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一个师误闯敌群,不仅全身而退,还阴差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往往都是我军作战的优良传统。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但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知己知彼。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战场上如果能够清楚地知道敌人的真实情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主动权,从而影响到整个战斗的结果。
可在当年的衡宝之战上,丁盛指挥的一三五师却打破了这个定律,那是一场没有办法复制的战斗。你敢相信吗?我军的一个师孤军深入,闯进敌人三十万大军中,不仅全身而退,还搅乱了敌人的战斗计划,而做到这一点的人,正是丁盛。
虽然衡宝之战过去了很多年,但毛主席依然清楚地记得那场战斗。当时激动的他,甚至还给丁盛取了一个外号,叫做“丁大胆”。
不过想想也明白,正是有着如此胆量,才能创造出这般奇迹。
那么,当年在衡宝之战上,丁盛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个被毛主席称为“丁大胆”的人,又有着怎样非凡的故事?
年的秋天,继我军横渡长江以后,又接连解放了长沙,兰州,西宁等城市和广大地区。那时候,中央军委下达了一项命令:向华中南进军,围歼白崇禧集团。
这个命令,让我军战士特别兴奋,因为他们知道,不仅解放华中南的时机已成熟,而且夺取全国胜利也指日可待。
白崇禧集团,是华中南地区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中一支建制,装备都比较完整的部队,他们在南方山地,水网地带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在以往和我军交战中,白崇禧力求避免正面决战,以保全实力。而他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在武汉,湘赣的诸多战役中,白崇禧的军队并未受到严重打击。
随着陈明仁起义,长沙得以和平解放,白崇禧率领11个军26个师,大约30多万的兵力,被迫退守衡阳一带。
就算是这样,他也不老实。
那时候,白崇禧企图依托湘江,资水,背靠滇,桂地区,构成一条半弧形的“湘粤联合战线”,阻挡我军进入两广地区,并伺机在衡阳,宝庆一带对我军造成威胁。
我军自然不能让他们得逞,当时,按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白崇禧集团近三十万的兵力已经被解放军第四,第二野战军组织的左,中,右三路大军包围。
由于白崇禧这人斗智不斗力,加上一改常态地用兵。一时间,我军也不敢轻举妄动,暂停了攻击,留在原地待命。
虽然三路大军的攻势停了下来,但还有一支部队却在继续攻打,并且一直打到了白崇禧集团的内部,这支部队就是丁盛指挥的一三五师。
10月2日,一三五师向着衡宝公路出发,在永丰,青树坪一带和敌人接触。
对于擅长打穿插战的丁盛来说,这些敌人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的困扰,他迅速突破桂军的一线阵地,朝着衡宝公路继续猛插。
10月4日,一三五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占领了衡宝公路的水东江。
由于这些天队伍一直处在急速行军的状态,根本就没有时间架设电台,也正因为如此,一三五师才没有收到“停止攻击”的命令。
对于我军大部队现在的状况,丁盛是不清楚的,他继续指挥部队向南挺进,直至全部通过衡宝公路,到达灵官殿地区。
此时此刻,一三五师就像一把钢刀,直插敌人内部,这种威胁对白崇禧来说是相当大的,如果不作处理,他所有的计划将会出现严重漏洞,甚至成为空谈。
10月5日下午,丁盛终于和上级取得了联系,他向第四野战军指挥部报告了自己的 情况和所处位置。
指挥部所有成员听完汇报后都大吃一惊,不是命令各部停止进攻吗?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众人也不再纠结。
他们赶紧来到地图前,找到了灵官殿的位置。
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怎么跑到敌人内部来了,这个丁盛还真是大胆,哪里不好去,偏偏钻进敌人的肚皮里。”
大家相互看了一眼,都觉得很无奈。
这时,有人突然站起身说道:“丁盛现在所处的位置,已经深入敌人内部,白崇禧不可能不作调整,只要他动了,势必会打破其精心布置好的圈套,到时候我们便可以发起全面进攻。”
想到这里,大家眼前一亮,也许这是一个突破点,衡宝之战上的突破点。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始终让大家感到担忧,那就是一三五师要如何撤退。如果白崇禧倾全力包围,一三五师将会面临非常危险的处境。
下午六点左右,第四野战军指挥部致电丁盛,向他下达了三个命令:
,一三五师明天上午在原地休整,下午开始向湘桂路前进,于6日12时到达洪桥,大营市一带,炸毁铁路,切断敌人后路;
第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斗策略,对空虚的敌后方进行打击,袭击小敌,截击退敌;
第三,从现在开始,一三五师由指挥部直接指挥,务必时刻保持联络。
收到这些命令后,丁盛赶紧召集战士做好准备。
通过这次的联络,他知道目前一三五师所处的境地,也知道军部即将展开大行动,而自己深入敌军内部,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与此同时,白崇禧通过手下人的汇报,也发现了丁盛等人的踪迹。
他十分不理解,心里直犯嘀咕:“解放军这次是什么路数?竟然派出一个师打进我们内部。”他想不明白,但一三五师想要南下炸毁湘桂铁路,他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湘桂铁路,是白崇禧实施部队机动的命脉,如果被切断,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他只能赶紧调整部署,将一三五师包围起来。
为了对付一三五师,白崇禧可谓是煞费苦心,他抽出一个师的兵力在后面包抄,然后还动用 部队第七军的两个师和第四十八军的两个师正面拦截。
敌人一共出动五个师的兵力,只为抓住我军的一三五师,可想而知,丁盛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压力。
由于深入敌人内部,四周都是敌人,所以一三五师很快便被包围了起来。
当丁盛发现自己被包围后,并没有表现出慌张,他依旧沉着冷静,做着最准确的分析。
在丁盛看来,此时撤退已经来不及了,敌人肯定会在沿途的路上设置重兵埋伏,后撤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三五师遭受灭顶之灾。
难道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度过眼前的困难吗?
