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烽烟炮火的壮丽人生 战士张奉
作者:祁波
谭晶-我爱你中国04:21来自白浪情采访曾参加抗美援朝的 战士张奉德,是在今年春夏之交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位于礼县城北的这个普通庭院显得十分静谧清爽,坐北朝南的上房屋檐下,摆满各色各样的鲜花。那闹盈盈、红艳艳、鲜亮亮的花骨朵,看上去好像被青山拖住的一片绚丽缤纷的晚霞。
尽管张老已是93岁高龄,但他依然身体硬朗,神采奕奕。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道道岁月刻磨的皱纹;年轻时乌黑的头发,有如严冬的初雪落地,又像秋阳照耀下闪亮的霜花,半遮半掩,若隐若现。
虽然没有白须挂颔的风度,却具有鹤发童颜的相貌,脸上洋溢着慈祥可亲的笑容。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深褐色的眼睛,显得浑浊却温润,透着一股祥和淡定。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硝烟散去的幸福时光!
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曾在 中身经百战的老兵,感到幸甚至哉。提起70多年前在烽烟炮火中的一幕幕血色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我是年从礼县天嘉镇小学考入甘肃省立天水中学的”。
张老在静默中仰望着天空,从他的梦开始之处,从那个遥远而熟悉的地方,讲述起那些最初触动心灵的回忆。从初一到高二那年,美帝国主义将侵略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党中央、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作为青年学生,大家都感到谁上战场谁光荣,决心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尊严。
男儿有志须报国,金戈铁马铸英豪。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 炮兵学校到天水地区招收学员,他踊跃响应号召,瞒着家里人报了名。当时,全地区共有多名青年学生报名参加。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全校只有18人被录取。
张奉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来到坐落在北京市通州区的炮兵学校。当时,炮校共设“高射观测、弹药、野战炮”三个系。到校后,经过政审和短期军训,他被分配到高射观测系,侧重于实战技能的训练。主要科目有苏联37高射机关炮、三型指挥仪、望远镜构造及性能与修理,教员由苏联专家担任。
由于没有中文教材,只能靠翻译官一遍又一遍地翻译讲解,他们边听边记,再对照实物进行反复研判。与此同时,还开设了锻工、钳工、木工、防化学武器科目。经过历时两年的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他于年1月从炮校毕业,并被授予少尉军衔,分配到沈阳军区特种兵干部部任职。
由于部队急需改装武器装备的技术人员,他被调到十六军四十六师独立高射炮营担任炮兵技师。十六军来自第二野战军,军长尹光炳曾是红军长征时期抢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战功显赫,神采飞扬,中将军衔,名气很大。因此,他为自己被编入这支英雄的部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雄赳赳,气昂昂,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开赴朝鲜战场的急行军途中,不断有美国飞机从天空呼啸来袭,投掷密匝匝的炸弹进行轰炸。满载着高射炮和弹药风驰电掣般向前线挺进的列车,由于被炸的铁路时断时续而走走停停,但这并没有影响将士们抗击消灭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
进入朝鲜后,一路上,到处都是被美国强盗炸毁的破烂碉堡、被烧毁的民房和建筑,人民衣服褴褛,满目凄凉,惨不忍睹。当地的朝鲜同胞没地方住,也没粮食吃。但是,他们一见到 ,则像见到亲人一样热情,想尽一切办法为 提供帮助和支援。
张奉德所在的37高炮营,入朝作战的 个阵地是保卫青川江铁路大桥,抗击敌人的飞机。同时,还执行掩护步兵冲锋、攻打敌人坦克和火力点等。随着战争的需要,他们逐步向南推进。边走边打,一直打到最前沿“ ”。
到 后,便定居了下来。平时,除了打击侵略的敌机,还要在山上挖防空洞和战壕,以便住宿和躲藏掩体。长年累月地住防空洞,难免要和水打交道。虽然在洞内顶上有油布蒙着,石头缝里却到处往外渗水,被褥潮湿得厉害。但是,为了防止敌机发现而暴露目标,又不能晾晒,只能在阴暗潮湿的坑道和战壕里潜伏。
生活供应也极为困难,有时一天吃一半顿饭。敌机袭击的主要目标,是轰炸破坏铁路、公路。国内的物资运输困难,经常供应不上。有时运送物资的车辆被敌机炸毁,米、面、花生米、饼干、肥皂、火柴等军需用品撒得满地都是,部队断炊挨饿也是经常的事情。
由于长期缺乏蔬菜,只有食用罐头、压缩饼干、萝卜干、鸡蛋粉、咸带鱼干等,所以指战员都得了夜盲症。因为长期睡湿地铺,大部分人还得了腰腿疼的病。这还不要紧,最可怕的是在 至第五次战役中,无恶不作的美国鬼子竟惨无人道地使用了细菌战。
这种炸弹爆炸后,只要人体受到感染,肌肉就会开始腐烂。老鼠、青蛙和一些昆虫一旦被感染,开始就像冬眠一样,但过几分钟,就会爬起来乱跑乱飞,到处传播杀伤力很强的毒菌而致人死亡。
