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3炸水门桥,美军为何能逃之夭夭陆战
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鲍泽(美军陆战一师作战处处长)
以上是一段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美方回忆,这话语中挥之不去的噩梦,或许就是美国大兵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美国人的态度,跟中国将士们区别很大。
相较于美国人的不敢回忆,称呼为噩梦,其实中国人也是不愿意回忆的。
如果不是最近电影的热播的话!
至于为何不愿意回忆,看看这场战争的真相就懂了。
(九兵团司令宋时轮)
一:平地起惊雷,壮士赴战场。
年11月27日,孟良崮终结者,解放战争铁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地区发起了对美军陆战一师和陆战七师的进攻。
惨烈的战斗开启了!
战争的惨烈不可怕,可怕的是,我英勇的志愿军,还要跟老天爷抗争。
由此就让这战争,多了无数的可歌可泣。
在志愿军先期入朝的序列中,第九兵团的入朝准备是最仓促的。
最先进入朝鲜的6个军,因为临敌初阵,都在东北大后方准备多时才踏入朝鲜,后来入朝的第三兵团和第十九兵团,是在敌我情势相对明了之后,才入朝的。
唯有这第九兵团的入朝,是因为前线战况需要,紧急行军进入朝鲜。
当时正是第一次战役结束,第二次战役筹谋发起之时,毛主席和彭老总决定进行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吞掉一到两个美国王牌师,彻底逆转战场局势。
可先期入朝的6个军,打阻击还行,打围歼难免力有不逮,只能让第九兵团快马加鞭。
这就让原计划年春入朝的第九兵团,行动时间提前到了年10月30日。
接到命令的第九兵团,顾不得休整补充,就从山东紧急出发,开进鸭绿江
时间仓促,让第九兵团将士们很多连冬装都没有,穿着南方地区的单薄棉衣,就踏上了北上的专列,指望能在东北获得补给。
谁曾想到了后才发现,即便集合东北所有库存,还有后勤人员脱下的棉衣棉裤,也不够第九兵团换装。因为先期入朝的六个军,分走了大部分棉衣、棉裤和御寒物资,仅有的储备面对十五万大军,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就算东北军区全力筹措,这时间上也赶不及啊?
兵贵神速,前线的战役部署,不能因为没有棉衣棉裤,说停就停。
来不及等待的第九兵团,就这样进入了朝鲜。
然后遭遇了极寒!
(当时的战线)
二:极寒下的行军。
11月东北的天气有多冷,现在的东北老铁应该有发言权。更让志愿军将士们雪上加霜的是,那一年的朝鲜半岛,遭遇了极寒天气。
按资料显示,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40°,大部分区域的温度也都在零下30°左右。
这就让没有棉衣、棉裤的第九兵团将士们遭罪了。
不少战士在行军途中,就遭遇了冻伤,因为冻伤、补给不足牺牲和掉队的人为数不少。
按照11月10日,第27军军长彭德清给东北军区发的电报说法就是:当时的27军还没有进入朝鲜,就已经出现了冻伤和冻亡的士兵。
随后行军进入朝鲜的27军,冻伤和冻亡也不断增加,入朝仅仅一周之后,27军80师一个师,冻伤人员就高达千余人。
20军60师,抵达集结区域的时候,汇报的冻伤人数是两千多人。
大规模冻伤,让士兵非战斗减员严重,也让后勤部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第九兵团入朝之后,在各方筹措下,东北后勤部门,陆续安排了20万套厚棉衣运往前线。
如果这20套厚棉衣,能顺利抵达第九兵团手中,不知能挽救多少将士们的生命。
但,敌军占据的空中优势,还有朝鲜崎岖的地形和我军后勤运输装备的滞后,以及第九兵团负责前插的任务需要,让这20万套厚棉衣仅有十分之一,顺利送到第九兵团将士们手中。
可即便如此,第九兵团将士们,依旧克服困难,在经过半个月急行军之后,抵达了长津湖地区的预设战场。
那一刻的他们,除了要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之外,还要面对严寒和饥饿的挑战。
(缺衣少食的志愿军)
三:将军的回忆。
多年后的采访中,指挥第九兵团27军战斗的副军长詹大南将军,曾含泪诉说这场战斗:新兴里战斗中,村子里、沟壕中,到处可以看见我们的士兵端着枪,两眼瞪着前方,一身的雪,一动不动。那是被活活冻死的,像塑像一样啊!
