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泪目的母子合影从中国山村到朝鲜上甘岭

银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10728.html

今天的故事从下面这张合影照片讲起:

这是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照片拍摄于50年代初的重庆合川。

照片上这名英姿勃发,甚至还有几分稚气的解放军战士叫朱应明,旁边是他的母亲。

也许母子两人都不会想到,这张照片竟成为两人一生中 一次合影。

在这张合影的背后,是一个让人感动又感伤的故事:

年轻的 战士出国作战保家卫国,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

母亲苦苦寻找亲生儿子安葬地长达数十年,至今未果;

因为在拍完这张照片后不久,朱应明就随部队前往东北,在那里短时间休整之后, 参加抗美援朝。

由于当时的重庆距离朝鲜战场有里之远,通讯手段不发达,朱应明在朝鲜参战期间,没有寄回一封信件。

后来母亲到重庆去打听儿子的消息,只听说朱应明所在的 第12军31师92团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随后的上甘岭战役。

自此以后,母亲再也没有收到朱应明的任何消息。

母亲当时并不知道,31师92团、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这三个词摆放在一起,意味着什么。

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都是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极为惨烈的两场战役,第92团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让我们把时间切回到70年前,看看当时在朝鲜战场,朱应明所在的第12军31师发生的一切。

31师血战上甘岭

年10月,作为入朝作战的主力部队,第12军31师已经在朝鲜战场打满一年多时间,本来即将转入休整。

这个时候上甘岭战役爆发。

休整取消,全师紧急向上甘岭方向集结增援。

70年后的今天,“上甘岭”这三个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但是在70年前,朱应明所在第31师的官兵们不会想到,在这片海拔多米的驼峰形山岭上,他们将经历在朝鲜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永远长眠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10月中旬,美军集结了近7万兵力,多门重型火炮和多辆坦克,美军航空兵部队出动飞机0多架次,对面积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整个战役持续到11月,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个时候,美韩联军集中强大火力猛攻最为关键的.7高地。

而据守这个阵地的 ,就是第12军31师。

当时美军的火力猛烈到什么程度?

后来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军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美军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ofTriangleHill)中,消耗炮弹万发,战役 天的炮弹消耗量就达到30余万发。

这种不计成本的火力投放也是美韩联军 司令官詹姆斯·范弗里特将军最喜欢的战术。后来被称为 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在大口径炮弹和航空炸弹的地毯式轰炸下,这个海拔几百米的高地上,所有的地面工事荡然无存,直接被削平了1米左右。

由于爆炸过于猛烈,一些 战士在工事里面被巨大的冲击波直接震动昏迷,有些甚至牺牲。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应明所在第92团死守.7高地,与美军展开反复争夺,有些阵地在短短一周内竟然几十次易手。

打到 ,92团几乎伤亡殆尽,师部甚至将警卫员、炊事员、通信员、文书全部临时组织起来,全部补充到.7高地上去。

后来这支临时组建的支援分队几乎无一人幸存下来,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惨烈。

到11月18日,付出巨大伤亡的第31师最终守住了.7高地,将阵地移交给随后的29师后,撤出战场。

几天之后,美韩联军撤退,上甘岭战役结束。

此时,整个31师伤亡近人,占到了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而朱应明担任文化教员的31师92团3营7连,减员甚至超过了三分之二,在战后总结时被明确标明“伤亡巨大”。

母亲守在村口等候孩子归来

年4月,第12军撤离朝鲜回国。

后面几年,与朱应明同时参军的年轻人陆续转业回到重庆老家。

每次朱应明母亲只要一听说有部队回来的人,就跑到对方家中去询问朱应明的情况。

“你在朝鲜见过我们家应明吗?”

“你听说过一个叫朱应明的四川老乡吗?”

但是让母亲失望的是,大部分回乡的军人都摇摇头,始终没有人知道自己儿子的下落。

年,距离 结束已经过去6年,母亲明知孩子已经永远不可能回来了,但每次听说有军人回乡,还是会跑去打听,仿佛会有一个惊喜的消息等着她。

有时候在梦中出现了朱应明,第二天,母亲很早就起来,站在村口,拿着那张合影的照片,一直望着远方,总觉得会有奇迹发生。

一位英雄母亲 的人生牵挂:找到儿子在异国他乡的安葬地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60年代,当地人民政府向母亲颁发了“失踪军人视作烈士优抚通知书”,还补发了 参战人员抚恤金。

领到通知书那一刻,年事已高的母亲嚎啕大哭,仿佛要把一生的泪水哭干。

母亲流着泪说:“谢谢你们让我知道孩子的消息,他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为国家牺牲是光荣的,没有给我们家乡人丢脸。”

从此之后,她再也不去邻村打听孩子的消息,也不再站立在村口。

但那张照片她依然随时带在身上, 的愿望就是找到朱应明的安葬地。

想在余生不多的时间里,亲自去看望已经几十年没有谋面的儿子,哪怕面对的是他的墓碑。

时光如梭,很快71年过去了,但当年那个倚靠在母亲身边稚气未脱的孩子,抗美援朝英烈朱应明在异国他乡的安葬地,依然没有下落。

为了实现一名英雄母亲的人生愿望,了却一生最牵挂的事情。

母亲的小儿子、朱应明72岁的弟弟朱应华找到公益组织,希望能帮忙寻找哥哥的安葬地。

希望母亲的愿望早日实现,希望长眠异国他乡的英烈朱应明早日回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