丁盛马上想到就地筑垒防御,但是很快他又摇了摇头,此时身在敌人内部,得不到支援,筑垒防御虽可以抵御敌人一时的攻击,但长久下来,肯定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所以这个方法也不可能取。
既然不能撤退,也不能筑垒防御,那么现在就只剩下 一个办法,那就是突围。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三五师经过全力冲刺,竟然将白崇禧派出的五个师的建制都冲乱了。
虽然是这样,但一三五师面临的压力还是不小。他们赶紧致电指挥部,将战场的 情况汇报上去,等待上级的下一步指示。
上级听取丁盛的汇报后,马上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决定下令发起总攻。同时还决定给一三五师发一个嘉奖令,不过前提是必须要顶住。
10月9日,一三五师行进到鹿门以西官家嘴一带,然后又到界岭一线堵截南撤的国民党军。
10月10日,第四野战军发起了全线总攻,战至晚上八点,白崇禧的北线被全部摧垮,一三五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年6月25日, 爆发。
中国人民 ,入朝作战,保家卫国。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中央军委决定部队轮换作战,其中四十四军和四十五军组成一个军队入朝作战。
正因为这件事,当时还闹出个小小的插曲, 被周总理顺利解决。
根据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四十四军和四十五军很快就合编完成,但到了确定部队番号的时候,又出现了问题。
当时,四十四军的战士希望用 四十四军作为部队的新番号,而四十五军的战士则希望用 四十五军作为部队的新番号。
两边谁也不想让一步,就这样,争议越来越大,一直无法得到解决, 报到周恩来那里。
周恩来思考了一阵后,将四十四军军长张才千,政委谭甫任,和四十五军代理军长丁盛,代理政委谢明叫到了办公室。
周恩来笑着说:“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大家都希望自己部队的番号能够保留下来,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两个部队的番号也都可以保留下来。”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很是不解,疑惑地问道:“怎么个保留法?”
周恩来上前一步,笑着说:“从四十四军和四十五军中各取一个字,组成一个新的五十四军,这样一来,两个军的番号就都用上了。”
大家听到后,觉得这个方法很合适。
就这样,新部队的番号确立了下来,叫做五十四军,由丁盛担任首任军长。
年1月,五十四军奉命入朝作战,那时候刚好赶上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战——金城战役。
6月23日,兵团部召开大会,作为五十四军军长的丁盛自然要驱车前往。
路上,丁盛对一旁的谢明说:“自从年初入朝以来,我们还没正儿八经地打过一仗,这次好不容易才捞到打仗的机会,一定要好好表现。”
一旁的谢明也是深有感触,他笑着回答说:“是啊,部队里战士们求战的情绪特别高,都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丁盛点了点头,又说道:“听说金城战役打的都是‘伪军’,但‘首都师’是敌人的主力,听说有点实力,我们要争取打这个,让他们看看五十四军的风采。”
谢敏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个任务不知道会不会分配给我们,如果没轮到,我们也要好好争取。”丁盛同意地点了点头。
两人一路上说着,很快就来到了兵团部,此时大会已经开始,丁盛刚一进门,就抱歉地说道:“让大家久等了,路上耽搁了些时间,不过好在赶上了。”
“就算没有赶上,我也会将好差事留给你们啊!”兵团政委王平在一旁笑着说道。
听到这句话,丁盛有些不解,挠了挠头问道:“具体是怎样的安排?”
