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篇深层解析
《论语·微子篇》是《论语》的第十八篇,本文精选其中影响力较为深远,对个人学习、生活较有指导意义的段落深层次解析,邀您一起品鉴。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因强谏而被杀死了。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人啊!”
这句话里,微子去之的“之”,箕子为之奴的“之”,还有杀掉比干的人,都是著名的商纣王。
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因纣王无道,屡次劝谏无果后离纣王而去。周武王剪商运动胜利之后,他成立宋国的第一代国君,领导商人后代。它有一个著名的后代,就是所谓蠢猪式仁义的宋襄公子兹甫。
箕(音“机”)子纣王的叔父,同样见纣王无道而加以规劝,纣王不听,他就披头散发,装疯卖傻,成为奴隶。商朝灭亡后他不愿与周朝中央合作,便举族出走,来到辽东,过了鸭绿江,于今天的朝鲜北部定居、繁衍。建立了朝鲜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史称箕子朝鲜。
比干也是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纣王将比干剖心而死。
孔子说“殷有三仁焉”,是对他们三个的历史评价。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另谋出路吗?”柳下惠说:“以正直之道事奉人,到哪里都会被多次罢免。假若以歪门邪道事奉人,那又为什么非要离开母邦呢?”
你一定听过一个成语——坐怀不乱,说的就是柳下惠。坐怀不乱意指男女相处时,即使是女子坐在怀中,男人都不会有非礼的行为。后用来比喻男子在与女子相处时作风正派。该成语在句中多用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褒义。
柳下惠(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山东香城留下一村,即柳下邑村。
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士师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个概念:
在中国:士师,《周礼》列为秋官司寇之属官。掌禁令、狱讼、刑罚之事。古代对执法官员之通称。皋陶,尧之士师,今山西省洪洞县士师村,即皋陶故里
在西方:士师是以色列犹太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集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位一体的,被看做是上帝选定的、赋予上帝智慧的一些人。是以色列犹太人在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政领袖。
柳下惠的话显示柳下惠为人灵活,豁达。孔子、孟子和后世的许多人称赞他为君子。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遇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的待遇,我做不到,我可以用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随后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齐景公要任用孔子为官。但具体到如何对待孔子的问题上,他却犯了难在齐国像,孔子要像季孙氏礼遇优厚,是不可能的。但他又不想让孔子待遇太低,于是便想出来折中之道的办法。但这个折中的办法也遭到了齐国公卿贵族的反对。
孔子看清了齐国的局势,就离开了齐国,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外被拒绝的经历。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齐国人发送来了一支女乐队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举行朝礼。于是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当时孔子是鲁国大司寇,而且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于是齐国君臣很担心,他们认为,再这样下去鲁国一定会强大进而称霸。这对齐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这时,齐国的黎鉏(音“除”)就想了个用美女乐队和马匹贿赂季桓子的主意。季桓子是鲁国宰相,自己看了两天,回来又拉着鲁国国君,一起观看,不理朝政。
这使孔子觉得鲁国没有什么希望可以振作了,可以离开了鲁国。季桓子在死前,后悔这件事情,就嘱咐儿子季康子一定要把孔子请回鲁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驾旁边经过,他吟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为何已如此衰微?过去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是可以追回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当政者已经岌岌可危了!”孔子下车,想同他交流,他却快速离去了,孔子没能和他搭上话。
陆通字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说到“躬耕以食”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南阳诸葛,似乎古代对社会不满的士人和有大才而求主公者隐居躬耕是一种传统。
在春秋的时候,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后面要说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属于这类人。各国政局混乱、天下战乱不断。面对周制向秦制的转变,他们回避退隐,明哲保身。面对孔子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谋求入仕,进而以退回西周为目的的人,这些隐士们当人是不屑一顾的。
所以孔子想下车和他说明自己的想法时,他却快速走开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桀溺两人并排耕种,孔子路过,就让子路去询问哪里有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驾车的是哪位?”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鲁国的孔丘?”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滔滔的洪水遍布天下,谁能去改变它呢?而且你跟着躲避坏人的人,难道就比得上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隐士吗?”说完又干起来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很失落地说:“人是无法与飞禽走兽在一起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努力改变它了。”
前面说过长沮、桀溺是两位隐士。和楚国的接舆是同一性质。他们不是普通的农夫,而是有身份、读过书的士。
和接舆一样他们对孔子是不屑一顾的。桀溺说“是知津矣。”其实是对孔子的一种讽刺。他的潜台词是孔子既然能为这个天下找到出路,那么他就能找到渡口。
孔子主张要积极入世,这也是儒家和道家的区别点。儒家认为世道越是败坏、黑暗,就越要不懈的努力,谋求改变。而道家恰恰相反。
但是谋求消极避世的长沮,桀溺有一点却符合了历史的发展规律。面对土地所有制问题的时候他们是进步的,是面向秦制的。因为他们是自耕农。当然这是事后诸葛,当时的他们又怎么能知道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叫周秦之变呢?他们也不会给自己定义为自耕农。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7%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