这就是真实的冰雕连,这样的事情,不仅在水门桥有,在死鹰岭也有。
战役开始之后,负责守护死鹰岭的将士们,在正面战场打阻击,打得美军无法通过。
一看如此,美军观察志愿军态势,发现志愿军居然不追,就决定绕路走,顺利避开了阻击。
随后支援死鹰岭的友军冲上山头才发现,不是不追,是将士们脚都冻住了,有不少直接闭上了眼睛,根本不能移动,这一切,让支援的将士们和医护人员都哭了。
水门桥的冰雕连,情况也是如此!
当时志愿军20军、60师、3营一个连奉命在这里打阻击,却在美军逃走的时候,一枪不发。
看着前线一枪不发,愤怒的60师师长还派人去责问,结果一去,却发现阵地上一百多名将士们,早已没了呼吸。
他们安静地蹲在雪坑里,穿着单薄的棉衣,脚踏黄胶鞋,手握钢枪,目视前方,却没了开枪的力气。
很多时候我都会心疼地想!
最后一刻的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只是没人可以给我答案!
这就是长津湖战役中,极寒天气带来的影响,这影响也有数据为证。
第九兵团15万人,在战后减员高达4.4万人,其中有3万人是因为冻伤减员的。
(壮烈牺牲的将士们)
四:后勤的无奈。
除了冻伤之外,后勤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第九兵团用时两个星期左右,才从鸭绿江畔运动突击到长津湖附近的预设战场,随后又经历了从11月27日到12月10日,连续13天的作战,
这近一个月时间中,支援军的后勤补给一直奇缺!
过江时,大部分战士分到的口粮仅仅只有五六斤左右,即便省着吃,也最多维持一周的量。
粮食虽然少,但将士们的全套装备却一点不少。
枪支、弹药、背包和粮食外,不少战士还要背负炮兵部队的炮弹,这让不少将士们负重高达40公斤,这负重换我来,走个几公里就没气了,更别提持续行军十多天还吃不饱的状态下。
更让第九兵团将士们糟心的是,原计划中的部队先行出发,补给随后跟上,也因为敌军的空中优势,我军运输条件的限制,还有气候因素,导致后勤完全跟不上。
以至于很多士兵,还没进入预设战场,就遭遇了粮荒。
按照20军后勤部队的总结就是:部队11月12号入朝,18号第一列万斤粮食才从后方出发,等粮食从集安运输到前川时,离前线还有里地,需要翻山越岭才能过去,完全追不上部队前进的步伐,
运输车辆本就数量不够,还在前线遭遇了美军的空袭和侵扰,弄得全军官兵几乎都在饿肚子,60师更是一连三天没见一颗粮食补给。
紧急运来的两万斤粮食,也因为中途遭遇轰炸,在抵达前线时仅剩两三千斤。
前线十万火急,后方也是焦急万分,随后连锁反应开始了。
27军供应也开始跟不上,因为汽车部队要优先供应更突前的第20军。
可27军的45辆汽车,加上兵团的辆汽车,即便全力运输,一次也只能运输68万斤粮食,运输周期都需要五天。
5天68万斤的运量,对照的是20军每天17万斤粮食,5天85万的消耗量。
这仅仅只算了前线粮食消耗,还没算需要运输的万斤弹药和20万斤的棉衣跟其他装备。
仅仅27军的吃饭问题,27军的车辆和全部军部的车辆用满还不够,更突前的20军咋办?
