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方至,动则灭国纵观历史,它才是世界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7691708767084&wfr=spider&for=pc

一提到战斗民族,可能很多网友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北方的邻居“北极熊”。无论是十几年前的车臣战争,还是俄罗斯近些年在东欧和中东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把“一言不合就是干”的战斗民族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发现:网上习惯称俄罗斯为“战斗民族”,仅仅是在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而世界历史上真正的“战斗民族”:中华民族,却似乎在网络上被无意地淡忘。但是,也有人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好战,但善战”的民族。那么,这样的说法究竟有没有历史依据?今天,本期节目带您纵观历史和全球,来看谁才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战斗民族”。

为什么俄罗斯只是当代史上的战斗民族

“战斗民族”的称谓,始于日本动漫《龙珠》对虚构种族“赛亚人”的描述。在年3月,随着“俄罗斯人与熊摔跤”“俄罗斯家庭妇女徒手制服强盗”等视频的爆红,让俄罗斯才在随后的网络文化中逐渐有了“战斗民族”的绰号。

但是,在年以前,网络上很少有人以“战斗民族”来称呼俄罗斯。这除了与网络流行文化的嬗变有关以外,也与俄罗斯军事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年,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自此,俄罗斯踏上近代化道路。然而,有历史学者称“这一场把俄罗斯带入近代化的改革,实际上是被打出来的”。这是因为,在年—年,俄罗斯与英国、法国、土耳其等三国,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不仅被英法两国要求遣散黑海舰队,还被迫向土耳其割地求和。

时至今日,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依然被俄罗斯人视作历史上的奇耻大辱。这也让不少西方国家时至今日,都在拿俄罗斯的这段历史“开涮”。比如前些日子,号称要让俄罗斯在“乌克兰上栽跟头”的英国国防部大臣本·华莱士,喊出的口号是:“我们要再给俄罗斯一场克里米亚战争。”

然而,即便是在俄罗斯完成农奴制改革,步入近代之后,帝俄时期的军队在世界范围内的胜迹也堪称寥寥:年,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击败由俄罗斯扶植的叛乱首领阿古柏,阿古柏兵败被杀,俄罗斯自始至终未敢为自己的“代理人”出过一兵一卒,与晚清的部队在西北交锋。年,日俄战争爆发,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被日本舰队在对马海峡一战中打得全军覆没,以一己之力把日本抬进世界列强;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俄罗斯军队在“波兰口袋”战线损失万余人,让德军参谋部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率先在东线结束”。

俄罗斯军队在世界上的战绩,直到年的十月革命后,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年—年的国内战争,在丢掉四分之三国土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击退英美法日四国干涉联军;年爆发的苏德战争,苏联承受万人的伤亡,拼死挡住纳粹德国的攻势,并在年6月把红旗插在了柏林的国会大厦;同年的“八月风暴”,苏军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击溃了日本不可一世的关东军,俘虏了百万关东军中的60万人。

尽管苏联时期的军队,创造了不少世界军事史上的“高光时刻”。但是,苏联与俄罗斯,在国家和军队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苏联并不能代表俄罗斯的战力——前者是由人民和信仰建立起的无产阶级国家,而后者则是一个民族所缔造的政治实体。而苏联的军队,则以“红军”相称,“红”是革命的颜色,也是这支军队的初心。然而,在年苏联解体后,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的名号,便在历史上成为了绝唱。

而从苏联中脱胎而出的俄罗斯,在随后的几年便暴露出了它部队真实的实力: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俄罗斯军队用了4年时间,付出了近2万人伤亡的代价,才惨胜车臣。最终在年8月的谈判中,俄罗斯实际上承认了车臣的“独立”地位。

直到年底,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俄罗斯才跳脱出军队建设和国家统一的困境。并在年—年,取得了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年格鲁吉亚战争的胜利。而10年代后俄罗斯军队一系列卓越的表现,和网络文化的渲染,才让俄罗斯在近年逐渐有了“战斗民族”的称号。因此,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俄罗斯或许仅仅只是当代史上的战斗民族。

纵观世界历史,为何中华民族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

如果说摔跤和“撸熊”的生活习惯,将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话。那么,千年以前,将“战斗”视作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则更当之无愧称得上是真正在世界史上的战斗民族。

譬如,成书于中国春秋末期的《左传》就有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戒。其中,“祀”指的就是“宗教”和“礼仪”,而“戒”指的就是战争。这句话整体的意思就是说:宗教礼仪和战争,是国家两件的大事。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而在春秋时期,战争被放在了和礼仪同样重要的位置,可见那时国人的尚武精神。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

而中国军事学的祖师爷:孙武,则在《孙子兵法》中有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打仗,是国家的大事,是生和死,存与亡的问题,不可以不谨慎考量。这段历史记载,同样也可见证那时华夏大地,已经将战斗看作是和生命同等重要的事。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则将这种对战斗的推崇推向了那个时代的顶峰。公元前年,秦国开始实行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谓“军功爵制”,指的就是按照战场上的军功,而非世袭来选官。而评判军功的标准,则是人头。据《韩非子》记载,商鞅制定秦法时,规定“斩头一颗,升官一级”,“斩头五颗,赏隶臣五家”。正是这种“军功爵制”的推行,成为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由来;也正是因为军功爵制,华夏大地打碎了近年奴隶制贵族社会血缘世袭官爵的枷锁,为秦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在军功爵制的推行下,公元前年,秦朝的铁骑覆灭了最后一个盘踞在华夏大地上的诸侯国,这使得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前年,秦又南下征服百越;公元前年,秦又令蒙恬统兵30万北击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其疆土东至辽东,西至高原,南抵岭南,北达阴山,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左右,华夏今日版图的雏形,正源于此。

