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后,苏联为何突然大力援助中国,
抗美援朝之中, 一战作为朝鲜战场的转折点,迫使美军 部队遭遇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为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彼时的中国人民 ,所面对的敌人是陆海空三维建制全副武装到牙齿的“联合部队”,其中所遭受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抗美援朝)
电影《 》之中对 艰苦作战环境的刻画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坚守阵地的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化为冰雕,饿了只能啃冻硬的土豆,还要拿枪支炮弹抵抗美军的坦克飞机。但是令中国 没有想到的是, 战役之后,他们那顽强坚毅的作战意志直接改变了斯大林的看法,坚定了斯大林支援中朝的决心,并为中国 送去大量的武器装备,使得 的战斗力直接提升了10倍。那么,是什么让苏联从犹豫到坚定的呢?
( 战役)
苏联对朝态度
彼时的美国为了扩张自身在东亚的势力,在南北朝鲜的问题上大肆拱火,大有越过 吞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北朝鲜之势,以此打破东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并通过侵占北朝鲜来达到从东北扼制新中国发展的目的。
年的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由于长年战火的纷扰,国内发展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不宜再一次被拉入战争的泥潭之中。而且彼时的中国军队,也还没有正式迈入军队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在武器装备方面, 比起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更是“关公面前舞大刀”,“敌有我无,敌多我少。”
( 入朝作战)
但是长远来看,抗美援朝这场战役“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中国长久的和平与稳定,能够不受资本帝国主义的桎梏进行独立自主的繁荣发展,抗美援朝不得不打。就如同电影《 》里所说:“我们不打这一仗,就是我们下一代打!”
此仗虽不得不打,但是敌我悬殊太大,打起来实在过于凶险。于是,新中国便找到苏联这位在当时足以与美国媲美的社会主义老大哥,希望他们可以为 入朝作战提供空军支援。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不过,苏联愿不愿意支援中国 入朝作战,也得取决于他们自身对于朝鲜的态度。事实上,一开始苏联对北朝鲜的态度确实还算不错,但是自打美国在朝鲜半岛捣乱之后,一切都变得微妙了起来。
北朝鲜对于苏联来说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苏联处在高纬度地区,一到冬天海面结冰、港口封冻,苏联的航运就会彻底瘫痪,就连海军也会彻底陷入桎梏无法动弹。相对而言,维度较低的朝鲜半岛,海岸线曲折,天然港口众多且多为不冻港,自然就引起了苏联的兴趣。
(抗美援朝)
正因如此,在朝鲜半岛爆发南北冲突伊始,苏联一直在暗中操纵朝鲜局势的发展方向,帮助北朝鲜对抗南韩以完成朝鲜半岛的统一,并进一步扩张自身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使得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更加安全,甚至可以大大增强对于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见此状,倍感威胁的美国自然也免不了来朝鲜半岛分一杯羹,以扩张自身的远东势力,遏制苏联的扩张,于是美国也正式出兵南韩帮助对抗北朝鲜。
(仁川登陆的美军)
美国的干涉,使得整个朝鲜半岛的局势再度出现风云变幻,北朝鲜瞬间变得岌岌可危。见此状,北朝鲜 时间其实并未求助中国,而是试图抱紧苏联这个大腿。但是令北朝鲜没有想到的是,对于北朝鲜的求助,苏联方面却表现得有些冷淡,他们表示拒绝出兵,只提供装备援助。苏联态度的转变,一是对美国势力的忌惮,二是坐山观虎斗以坐收渔翁之利的心态。
(美军介入朝鲜战场)
首先,彼时的苏联刚经历完二战不久,在激烈的苏德战场上折损了将近二千六百八十万人青壮年,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劳动力严重不足,这种惨况直到年都还没有恢复过来。基于此,苏联并不敢贸然出兵与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发生直接冲突,所以苏联面对北朝鲜的求助表示:只支援装备、不出兵。