没有制空权,也让负责运输的车辆,不得不经历危险,损失惨重。一看汽车靠不住,只能用更原始,效率更低的骡马、肩扛、背驮运输,效率底损耗大,到前线就更少了。
这糟糕的后勤,让20军和27军,只能一面督促国内,一面求助金日成政府,希望能在朝鲜弄到一批粮食。可当时的北朝鲜政府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组织不了补给,只能说:请中国同志自己想办法向老百姓征集粮食,打好收条、做好统计,打完仗再由中国政府归还就可以了。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冰天雪地战火纷飞,就算有少有的人家,获得的粮食也不过杯水车薪。
无奈的志愿军将士们,只能渴了吃雪,饿了吃草根、啃树皮。关于这一段时间的苦楚,也有一个牺牲的英烈日记为证。
不知过了多少山沟、陡坡,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
夜更深了,山谷里的寒风卷着雪粉,直向脸上打来。我们的胡须、眉毛都凝结了一层冰珠,呼吸也感到困难,饥饿、寒冷和疲累同时袭击着我们。
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
已经两天没吃上饭了,我弯着腰抓起一把雪塞在嘴里,顿时清凉一阵,可很快就无济于事了。身上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力气,心里像虫咬一样难受,脑袋更是昏昏沉沉的。
这是志愿军某部文化教员聂征夫日记中的一段话,写完这日记之后三天,他被发现冻死在了行军的路上,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抗美援朝纪念碑五:战斗英雄杨根思,三个土豆打胜仗。
战役爆发之后,杨根思所属部队负责坚守长津湖畔,.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阵地。
在战斗中,他率领三排先后三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打到最后阵地上仅剩他一个人,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杨根思决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跟敌人同归于尽,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杨根思的故事大家都有听闻。
那么你知道,当时杨根思是带着多少补给上的.1高地吗?答案是三颗冻土豆。
就是用这三颗冻土豆,杨根思和他的排接连击退了敌人八次进攻,最后壮烈牺牲。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啊?
这样的事,在志愿军中出现了不知道多少,虽然战场条件极端不利,可志愿军将士们依旧用意志和顽强诠释了什么是共和国战士。
(战斗英雄杨根思)
那他们的敌人待遇又如何?
美军后勤富裕是出名的,他们在撤退时候留下一点,都能让志愿军吃口饱饭。
但美军却没有这样的品德和义务!
12月6日清晨,坚守下碣隅里的美军陆战一师,在向南撤退的时候,用炸药让美军基地变成一片废墟,还销毁了一切军用设施和房屋,为的就是不让志愿军有利用的可能。
更夸张的是,为了坚壁清野,美军还将带不走的衣服、食品、弹药全部烧掉。这也让冲入下碣隅里的志愿军战士们非常失望,这失望的背后,是一个农业弱国,对工业强国的徒呼奈何,也是曾经的苦楚体现。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除了战斗意志之外,战争永远是拼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的事情啊?
(吃喝不愁的美国大兵)
六: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美军负责防守的陆战一师武装有多么厉害?
仅仅一个数据就能凸显,满编2.5万多人左右的师,居然有辆各类车辆,简言之十来个人一辆车,这一个师配置的车辆,就比对面志愿军后勤运输车辆的总和还多。
不仅如此,这个师还有两大特点。
第一个是,擅长修机场,另一个则是,辎重部队自带护体神功。
这两个特点,在陆战一师跟日本对决的瓜岛战役和长津湖战役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决战瓜岛的时候,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岛屿上的机场,强化自己的制空权。
当时的日本,在瓜岛上修筑了一个完工度在80%的机场,美军登陆之后,陆战一师完成了后续的修建任务,随后这个机场就遭遇了日军飞机和舰炮的狂轰滥炸。
可这机场,愣是在陆战一师修修补补后,就是没有报废,反而成了美军逆转战局关键,机场上起飞的战斗机,让美军获益良多。
至于辎重部队自带护体神功,二战时也有体现!
陆战一师登陆瓜岛之后不久,就遭遇了日军飞机空袭,那时的日本人,对轰炸战舰非常感兴趣,愣是不炸海滩上堆积如山的后勤补给,这后勤补给最后成了陆战一师熬过艰难时期的最大助力。
长津湖之战的时候也是如此!
凭借武装到牙齿的优势,陆战一师在突进冒进的情况下,面对第九兵团的分割包围,迅速修建了战时机场,获得了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
并在志愿军,第九兵团20军、58师的轮番攻击下,用一边跟志愿军干仗,一边开推土机修机场的方式,保证了整个战役中下碣隅里机场的运转。
在这正常运转的机场中,有多名伤员被安全撤离,有大量的物资陆续抵达,也让美军拥有了持续作战的能力。
至于这辎重部队自带的护体神功,长津湖战役中也有体现!
当时陆战一师在下碣隅里堆积了大量物资,可志愿军因为炮火有限,只能选择进攻美军的战线,对于堆积如山的物资却一炮未发,算战役过程中的失误之一吧?
