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住父辈记忆抗美援朝老兵后代停掉生意建

10月8日上午,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中国郑州 口述历史博物馆(下文简称“ 口述历史博物馆”),张爱兰正医院的参观者们介绍展柜里的展品和历史资料。医院曾经参与过 伤员的救治,正在计划成立院史馆,他们此行正是为院史馆的筹建做准备工作。

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家属,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张爱兰从年开始,便和越来越多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一块旧帆布牵出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心愿

在 口述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一块泛黄的旧帆布格外引人注目。每次前来参观的群众,总会弯下身去,仔细辨别帆布上有些模糊的字迹:一九九师五九六团三营十连抗美援朝战士张增德击落美军战机伞布一九五二年珍存。

图中黄布为抗美援朝战士张增德留存的美军降落伞伞布

这块帆布的主人便是博物馆的创建人张爱兰的父亲张增德。在张爱兰的记忆里,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拿出这块帆布,一双饱经沧桑的大手在上面来回抚摸,嘴里还总是不停地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满眼含泪。

年10月份的一天,83岁的张增德老人再次拿出那块帆布,嘴里念叨着:“陈春元,你还好吗?你是死是活啊?你过得咋样啊?”

陈春元,这个多年来父亲总是挂在嘴边的名字,张爱兰早已耳熟能详,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加,他对这个人的牵挂也与日俱增。

“陈叔叔是父亲的战友,他们一同打下过美军的战机,所以父亲总是惦记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再和他见上一面。”

看着年迈的父亲一天比一天苍老,希望与战友见面的情结也越来越深,张爱兰决定替父亲寻找陈春元,帮父亲达成这个心愿。可是,只知道陈春元这个名字,只有一张父亲和陈叔叔在战场上的合影,只依稀听父亲说过陈叔叔是湖北人,从湖北参军,当年曾是一名孤儿……有限的信息,茫茫的人海,寻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父亲难忘一起击落美军战机的战友她带着嘱托寻找

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两名身着军装的年轻人并肩而立,他们神情肃穆,微微上扬的脸庞上流露出刚毅和坚强,他们的背后影影绰绰,看不清是荒草还是山坡。

张增德(右)与战友陈春元的合影

“这是父亲和陈叔叔当年在战场上的合影,说起这张照片,还有一段故事呢……”拿起父亲当年的照片,张爱兰动情地讲解道。

在朝鲜战场上,张增德和陈春元同属于高射机枪排,两人共用一挺高射机枪,一个负责射击,一个负责弹药,他们是战友更是搭档。

战场上一次敌机袭击,张增德腰部受伤,陈春元也被炸掉了小手指。硝烟散去,两人缓缓地站起来,看到身边被炸伤炸死的战友,血气方刚的张增德对陈春元说:“咱们要为战友报仇,把美国佬的飞机给打下来。”

当时,他们没有接到射击命令,两人互相交代好后事,用衣服缠好伤口,便开始寻找 射击位置,等待敌机的再次来袭。

“ 次,他们没有射中,当时父亲很恼怒,让陈叔叔给他装足弹药,等到飞机再次朝他们俯冲的时候,他们什么都不顾了,找到制高点,把飞机给打冒烟了。”

打下了美军飞机,可他们却违抗了军令,等待他们的都是未知,两人抱定了把事情揽在自己头上、独自承担处分的决心。等到首长问他们还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两人提出希望能够照张相寄回家,告诉家乡的人他们在战场上拼过命。于是,便有了那张黑白合影。

事后,功过相抵,两人打下飞机的二等功被降为三等功,那块从美军降落伞上割下来的帆布被一分为二,成为两人约定回国后寻找对方的信物。

带着父亲的嘱托,张爱兰踏上了寻找父亲战友的路途。可随着寻找的深入,张爱兰发现,许许多多的抗美援朝老兵,都像父亲张增德一样,有着再和战友见上一面的未解心结。如何才能帮到他们?

带老战士赴朝鲜扫墓重走抗美援朝之路

“我爹曾经问我,妮儿,你这挣了钱,想没想过干点啥事儿啊?我当时哄他开心,就说等我有钱了,建个养老院,把你的战友都接过来,让你们住在一起高高兴兴的……”

可是建养老院不现实,能不能让老战士们有个说话聊天聚会的地方?

年底,张爱兰卖掉自己经营了多年的超市,在郑州租房,成立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

同年,在媒体的帮助下,张爱兰找到了陈春元的儿子,陈春元老人已去世多年,他的儿子也带着父亲临终的嘱托和张增德老人见面。

老战士之家成立后,天南海北的老战士们来到郑州,他们在这里叙旧,唱歌,遥想当年雄赳赳气昂昂 的意气风发,有些老人拉着张爱兰的手连连感谢,感谢她为大家提供了这个再次相聚的平台。

“说实话,刚开始只是为了帮父亲找战友,我没有想着走这么远,听这些叔叔阿姨讲过去的事情,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很感动,我暗地里告诉自己要尽 的努力去给老战士们做更多事情,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十几年来,张爱兰停掉超市生意,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和筹建 口述历史博物馆上。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她先后成立了老战士合唱团、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应老战士们和家属的要求,她先后11次带领老战士及烈士后代赴朝鲜扫墓,重走当年的抗美援朝之路。

张爱兰为参观者介绍 口述历史博物馆馆藏

筹建博物馆只为留住父辈记忆

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个又一个老战士去世。如何留住他们的记忆?如何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后人听?如何把他们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成了张爱兰需要面对的难题。

在多方的努力和协调下,年1月,中国郑州 口述历史博物馆在黄河北岸的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开馆。

占地平方米的馆内陈列有烈士的家书等遗物,当年的老照片, 战士用过的茶缸、针线包……每一个泛黄的老物件都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口述历史博物馆馆藏

“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给每一位老战士建档,用文字、照片、视频、音频的形式记录每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信息、故事。”

说起博物馆,张爱兰停不下来,可当问及停掉当年的生意不可惜吗?这么多年,经济上如何支撑开销时,张爱兰苦笑着说全靠吃以前的家底儿,三心二意做不成事儿,挣钱和做公益心情就不一样。“做生意,就想着怎么挣钱,比如进货哪个挣钱咱就进哪个,现在是老人们的时间不多了,怎么达成他们的心愿,让他们活着的时候都看到才是我考虑的重点……”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蔡琳/文赵墨波/图

编辑夏赛赛

校对王冰

审核田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4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