为防止细菌传播,部队和当地老百姓想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只要美国鬼子投下细菌弹,他们就赶紧用火烧,因此避免了军民遭受 。为了保证前线的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在敌机一次又一次的狂轰乱砸中,英雄的铁道兵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被人们誉为“打不烂、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身怀绝技的张奉德在朝鲜战场上,除了高炮技师的本职工作外,还承担着给营连干部当文化课教员等方面的特殊任务。
朝鲜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气温比我们国家要低很多。由于美军掌握着制空权,天天派飞机轰炸我军的后勤运输车队,致使食品和衣服难以运输到前线。所以,他们一块的有些战士竟被饿死或冻死了,有些被冻伤残了。
特别是在“ ”同美韩军队对峙的那一段时间,可以说是 部队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作为高射炮独立营的军械技师,张奉德主要负责观测敌机的高度和速度,以对其实施最有效的打击。同时,他还负责高射炮的装配和修理工作,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
高射炮兵与别的兵种不同,像山炮、野炮、榴弹炮都可以在山洞里隐蔽,但高射炮只能在无蔽无栏的露天坚守阵地。一批又一批的敌机,多者百十架,少则几十架。这些飞机高空飞行时编成几何队形,等到靠近我军阵地时,突然变成一条直线。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我们高射炮口的只有最前面的那架敌机,因此,必须集中火力先打掉最前面的一架敌机。如果打中了,其余飞机就会溜掉。一旦打不中,这些飞机就会一架接一架地俯冲下来,用机关枪连续不断地扫射我军。
子弹呼啸着穿过山梁,我们冒着枪林弹雨,对着气焰嚣张的敌机进行射击。敌机俯冲投弹,对我军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许多山头就被炸得光秃秃的,顿时变成一片焦土。炸起的石头不时飞过身边,给他们造成很大威胁和伤亡。
有时大家正在吃饭,但敌机来袭,便立刻进入战斗。等到战斗结束,不是一碗土石,就是一碗冰块,甚至连碗也找不着了。战斗紧张时,白天黑夜连续不断的战斗,一两天吃不上饭也是常事。但是,中国人民 锐不可当的脚步,让以美帝为首的联军威风扫地,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没有必胜的信念,战争必败无疑。尽管每天夜里,敌人的B29高空轰炸机经常偷袭我军阵地,虽然B29飞机高空飞行是在1万米以上,而我军的37高射炮只能打击飞行8千米以下的飞机。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瞅着美国飞机肆无忌惮地把大型炸弹、风榴弹、三爪钉(扎战车轮胎的)和大捆大捆的彩色美人传单等,空投到田野、草地和公路上。
为了防止伤人和车辆不受其害,他们每天清晨还要带上枪和其他工具,拆风榴弹(像朵莲花、很好看,一触即爆),扫三爪钉和捡传单,为运输车辆扫清道路。
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高射炮营行军时一般都选择在夜晚。高射炮由苏制“嘎斯车”拖着,摸黑前进,汽车和炮车都不敢开灯。一旦开灯,就会招来敌机轰炸。加之朝鲜又多山路,路况很差,所以翻车事故频发。车毁、炮废、人亡的事也时有发生。
几乎每场争斗都有死亡、有重伤、有轻伤。张奉德在朝鲜战场的5年半中,曾经历过3次翻车,所幸都是受了点轻伤。有一次,在阵地修炮时,不远的地方一枚敌机投下的炸弹突然爆炸,由于他集中精力修炮,没有防护,右耳朵竟被震聋了。从此,再也听不见任何响动了。
还有一次,在阵地隐蔽战壕里,从南京第四军械学校毕业的小军械员杨保国入朝作战不久,因他 次上阵地,所以不知轻重。当他听到此起彼伏的爆炸和机枪声,就站起来朝外观看。
不料头顶的敌机突然俯冲下来,朝着炮兵阵地猛烈扫射。说时迟,那时快,张奉德赶紧把这位战友压爬在地上,正好敌机俯冲扫射的一颗子弹从他的棉军帽上穿过,多亏没有击准头部。才幸免于难。事后,大家都夸他机智勇敢,不但掩护了战友,自己也幸免于难,差点品尝了一次死亡的味道。
张奉德深有感触的说:“作为炮兵,一般情况下不怕敌机轰炸,但最担心敌机低空高速飞行,擦过头顶时用机关枪俯冲扫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炮兵的伤亡是比较严重的。因此,敌我双方最初的奋力一击,往往成为战争成败的分水岭。”
朝鲜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青壮年男女全部上了前线,平川大坝里的村庄,全被美帝的飞机炸成平地,全村人都没有安身之处,老人和孩子只得钻进深山老林里躲避战乱。偶尔在树林深处见到一个茅草屋,但白天却不敢生火做饭,晚上也不敢点灯照明。
一旦有冒烟或有火光,就会招来敌人飞机的轰炸。因此,当地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过得饥寒交迫。老百姓期盼着战争快点结束,我们也希望和平快点到来。
岁月无声,但有损失也有馈赠。张奉德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在朝鲜与美军作战的那几年时间里,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军空军力量太单薄,无法与美国空军抗衡,且没有制空权。虽然我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但部队人员及装备损失太大。
