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国内报刊如何报道 战役通讯汇编成
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 第9兵团3个军,与武器装备 、不可一世的美军第10军,在朝鲜 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 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 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场战役成为 的重要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于国庆黄金档期上映的电影《 》,背景即是这场一举扭转 态势的“ 之战”。观影后,笔者又埋首于相关史料文献中,试图再次返归历史现场,去追寻那些可歌可泣、可赞可颂的点滴记忆。
《战斗在 畔》,人民出版社年5月北京初版。
旧报刊里的“前线”
国内报刊对 战役的报道,乃是极为重要的公共史料文献。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战斗在 畔》,这是该报特派记者李庄(-)从战场前线发回的特别报道,就此拉开了向国内读者公开翔实报道 战役的序幕。
报道开篇,以寥寥数语却如速写画笔般的现场素描,既形象刻画出了战场前线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表达出了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中国人民 必胜的昂扬斗志:
“ 是北朝鲜美丽的湖泊……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酷烈地侵袭北朝鲜的崇山峻岭。一切都冰冻了。大雪盖在严峻的岩石上。落叶树的枝杈在冷风中发抖。苍色的松树在寒风中发出沉重的吼声。只有 和赴战湖还没有结冰,绿色的湖水中,冒出阵阵的白气。每天的拂晓,团团白雾从湖面上升起来。美国侵略军经常在早晨开始他们的侵略进攻。
北临鸭绿江,美国侵略军的一个矛头,从这里直指我们祖国的边防。中国人民 不能容忍侵略者在这里继续猖狂。因此,鸭绿江南岸,北朝鲜丛山中,中国人民 一部,在这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英勇的抵抗。”
这一报道两天之后,即年12月19日,略经摘录与修订,又以《美军的“天之骄子”陆战 师受歼记—— 畔我 歼敌经过》为题,登上了《解放日报》头版。此次刊发,还特意配发了一组六张战地记者拍摄的现场照片,展示我军 次战役(云山大捷)的战绩。与此同时,各地报刊也纷纷摘录转载了这一报道,如同日的《云南日报》头版,就以《 畔痛歼美军经过》为题,向远在西南一隅的云南读者,送上了这一重大战役喜获胜利的捷报。
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他们用肉体和鲜血守住了阵地》,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性质的报道,这也是 战役取得最终胜利之际,关于战斗英雄事迹的首篇国内报道。
时至年元旦,《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新闻简报一篇,题为《朝鲜东线歼美军万余,光复咸兴等城镇和广大地区,配合西线扭转战局转入全面大反攻》,十分明确地宣告以 战役为核心的东线战事取得决定性胜利,文中这样写道:
“中国人民 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东北地区并肩作战中,用自己的铁拳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军的精锐部队海军陆战 师以及步兵第七师和步兵第三师。据初步统计,美国侵略军在这个战役中被歼灭了一万一千余人,其中被生俘的有一千余人……中朝人民的勇士们从 地区打起,经过二十多天的积极围击、切击、追击,直打到东部沿海咸兴、兴南地区,像赶鸭子一样,把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了。”
时至年1月4日,《解放日报》头版又刊发了新闻简报一篇,题为《 畔奋战八昼夜,取得东线伟大胜利决定性的一役》,标志着 战役的总体概述性报道及相关动态报道告一段落。随着战役胜利结束,对于战役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及战斗案例的报道,也逐渐成为国内报刊的报道重点。
譬如,继前述对杨根思英雄排的报道之后不久,年1月19日,《解放日报》头版又刊发“朝鲜前线通讯”一篇,题为《我 在 战斗中:共产党员沈永福,舍身炸毁敌坦克》。此后,更续有《新兴里战斗插曲》《黄草岭阻击战中的英雄们》《黄草岭上的救护英雄》《烟台峰上的都兴元英雄班》等多次多篇报道。
《中国人民 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之“追击敌人”中国人民邮政年印行
