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初期,麦克阿瑟执意炸鸭绿江大桥,
前言
走过七十多年风雨,鸭绿江依旧静静流淌,滔滔江水从桥下穿流而过,那么深沉,那么绚丽,像是在给过往的行人诉说着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往事,回忆着曾经的那些峥嵘岁月。
年10月19日,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天,夜幕降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正井然有序,陆陆续续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作战。于是一场抗美援朝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而就在几天前,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还在当着杜鲁门总统的面,非常有把握地阐述着他“宏伟”的作战计划。
并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应该能在感恩前,就快速终结这场战斗,于是他非常肯定地表示:
“中国在东北地区的兵力有30万人,其中部署在鸭绿江的可能不到10万至12.5万人,而可以越过鸭绿江的只有5万至6万人,且他们没有空军。但是我们在朝鲜却拥有空军基地,如果中国人试图南下到平壤,那对他们来说将是一场大规模屠杀。”
麦克阿瑟的计划
在地理位置上,朝鲜和中国只有鸭绿江这一水之隔,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后,我国志愿军参战部队和所需军用物资,几乎都是依靠一座鸭绿江桥,来源源不断地运往战争前线。
因此,同时联通了中国和朝鲜两个国家的这座鸭绿江桥,便也成为了我军部队入朝作战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生命运输线”,其军事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麦克阿瑟也早就对于鸭绿江桥觊觎已久,因为他深知鸭绿江桥对于中朝军队的重要性,所以他屡次向美国高层提出了自己要轰炸鸭绿江大桥的计划。在麦克阿瑟看来,我军部队和物资要进入朝鲜,鸭绿江大桥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如果能利用美军的炮火打击,炸毁鸭绿江大桥,就能阻拦我国志愿军部队对于朝鲜的支援,就算不能将大桥完全炸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志愿军对于朝鲜的支援行动。
其次,炸毁一座鸭绿江桥,也等同于直接切断了我军后方的重要物资补给线,届时,即便志愿军部队顺利过江,到达朝鲜战场,也终会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
因此,麦克阿瑟才极力地主张要轰炸鸭绿江大桥,嚷嚷着要从源头就切断,以绝后患,好让我军部队不战而败。甚至,还曾扬言:
“如果共产主义的中国敢来参战,就把共产主义的中国打回石器时代”。
短短的一句话,尽显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那般嚣张,那么自信,那么底气十足。而麦克阿瑟如此有自信甚至于自负的背后,主要还是源于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后勤补给在做支撑。
轰炸鸭绿江桥?麦克阿瑟说得如此云淡风轻,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任何一个行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决策都能影响战争的走向和胜负。
鸭绿江桥也不是麦克阿瑟一人说炸就能炸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曾对麦克阿瑟下达过明确指令,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但凡麦克阿瑟想要对中国境内的任何目标,采取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要先得到华盛顿的批准才行。
于是,此时的麦克阿瑟开始着急了,因为他屡次向美国当局提出要轰炸鸭绿江,但结果都遭到了美国高层的反对,屡次遭否决,这样麦克阿瑟也忍不住破口大骂:
“你们这些政客都是瞎子,让中国的物资、军队送往前线,看不到前线的苦处。”
美国的“忌惮”
“惧怕”但是对于是否要轰炸鸭绿江,美国高层也有自己的一番考虑。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轰炸一座鸭绿江桥远没有麦克阿瑟说得那般容易,其背后牵涉太多。
鸭绿江桥作为一座界桥,作为领土分界线,美军轰炸鸭绿江桥,其实就等同于是在公然挑衅中国的领土主权。当然,说到这里,很多人会疑惑了,当时的美国是在惧怕中国吗?