而秦朝的继承者:汉朝,则更进一步将秦的尚武精神发扬光大。元凤年间,西域楼兰王篡通匈奴,截杀汉朝使者。傅介子自告奋勇,只身出使楼兰国谴责楼兰王。在宴席上,傅介子带着2个壮士,将楼兰王就地诛杀,并对在场的楼兰官僚、卫兵说:“汉军将至,勿动;动,则灭国!”而在汉元帝时期,将领陈汤率兵征讨北匈奴,大获全胜,向元帝表功,奏折写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成为了那个时代,封建帝国所立下的强盛宣言。

(《汉武大帝》剧照)

到了唐朝时期,华夏的尚武精神随着封建王朝的盛世,一起推向了时代的顶峰。这一点,在唐朝的文化遗产:唐诗中颇有体现:号称“诗鬼”时代李贺在《南园十三首》中有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而号称“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则在《从军行》一诗中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见,在那时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心中,沙场建功立业的重要性要远优于读书。

公元年爆发的安史之乱,让大唐盛极而衰,而这也是中国封建历史的转折点。自此,一度作为主旋律的尚武文化也逐渐低迷,到宋朝时期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所替代。但是,即便是在宋朝,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时代强音。

为什么说战斗精神,缔造了今日的中华民族

从春秋战国到大唐,作为主旋律的战斗精神,占据了华夏古代历史近五分之三的时间。而近代以来,战斗精神的低迷,也让中华民族一度吸取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从战斗精神的沉睡到苏醒,中华民族历经了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而这也缔造了今日的中华民族。

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第一次在近代史上,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会议。在会议之前,知识分子高声疾呼“这是公理战胜了强权”,并坚信中国会在此次会议中收回此前由德国占据的山东主权。然而,在巴黎和会期间,山东的主权却被西方列强让渡给了日本。尽管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发表了那段著名的讲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但即便如此,却依然未能彻底阻止列强的阴谋。

(《顾维钧》剧照)

巴黎和会的教训,让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战场上未曾拿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注定也拿不回来。

而巴黎和会的失败,也促成了年的“五四运动”,在茫茫寻找救亡图存之路的人海中,那个说着一口湖南口音的历史伟人出现了。

(《觉醒年代》剧照)

年,以蒋介石背叛而告终的国民大革命,更进一步验证了“战斗”的重要性。在第三国际“放下枪,好好谈”的规劝声中,历史伟人高声疾呼“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性。年8月1日,南昌城内的一声枪响,宣告了红军的诞生,革命的燎原火种就此埋下。

从此以后,在历史伟人的领导下:一支革命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进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再到年的全面抗日,年后的解放战争。从聚集在井冈山,起初仅有几千人的队伍,到年4月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他带领着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上的奇迹。而这一路上,他们也从未放弃战斗,更从未放弃斗争。

在进行渡江战役的过程中,有英国的军舰干涉怎么办?他大手一挥,说道:“打回去。”就这样,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远东舰队,时隔百年第一次在亚洲遭受严重的炮击,并伤亡惨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依然忧心忡忡于有同事担心敌人的强大而妥协,于是便于年的8月写下了史上的名篇《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立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规矩,让华夏大地一扫百年来不平等条约的阴霾。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而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年10月1日的国庆节,朝鲜发出了出兵的请求,他提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令彭大将军率领30万华夏儿女,跨过鸭绿江,用3年的时间以一敌十七,击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赢了这一场奠定中国国际位置的立国之战。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上下又开展起了“大练兵”运动,打靶竞赛,穿绿军装盛行一时。这让他不禁作诗感慨:“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三线建设”又轰轰烈烈地开展,军工的发展与迁徙,让昔日的大西北被逐渐开发,为今日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民用自身的实力和实践,证明了他们拥有信心和力量,保卫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也更有信心和力量,向世界彰显什么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精神。

为什么战斗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脊梁

纵观历史与横观世界,我们会发现:当今位居五常的世界大国,都是在历史上用战斗奠定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年起,历时八年的独立战争,让美国成为了美洲大陆上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年中途岛上与日本兵的奋勇搏杀,更奠定了它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18世纪,大英帝国的扩张,让它拥有了“日不落”的光环,而年不列颠空战中丘吉尔说出:“我们永不投降”的那句誓言,捍卫了这个夕阳帝国的荣光;19世纪,拿破仑横扫欧陆奠定了法国的霸权,而二战中戴高乐的自由法兰西,则成为了法国男人最后的脊梁。

但是,中华民族的战斗,却与上述其他国家乃至世界各民族的战斗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华民族,拥有着古往今来悠久而漫长的战斗历史;中华民族,也更拥有着为“和平而战”的战斗精神。战斗,并不是对暴力的盲从,而是对和平与幸福的捍卫。比起战斗本身,我们更知道自己为何而战:那便是我们身后的祖国,家乡还有人民。

(阅兵式中的解放军)

正是因为这样的战斗精神,我们才有了98抗洪时人民子弟兵的奋不顾身,才有了08地震时的风雨同舟,才有疫情时期的最美逆行者。战斗的精神,就是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精神,而这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正是这脊梁,撑起了五年计划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的繁荣富强,世界进博会的空前盛事,22年冬奥会的齐聚一堂。

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人民;中国也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但也正因为对和平的渴望与热爱,所以我们永不低头,所以我们更善于为了和平而战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