这时,杨勇上前一步,对丁盛说:“你们军的一三五师,六十八军的二零二师,以及六十七军组成“中集团军”,对付敌人的第八师和第六师一部,你看怎么样?”
丁盛没有立刻回答,他先是问道:“攻打‘首都师’的任务呢?”
杨勇拍了拍丁盛的肩膀,笑道:“我就知道你会问这个?你们军的一三零师和六十八军剩下的师部,组成西集团军,负责攻打‘首都师’,这样可以吧。”
丁盛重重地点了点头,兴奋地拍着胸脯回答道:“保证完成任务。”
7月13日晚上,金城战役正式开始。
各集团军相互配合,完成了全线突破,而丁盛率领的五十四军所属部队也在各自的战斗中完成了所有任务。
7月14日晚上七点,南朝鲜的“首都师”,第六师,第八师均受到了重创,1.4万余人被歼灭。
这个结果让李承晚不能接受,他亲自下到前线督战,每天都派出多架飞机和30多辆坦克进行反扑,企图打破他们现在所处的境地。
然而, 战士肯定不会让他们如愿,经过一番血战,金城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仗, 打得相当漂亮,一共歼灭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7.8万余人,向前推进了多平方公里,有力地促成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除了抗美援朝外,丁盛还参加了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当时又发生了什么呢?
从年开始,印度在边界问题上肆意挑衅,企图侵犯我国领土。而且,印度在边界政策上极为顽固,曾多次拒绝我国提出的谈判提议。
年,印度的挑衅越来越激烈,中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甚至发出过警告,如果这种挑衅再继续下去,中国将不得不被迫自卫。
对于我国发出的警告,印度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是虚张声势,继续无休止挑衅和纠缠。
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有两个选项。其一,接受印度提出的全部要求,从他们所主张的一切领土上撤走;其二,进行一场自卫反击战。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一寸也不能让,所以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被迫进行一场自卫反击战。
通过自卫反击战,也许可以把印度逼到谈判桌上,甚至解决边界争端的问题,即使做不到,也能让印度保持现状,让边界归于和平。
10月20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指挥部队在印军入侵的克节朗河谷地区发起反击作战,这场战斗毫无疑问是取得了胜利。
10月24日,中方在边界问题上向印方提出了三点建议,没想到印方依旧顽固,拒绝了中方的建议,甚至还向西方请求军事援助,打算和中国大打。
面对印度的如此叫嚣,中国只能奉陪到底,开始往前线运送物资,并抽调了五十四军一个师参加战斗,打算打痛嚣张的印度人。
当时,中央决定派出师前往西藏参战,之所以会选择这个队伍,是因为从年3月开始,这支部队就在西藏地区剿匪,对那里的地形,气候都比较了解,派这样一支队伍前去,可以免除战士适应环境的过程。
然而就在师赶往西藏的时候,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给丁盛打了一通电话,他赶紧到瓦弄地区指挥战斗。
于是,丁盛只好服从上级的安排,将已经进到西藏扎木的师带到了瓦弄。
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改变?
原来,中方获得情报,得知印军将大举进攻瓦弄地区,所以才作出了这种部署。不过,让人感到好笑的是,这个情报竟然是印度自己公布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我军在瓦弄地区边防的人数不多,只有两个营。而这,也让印军抓住了一个机会,他们开始向瓦弄增派兵力,从一开始的两个营,到后来的四个营,人数达到了多人。
可能印度以为这样就有了必胜的把握,对整个进攻的计划完全不保密,甚至还在报纸上登了出来,也正是因为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所以中央才做了新的部署。
面对我军的临时调动,印度根本就丝毫不在意,他们也不清楚师已经抵达了瓦弄。
11月16日,瓦弄反击战打响。
这场战斗,我军依旧取得了胜利, 俘虏,击毙印军总人数人,这个数字乍一眼看过去还有些滑稽,不过我们都知道,如果算上没有找到的尸体,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加上一些。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靠着侵犯他国土地而强大起来的国家,但是面对敌人一直以来的挑衅,中国也绝不会害怕,就像高层在决策对印自卫战时说的那样:“此战,不打则已,要打就要打出威风。”
这一战,让更多人记住了丁盛,记住了丁大胆,不仅是衡宝之战,还是抗美援朝的金城战役,又或是对印自卫反击战,丁盛都做到了一名中国军人该做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