美国确实心存畏惧,但是这种畏惧并非是来源于中国,而是中国背后的强大苏联。当时的苏联,中国和朝鲜都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且在地理位置上,三个国家都有领土接壤,牵扯到朝鲜内战也就罢了,要是再牵扯一个中国,或者更严重的是,苏联也介入进来,那对于美国而言可就难办了。
且美国虽介入朝鲜局势,但他的主要精力却并不在朝鲜半岛。对于美国而言,他们也并不想将战局扩大,只想速战速决,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即可。但若中国和苏联都介入进来,那么美国想要快速从朝鲜半岛抽身而去,没那么容易。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强大的苏联,当时的苏联和美国都是这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双方实力相当,分庭抗礼,又都是有核国家。
所以美苏双方虽然彼此都看不惯对方,势同水火,但是却又都保持克制,不会轻易爆发一场热战,因为美苏之战的导火索一旦触发,届时所引发的恐怕又将是一场腥风血雨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是一场核大战。
对于苏联而言,其实他对于美国也有同样的忌惮,因此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中,苏联虽然对朝鲜局势格外关切,但最终都仅仅只是向中国和朝鲜提供了有限的武器装备和一些空中力量而已,并未直接堂而皇之地出兵参与战斗,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想与美军有正面交锋。
没意义另外,从战术上来讲,美国高层也认为轰炸鸭绿江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值得的。
因为10月份的鸭绿江已进入寒冷的冬季,冬天的鸭绿江面早已被冻成了平整滑的冰面,即便将其炸毁,只需1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鸭绿江水便可再次被冰雪封冻。届时,即便没有了桥梁,志愿军依然可以选择从坚硬的江面穿行而过,并输送大量物资。
所以,轰炸鸭绿江的意义不大,收效甚微,但却又让美军费时费力,浪费大量战争资源,还做了无谓的弹药消耗,不值得。
所以,就在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之际,麦克阿瑟只能眼睁睁看着,却又不能采取任何行动,心里憋足了一股气。
此时的麦克阿瑟也与美国政府分歧越来越大,但是他却并未因此就放弃自己的轰炸计划,这事儿也远没有就此结束。
轰炸鸭绿江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美军竟然以失败告终,这让所有人都为之感到意外。
当然,战败的消息传回华盛顿时,也震惊了所有美国高层的政客们,他们对这样的战争结果感到非常吃惊和不解。按照所有人的预想,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在面对中朝军队时,难道不是呈碾压之势的吗?面对有悬殊差距的对手时,美军的胜利难道不是唾手可得吗?
于是,麦克阿瑟的建议和作战计划,又不得不再次重回讨论桌。
鉴于第一次战败,这一次的讨论,很多人开始逐渐倾向于麦克阿瑟,并一改往日的态度,开始对麦克阿瑟轰炸鸭绿江大桥的计划,表示支持与认同。
百般无奈之下,此前态度决绝的美国参议会又不得不重新分析了战场局势,并经过一轮轮的反复商讨以后,他们终于松口了,同意让麦克阿瑟轰炸鸭绿江大桥。
但是也仅限于轰炸鸭绿江大桥,对于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东北空军基地和丹东地区,不允许实施轰炸行动。
此决议在上报杜鲁门总统以后,杜鲁门虽然被麦克阿瑟气得牙痒痒,但最终考虑再三之后,还是同意了轰炸计划,但也提出了条件:“允许轰炸鸭绿江大桥靠朝鲜一侧”,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将桥全部炸断,尤其是靠近中国一方的大桥。
虽然轰炸行动,依旧受到了诸多限制,但是这也够麦克阿瑟为之兴奋的了。
11月8日,美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开始了,多达一千多架的美军战机轮番升空.......这里插播一则笑话,在升空前,美军一位空军飞行员则故意打趣地问道:
“你该怎样只轰炸桥的一端呢?”
美军战机不断飞往北朝鲜上空的那一端,将地面所有能轰炸的东西都轰炸了个遍,而在主要目标鸭绿江桥上,更是被美军扔下了不计其数的炮弹,只听得轰隆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并与那战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其轰炸密度和轰炸程度,可见一斑。
构筑“生命运输线”
这样的猛烈轰炸,一直持续到12月11日,鸭绿江大桥最终横断于美军的疯狂炮火之下,当然,位于中国那一侧的桥梁也断了。麦克阿瑟此次的目的达到了,于是他又“乐观”了,又恢复了往日的迷之自信。
在得知大桥已被炸断的消息后,他认为中国志愿军应该就止步于此了,其后期补给线也将因此而中断,志愿军应该可以撤退了,或者被歼灭。
但现实再一次敲醒了麦克阿瑟,他最好别做梦了,因为中国志愿军岂会因为一座断桥,就被轻易打倒,他终究还是不够了解自己的这位对手。
事实上,就在鸭绿江大桥被炸断以后,确实给我军的运输线和补给线造成了影响。但桥可断,血可流,前方战士不能没有补给,这条志愿军的生命运输线必须重新连通。
于是,我军后勤部门和工兵部门,开始迅速组织起小分队,开始分工行动,有的负责抢修大桥,有的则开始在江面临时架起一座座浮桥,供志愿军们通行,并保障前线战士的军需供应。
美军炸一次,我们就修一次。白天轰炸,我们就把浮桥拆了,晚上又接着重新再搭建起来,军中上下一心,劲儿都铆足了往一处使,于是一条击不破,打不断,炸不烂的生命之桥。
就那样始终屹立于鸭绿江之上,任凭美军怎么个狂轰滥炸,我军部队的军需物资,依旧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于是后来才有了美军的这番感叹:
“我们已经尽一切可能来破坏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但志愿军还是以惊人的毅力,一批一批的把物资运到了朝鲜前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