通讯汇编的“史册”
随着战斗英雄事迹后续报道层出不穷,更兼来自前线的通讯报道早已散见于报端,为便于国内读者集中翻检与浏览,共达七辑之多的《朝鲜前线通讯集》,迅即于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其中第三辑名为《战斗在 畔》。
《战斗在 畔》一书,自出版以来颇受读者欢迎,同年各地人民出版社重印达数万册之多,难以确切统计;而北京地区同年7月即再版,至年1月第三版印行时,总印数已近十万册。
是书诞生于国内各项物资短缺、经济实力薄弱的新中国成立伊始之际,无论纸张品质还是开本装帧方面,都因陋就简、朴实无华。不过,即便是这样薄薄的一册通讯报道汇编集,为便于读者直观了解战地现场状况,仍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除了封面选用了一帧题为“坚守黄草岭的 英雄们”集体照片之外,还在目录及正文页之前,插印了六帧铜版图片,全部为前线现场拍摄照片的翻版影印,这当然是弥足珍贵的重要史料之一了。这六帧照片的“图注”如下:
1、东线我 跨越公尺高的雪寒岭,向 战场奔驰。
2、我 在重机枪掩护下,爬冰卧雪,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酷寒中匍匐前进,向敌军攻击。
3、东线柳潭里战斗中,我 乘敌不意,踏着深厚的积雪,通过密密的荆丛,向敌人猛攻。
4、我 机枪手沉着地射击敌人。
5、遗弃在 畔的美军汽车。
6、美军俘虏惶悚地举着双手。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即便还没有翻阅此书内文,仅仅浏览了这六帧照片,对 战役的概况与实况,即已有了十分直观的感性认识了。再略微浏览目录页,十余篇精选出来的通讯报道及相关文献,无一不是深入了解与充分认识这场战役的重要史料。
文艺作品里的“故事”
除却相关史料文献的发布、汇编、传阅及研究, 战役的史实、故事、事迹还被屡屡改编为各类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最早将之改编为带有插图的通俗文学作品,为上海广益书局于年3月出版的《血战 》一书;同年10月,此书已印行第六版,可以想见,当时应是风行一时的。
此书分为两个故事体系加以讲述,首讲平津湖战役全程,即“ 痛歼侵略军”;次讲美军侵略暴行,两个故事均配有一定数量的手绘插图,并明确声明“据人民日报改作”。可见,《血战 》这一通俗读物,可能正是国内最早根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加以改作的文学作品。
关于 战役的宣传,不单单是学者、作家群体率先参与了进来,曲艺界人士、民间艺人群体也不甘落后,纷纷参与到作品创作中。时为年10月,快板书《美贼大败 》也创作完稿,印有快板书说词的小本儿,也已在陕西西安的长安书店里印制了出来。这是由西安本地民间艺人谢茂恭,与陕西省文联的李兴运共同创编出来的作品,说词儿都是简明通俗、朗朗上口的白话韵文,当年在西北一带的传唱流行,是可以想见的。且听开篇这一段,就可明了这样的创作,在基层民众中的生命力所在了:
,援朝鲜,英雄事绩说不完。 边这一战, 个个是好汉,
这一场大战好凶险,听我从头说快板。去年十一月二十三,美贼总攻北朝鲜,搜罗了炮灰十几万,麦贼指挥在前线。东由咸兴往北犯,西攻德川和孟山,两路贼兵安排完,麦贼赶紧把令传,放下西线咱不谈,单表东线开战端……
时至年1月,由孙家玉创作的长篇小说《战火催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印行。这一部初版开印即达16万册(次年8月再版印数已达24万册)的长篇小说,乃是以抗美援朝中第二次战役末期到第四次战役中期为历史背景,着力记述了中国人民 不畏艰险、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
小说中涉及 战役的内容,自然占有相当分量,这些一般读者已经耳熟能详二十余年的战斗故事,为这部小说平添了一份自然而然的亲切与熟悉感。加之书中还配有不少以小说关键人物与情节为主题的手绘插图,更便于将小说主题具象化,也更利于读者理解小说内容,因之一经出版,即颇受读者青睐。继之而来的,则是据这部小说改编绘制的同名连环画读物,于年3月、11月,首印上、下册,更为基层读者所欢迎。
如今,距离这场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 战役,已整整七十年过去。在近三个小时的影片真实再现中,在声光劲猛、战火连绵的观影体验中,有种重返历史现场与身处历史之中的亲历感。而对关涉这场战役的史料文献的检索与浏览,也成为一种颇具仪式感的历程,那些穿梭盘旋于两个世纪之间的峥嵘岁月,也仿佛在一卷时光胶片中徐徐映现,令人感慨无尽。
(原标题:新闻及文艺作品中记录的 之战 畔忆峥嵘)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肖伊绯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