从这连续两个战场表现可知,这陆战一师真就算美军王牌精锐!
战场反应迅速,作战意志坚定,攻守俱佳,就连撤退时都是逐次抵抗,有序退出。连阵亡战友的尸体都全部带走了!
无怪乎刘帅曾惊叹:这是一支败而不乱,有章有法的强军。
这强悍的军队,在美军航母上起飞的飞机掩护下,撤退时并不狼狈。
(逢山开路,过河搭桥)
这不狼狈的原因,更多的是和完善的后勤有关!
一支军队要打好仗,兵精粮足是两大必要项。
长津湖战役时候的美军,穿着厚呢军大衣,内有毛衣、大衣、毛袜、皮靴,头戴防寒帽,睡觉用鸭绒睡袋,每个连队都配置了帐篷和火炉等设备。还有专门的供热电炉。
吃的方面,肉类管够,各种罐头也是敞开供应,跟吃自助餐一样。
就连战斗力不咋地的南韩军队,在美国帮助下,也有大米、面饼、罐头、泡菜吃!
喝的是可乐,抽的烟也是美国货。
士兵强悍是兵精,后勤无忧是粮足。
这就是兵精粮足啊!
(兵精粮足不一定能赢)
七:敌人兵精粮足,志愿军更是勇猛。
对面敌人优势如此大?手持轻武器吃着冻土豆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将士如何回应的?
答案是,一波又一波凶猛的进攻。
12月2日,第九兵团27军80师和81师一个团配合进攻新兴里,几乎全歼了美军“北极熊团”,和陆战七师、32团一个营。
12月1日,陆战一师第5团和第7团从柳潭里撤退到下碣隅里,仅仅22公里,这两个精锐团走了59个小时,付出了多人的伤亡。
12月6日,美军从下碣隅里撤退到古土里,仅仅18公里路程,美军走了8个小时。
步步阻击,让美军步履维艰!
随后,美军来到了水门桥,一个决定生死的地方!
(没有水的水门桥)
水门桥其实没有水!
这个距离古土里以南5.6公里,跨度8.8米的桥,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
拥有重装备的美军,不走这个桥就完全走不动路,想要绕过水门桥,就要放弃一切重装备。
没了装备,美国人那会打仗?所以,炸毁水门桥就成了重中之重!
这点上,志愿军心知肚明,也早早就安排了部队前插在水门桥附近,执行炸桥任务。
12月1日,九连穿插到水门桥,成功炸毁了桥,负责炸桥的九连几乎全员牺牲。
结果工程技能点点满的美国工兵很快修好了桥,并派兵力驻防。
12月3日,七连负责炸桥,在顺利完成任务之后,也没剩下几个人。
可,美军工兵又在原桥址上,加急抢修,迅速设置了钢木桥梁,恢复了水门桥通行。
一看接连两次炸桥都被修好,不愿放弃的志愿军七连鼓起勇气,在12月6日又炸了一次桥。
这一次,一不做二不休的七连将士们,甚至将桥梁和基座都炸上了天。
炸完之后,志愿军60师一个领导亲自巡视了战况,认为没有半年时间,这桥是修不好的。
并且派了一个连,专门监视敌人的动向。谁曾想,这桥又一次被修好了!
在美国全力以赴下,仅仅48个小时,后方日本的工厂,就弄好了八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
这八套钢木标准桥梁,在八架C-运输机运送下空投到了水门桥,经过美国工兵一番鼓捣,12月8日下午,桥又恢复了通行。
美军开始了撤退,负责监视和阻击敌人的那个连,因为遭遇急冻天气,全员壮烈牺牲。
工业体系上的差距,在三炸水门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宋时轮司令并非大意轻敌,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认识范畴之内。
经此一役,还有后续激战,第九兵团20军和26军也因为减员严重,失去了继续作战的可能。
就算在炸水门桥,也无法阻击敌人撤退。
就这样吧,双方都打不动了!
(最好的尊重)
尾声:
写长津湖战役和三炸水门桥,我是心痛的,因为这场战斗,真的太艰苦太艰苦了!
除了志愿军将士们,我实在无法想象,有哪一个国家的军队能打成这样。
同样的,美国人对于这场战役也是记忆深刻,谓之曰“噩梦”。
按照美国陆战1师的作战处处长鲍泽上校回忆录中所言就是: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