(苏德战场)
除此之外,对于苏联来说,集中了苏联绝大部分人口工业和经济实力的欧洲才是苏联的发展重点。相较欧洲,一个朝鲜半岛对于苏联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苏联为了避免出兵朝鲜半岛之后,美国会趁机侵占自身在欧洲的利益。果断放弃了朝鲜半岛这个“芝麻”,抱紧欧洲这个“大西瓜”。
但同时,苏联还不想完全放弃北朝鲜的利益,但又深知只凭北朝鲜自身和苏联的军事援助,是难以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抗衡的。于是,苏联便将中国也拉下了水,企图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向前来求援的北朝鲜说:“不要求我出兵,去求中国出兵。”
无奈之下的北朝鲜,只能求助于中国。而中国自然十分明白北朝鲜对于自身的战略意义,中国和朝鲜,就像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缺一不可,相较之下,北朝鲜对于苏联的意义就要可有可无得多。但是面对美军如此强大的对手,此时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中国也不得不忌惮三分,所以中国在获悉朝鲜局势之后一直处于观望阶段,同时不断谴责警告美军越过 的恶劣行为。
(朝鲜半岛 )
苏联对中国求援的最初态度
在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一路高歌猛进将战线推进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之时,苏联对于渔翁得利的幻想彻底破灭了。此时苏联扶植的北朝鲜政权,已经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面对北朝鲜的求援,苏联依旧不为所动,斯大林甚至还开始计划让朝鲜在中国东北地区筹建流亡政府,视北朝鲜为彻底的“弃子”。
(斯大林)
中国见状,也彻底坐不住了。10月6日,彭德怀元帅在与毛主席商谈朝鲜局势时说道:“苏联完全撒手,我们装备差的很远,只好让朝鲜亡国,是很痛心的。”但是眼见美军的战火已经烧到了中朝边境,在毛主席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做出出兵朝鲜的艰难决定。
中国出兵前夕,周总理亲自奔赴莫斯科会见苏联高层要求苏联提供空军援助、以减少中国 的伤亡。这一请求却遭到了苏联以空战界限划定困难为借口的拒绝。见此状,周总理表示:“苏联不提供军事援助,中国暂时也没有办法出兵。”
( 战机)
经过中方的多次要求,苏联最终做出让步,表示愿意用贷款的方式为中国 提供装备,并且在我方作战时出动空军在战场后方进行掩护,与此同时,苏联还要求在支援的飞机上贴着中国人民 的标志,让飞行员身穿中国人民 的飞行服装,可见苏联试图与朝鲜局势划清界限的坚决态度。
( )
战役转变苏联态度
未曾想到,就在中国正式出兵朝鲜之后,苏联又忽然反悔,以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为由反复搪塞,让中国十分无奈。同时,由于缺乏空军的掩护,装备落后的 在朝鲜战场上打得也是异常艰难惨烈,就连刚过鸭绿江的六百多辆运输车都全被美空军炸毁,运输补给线就此断裂瘫痪,导致我军众多官兵在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上没吃没穿,进而在 战役里冻死冻伤无数,令人十分痛心。
( 战役)
但是就在这样极端艰苦的作战条件下,中国 还是一路高歌猛进,顽强地克服了缺衣少食天寒地冻的 疾苦,将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得一退再退,就连号称 部队的美国最强陆战队,都在中国 的手下接连吃败仗。
美陆战一师的史密斯评价道:“但凡中国军队有一架飞机,我们都将面临惨重的损失。”令人感到无奈的是, 战役里 一架飞机也没有,最终还是让美陆战师得以逃出一线生机。
( 中的美军)
战役里 的高超战术和顽强意志,也终于让苏联意识到 的实力。于是,苏联不得不重新考虑支援中国 的事宜,在苏联看来,有了中国 的强势助力,北朝鲜的局势还有回旋的余地,而苏联在北朝鲜的利益说不定也能得以保全。同时,苏联也意识到,拉拢中国这个有着极大潜力且日后势必强势崛起的国家未必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苏制装备喀秋莎火箭炮)
于是,苏联便正式将三十六个师的苏械装备和三千辆卡车援助给中国,并对中国提供空军支援以保护 的后勤,当然,这些飞机无一例外都使用了 的涂装。
而我军在苏联的大力支援下也大大改善了最初装备悬殊的窘境,提高了起码十倍的战斗力,使得我军在后期战斗之中愈发突飞猛进、势如破竹。不过,在 之中收益 的苏联,对我国和朝鲜态度之间的转变,也印证着那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