在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我们的伤员有的嘴里还咬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有的和敌人死死的抱在一起,好不容易才能分开。每当看到这种情景,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会活着回来”。
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后,他们才走出防空洞,开始在自己搭建的茅草房中睡觉。停战后,野战部队分期分批地回到祖国,但他们高炮部队却一直坚守阵地。虽说停战了,但斗争并没有停止,敌人的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还是不断地进行侵犯。
他们的驻地,还在接二连三地发生轰炸,战争的硝烟并没有散尽,小的战斗仍然没有结束。他们营在朝作战中,取得了击落敌机37架的辉煌战果。
停战以后,他们的任务除了防空外,就是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主要工作就是炸石头、做砖瓦、平整土地、修公路、建房屋。城市建大楼、学校、医院、车站;农村修农民住房,山沟沟里只要有部队的地方还要修营房。
所用木料、水泥和技术人员都是由祖国派遣和供应。从年底到年4月,当他们回国时,受到战争重创的朝鲜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很好的恢复。但治愈人们心灵深处的战争创伤,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奉德在朝鲜作战的6年时间里,只是在年战争形势趋缓后,才享受了一次回国探亲假。当时,列车的速度很慢,从“ ”回到天水,要坐整整七天七夜的火车,往返一趟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
为了保证返回部队时不超假,他在家里只待了一个星期就归心似箭。当时,由北京发往朝鲜“ ”的列车一天只有一趟,列车抵达“ ”后,他就在列车上买一点麻花、糖果之类的东西“改善”一下伙食。
尽管这样,但比起停战以前, 的生活条件就算改善了很多。在部队完成驻防任务回国前,他还用人民币兑换了一张朝鲜纸币,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一直保存到现在。
时光以它特有的姿态流逝着,但抗美援朝的许多记忆注定无法剪断岁月的无涯,就像此时此刻的阳光,在树下铺洒成点点行行的长词短句,诉说着那些似水流年和如烟的往事。
年4月,张奉德所在的高炮营,是 一批撤离朝鲜的 部队。当浩浩荡荡的队伍 大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陈叔通在辽宁省丹东市亲自迎接他们凯旋而归。此后,部队在吉林省的长春进行休整。
休整期间,几乎天天晚上看电影,看文艺节目,祖国和人民真正把我们当作功臣对待。当时,他们可谓风华正茂,都很年轻,感觉十分荣耀。此后,十六军军部便长期驻扎在长春市,高射炮兵被部署在大连市守卫海防。他所在的部队赴朝作战六年之久的神圣使命,从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记者凝神屏息地聆听完张奉德老前辈绘声绘色地讲述,他在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不平凡的青春岁月和扣人心弦的战斗故事。这些在历史长河中尘封的战斗故事,以前只是从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情景。如今,往事如昨,英雄就在身边。因此,是我对眼前这位身经百战的长者的钦佩和敬意油然而生。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张老语重心长地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高射炮技师,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值得大家纪念和赞颂的,是那些为保家卫国和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并长眠在异地他乡的 战士们!”
是啊,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历史成为记忆,当生活淡化了理想,幸好这些健在的英雄出场。然而,人到晚年,就像踏上一辆轰隆前行的列车。光阴驹隙滋味长, 最是情未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尽管流光如水,沧桑了容颜。
但在短促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却拥有着永恒。我相信,他老人家的叙述能穿透苍穹,回荡在三千里江山每一处永垂不朽的英雄纪念碑旁。同时,也铭刻在每一位幸存者的骨子里而成为终生难忘的伤怀。
生命的伟大秘密,就在于吸引法则。每一位为国捐躯的 战士,是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和铭记的,而每一位健在的 战士同样值得我们敬佩和讴歌。是他们那一代人不畏强敌,保家卫国,英勇奋战,不怕流血牺牲,为我们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幸福而美好的新生活。他们在国人心目中,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年春夏之交于礼县城北
编辑:毛秘《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