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的今天,他们从丹东出征网信丹东
当分钟的长篇大作在大银幕徐徐展开
电影《长津湖》把观众带回到
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场景之中
也让人们再度将目光聚焦在丹东
这座“红色东方之城”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71年前的今天
年10月19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
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
保家卫国
丹东作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作战出征地
无数英雄儿女从丹东过江
开赴朝鲜前线
10月19日,长期重点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的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骅和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向我们讲述了那段历史。
卢骅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过江渡口主要有4个,即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现吉林省集安市)和临江(现吉林省临江市),均在当时的辽东省境内。
▲年10月19日志愿军由长甸河口第一浮桥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照片应为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三营的存档照片,作者不详。卢骅介绍,该照片是目前发现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第一幅照片。尽管清晰度不够高,却真实再现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庄严时刻,弥足珍贵。
张校瑛介绍,大批志愿军及后续部队从安东(现丹东)市区两座大铁桥过江(即现在的鸭绿江断桥和中朝友谊桥),众多作战物资也从这里运往前线。这里是连接志愿军前线与后勤运输的纽带,也是美空军实施轰炸的重点目标。年11月8日,鸭绿江大桥下桥被拦腰炸断,朝鲜一侧6孔桥梁全部沉入鸭绿江,只留下几个桥墩,如今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3月志愿军第46军某部从安东鸭绿江大桥步行出国作战。照片题为《我们跨过鸭绿江》。作者金铎。
位于振安区马市村的一座便桥,也是当年志愿军从安东过江的重要通道。同时,这里也是志愿军第64军政治部摄影组组长黎民拍摄的那幅著名的“徒步跨江”图片的拍摄地。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作者黎民。
马市村这座便桥全长约米,有20座木结构桥墩,由于其地处偏僻乡村,比较隐蔽,很少遭到敌机空袭,大批志愿军后续部队从这里过江。后来,这座临时便桥被洪水冲毁。
▲沿滨海公路向马市村行驶,在公路一侧,便可看到马市村浮桥遗址标志。
卢骅介绍,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有一座铁路桥、一座公路桥,两桥相距约3公里。年11月,美空军实施空中战役期间,下河口公路桥被严重破坏,桥面落入水中,以至无法修复,成为鸭绿江上的又一处断桥。
▲河口断桥。
上河口铁路桥,一直是铁路运输的重要干线。由于地处深山,两岸地形复杂,加之志愿军防空力量保护,战争期间,一直保障运输。
▲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总人数多万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兵力达到最高峰,共计20个军,这些部队都是由全国各地陆续输送到中朝边境等地,再渡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山河已无恙
但历史不能忘
金秋十月
一起打卡丹东红色地标
循着那些红色足迹
感受这场跨越时空的感动
本文部分历史资料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刁庆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