督李如松为提督,统兵讨之。

当是时,宁夏未平,朝鲜事起,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

除了大家熟知的大忽悠沈惟敬之外,明廷上下也没少想其他的办法,以求延缓战争的脚步。

第一招——

两广总督刘继文提出,让澳夷(葡萄牙人)跨海远征日本,明朝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葡萄牙人是很狡猾的:

你让我去打日本人,没问题,但是几百万两跑腿钱要先期支付。

刘继文就不吱声了。

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

《明神宗实录》载:

仍将倭奴入犯情节,晓谕澳夷,令其擒斩关白入献,重加赏赉,尤销患安邦之一策也。

第二招——

向暹罗(泰国)借兵。

这个意见的发起人叫程鹏举。

也有史料说,借兵的建议是暹罗使臣自己提出来的。

关于程鹏举的名字,各种书上的记载也是乱七八槽。

有叫程鹏起的,还有叫程鹏的。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有一妄男子程鹏起者,求往海外暹罗国借兵,以攻关白,可令回师自救,以解朝鲜之困。

程鹏举和沈惟敬两人,堪称一时双璧。

程鹏举的底子和沈惟敬差不多,都是街面上的混混。

但,程鹏举的下限,可比沈惟敬低多了。

他只做了一件事:捞钱。

程鹏举一拿到官方认证,立刻跑到朝鲜,告诉朝鲜君臣:

天朝皇帝已经同意本人的意见,马上就要和暹罗国联合出兵直捣倭巢了!

你们做好准备哈!

李昖闻言,对程鹏举自然是千恩万谢,给了好处费若干。

从朝鲜回来后,程鹏起又到福建、广东一带,继续打着皇帝名义建造战船,招募水兵。

干得是热火朝天。

造船的经费,自然也揩了几遍油。

至闽广造船募兵,费饷数十万,俱匿入橐中。

找暹罗借兵这事儿吧,万历和石星都同意去做。

但朝廷上下还是有很多人反对。

比如礼部尚书于慎行。

他就很担心:

1、暹罗的国力根本不够看。

2、万一暹罗的最终目的不是打日本,而是趁机去抢占云南广西,那明朝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这个办法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04

说了半天,明朝上下到底有没有什么个正经主意?

其实还是有一个的。

时任正二品龙虎将军、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努尔哈赤,就向朝廷建议,由他自己率部出征朝鲜,为大明当先锋官。

不用怀疑,万历二十年(年)的努尔哈赤,还是大明的忠臣良将。

他也不敢有反心,不然李成梁父子一个枪口调转就能灭了他。

不过,努尔哈赤的拳拳爱国之心遭到了朝鲜方面的强烈反对。

因为女真历来是朝鲜的头号大敌。

在朝鲜人眼中,他们比日本人还要可怕,尤其怕女真诸部以出兵为名,对其进行渗透。

到时候别日本人没赶出去,朝鲜的生存空间再让女真给挤压掉了,那才真是欲哭无泪。

就这样,热闹到九月份,宁夏拜之乱终于被平定,万历中意的领兵主帅李如松,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朝鲜乱局了。

可李如松表示,自己还要等一只队伍的加入,才能向朝鲜开拔。

谁呢?

浙兵,吴惟忠部。

为什么要等吴惟忠呢?

因为吴惟忠,原先在戚继光手下任职参将。

换句话说,这些浙兵就是原来戚家军的老底子。

和日本人作战经验最足的就是浙兵。

带上他们,打仗就有了保险。

终于,在做好了万全准备之后,李如松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率领明军四万余人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沈惟敬

05

因为之前沈惟敬施展的忽悠大法太给力了。

日军第一军的头头小西行长,就以为明朝对日本占领朝鲜的行为持默认的态度,明军是过来搞册封仪式的。

其实也不怪小西没有警惕心。

在入朝参战前,小西的老本行是贩药的。

能指挥第一军,纯粹是因为他是丰臣秀吉的死党。

所以,小西行长根本没做打仗的准备,他甚至还让手下去迎接明军的先行队。

日本人刚进明军大营,就让李如松的二弟李如柏给包了。

一通乱砍之后,日本人只溜回去3个命大的。

但就这样,小西行长还是没长个心眼儿。

万历二十二年(年)正月初六,明军已经摸到平壤的城墙边了,小西还让手下穿着过节的花衣服去欢迎明军。

他自己则在平壤的风月楼里大摆宴席,等着明朝来人。

当四万多明军摆开阵势的时候,小西才如梦初醒,日军才开始登城防御。

《明史·李如松传》载:

二十一年正月四日,师次肃宁馆。

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

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

行长大骇,复遣亲信来谒,如松慰遣之。

六日,次平壤。

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

抵平壤城,诸将逡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

06

此时的平壤城内,日军大约有余人。

明军的总数是日军的两倍还多。

面对这种情况,小西行长只能发动夜袭,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损失了数百人之后,只好闭门自守。

小西行长也明白,一味死守并非长久之计,所以他派人冒死前往后方的黄州城,找队友大友义统求援。

小西行长为了突出战事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在求援信上,他称自己陷入了20万明军的包围之中。

但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友义统一看见信,立刻破口大骂:

“八嘎!你(小西行长)这不是让我去送人头吗?!”

先溜号了,根本没管小西行长的死活。

就这样,明军还没攻城,平壤城内的日军自己先把自己的援军给切断了……

正月初八,明军正式开始攻城。

李如松在攻城前的部署是:

中军杨元、右协都督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

左协都督李如柏、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普通门;

副总兵祖承训、游击将军骆尚志进攻城南含毬门;

浙兵吴惟忠进攻平壤城的制高点城北牡丹峰;

并让出东城地区,取“围师必阙”之意,让日本人觉得有路可逃,不会太多过多抵抗。

其中,杨元和李如柏两路看上去声势浩大,其实他们都不是主力。

真正的奇兵,是祖承训部。

祖承训自从上次在平壤城下大败,单人独骑跑回辽东,时刻都在想着报这一箭之仇。

这此,他带着的明军,清一色穿着朝鲜军服。

日军以为他们真是朝鲜人,就不以为意,不但笑嘻嘻看着他们攻城,还让自己的同伴去驰援其他被明军攻打的地方。

等到这批“朝鲜人”,“慢吞吞”的爬过含毬门的城墙之后,露出里面穿着的制式铠甲,日军才跳着脚的大声疾呼:

“是明军!”

可为时已晚,大局已定......

战斗最激烈的,应数吴惟忠进攻的牡丹峰方向。

牡丹峰与平壤城互为掎角之势,上面驻守着前藤忠一率领的五千多日军,装备有新式火绳枪。

吴惟忠率部仰攻,难度可想而知。

交战中,吴惟忠身中弹丸数颗,可仍然重伤不下火线。

浙兵大多数和日军都有着血海深仇,在吴惟忠强大的感染力下,浙兵奋力冲杀,将明军的旗帜第一个插在了平壤城头!

而李如松亲自率领的一军攻城东南,一开始也打的很艰苦,不得不杀了想要退却的一名小兵立威,然后召集敢死队拼命爬云梯攻城。

李如松的坐骑中了枪,换马再战时,马又被堑壕所绊倒,鼻血直流。但仍然没有收兵的意思。

有了领导在前面带头,大头兵们啥也不说了,所有的困难都化成了动力。

明军在一天之内就攻破了平壤的外城。

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攻围缺东面。

以倭素易朝鲜军,令副将祖承训诡为其装,潜伏西南。

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

如松斩先退者以徇。倭方轻南面朝鲜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

倭大惊,急分兵捍拒,如松已督军自小西门先登。

火器并发,烟焰蔽空。

吴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

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

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07

外城被攻破,日军准备进行巷战。

但明军根本不与之纠缠,而是分成无数小队在城内放火。

当时朝鲜人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火攻行动十分顺当。

小西行长被明军压缩在了一个叫练光亭的土窟里。

李如松命士兵把练光亭四周堆满柴草,准备再进行火攻。

小西行长并没有后世日军杀身成仁的气概,他不想变成烤猪,派人向李如松告饶:

“我自己退出平壤,恳请您不要在背后再捅我们一刀。”

不捅刀子?

怎么可能?

后半夜,当小西行长从平壤城东撤出时,他才明白,李如松为什么故意把这里放开了一个缺口。

因为,刚出东门,他就看到了大同江…..

而日军这趟远征,很少带有水军……

就在小西准备渡河的时候,四下里伏兵杀出。

日军又折了一阵......

最后靠着手脚并用,小西行长带着第一军残部余人逃出生天。

根据朝鲜经略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中李如松自己的报告:

整个平壤之战,

明军阵亡人,伤人;

日军被砍下的完整首级有余颗

另有余人

或被烧死

或被赶进大同江里淹死……

08

平壤之战以后,不管别人说什么,小西行长都充耳不闻。

成了坚定的“议和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8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