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抗美援朝电影都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wangbawang.com/m/

文/水处

外国拍摄的同题材电影,把志愿军的胜利归于人海战术。

这是一种侮辱!

01

年10月入朝前,志愿军总司令部制定的作战计划,是要在清川江一线利用江河天险组织防线,先稳住战线,然后再等待后方力量上来进行反攻。

但入朝后,发现,联合国军的进军速度远超预计——麦克阿瑟判断北朝鲜军队已经被完全击溃,下面要进行的就是追击战,因此把麾下的联合国军拆分成若干小规模部队,快速向北追击。

志愿军刚刚跨过鸭绿江,联合国军已经冲过了清川江,原来的作战计划已经无法实施。

在这种情况下,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志愿军总司令马上临机变阵,改变原有的防御部署,不再要求全军齐头并进,而是要求以军和师为单位,分头迎击北进的敌人,争取在运动中歼敌一部。

10月25日,第40军在温井地区迎头撞上作为联合国军前锋的韩国第6师,以抗战中对日军常用的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术迅速将韩军先头部队1个营歼灭,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

随后39军在云山歼灭美军第一骑兵师第八团大部。

38军虽在熙川之战中战果不大,但在飞虎山阻击战中顶住了北上增援的美军,保证了云山之战的胜利。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司令部灵活改变部署,利用秘密入朝的优势打了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歼敌1.5万人,将敌军赶到了清川江以南,显示了高超的军事谋略。

而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才是真正的神操作。

02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对中国军队参战规模和目的尚不很清楚,麦克阿瑟依然坚持北进鸭绿江、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而志愿军总司令这边,尽管已将联合国军赶到清川江以南,原先的依托清川江组织防线的计划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但他以极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判断,此时以志愿军的装备水平要想与装备优势极大的联合国打正面防御战是不合适的。

因此他再次改变原定计划,决定利用运动战的优势再策划一次歼灭战。

11月6日,第二次战役拉开序幕。

联合国军开始小心翼翼向北重新进攻,志愿军东西两线则开始后撤。

同时,在后撤过程中,还扔下大量破旧武器,释放了第一次战役中抓获的俘虏,还跟他们说:“我们入朝只是要保护国境线,现在要回国啦。”

这种中国传统军事谋略中常用的“拖刀计”果然让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上当,他以为中国军队已经全线撤退。

“从现在开始到鸭绿江,基本上只会遇到一些象征性的抵抗”,因而信心满满的命令东西两线部队大踏步前进,争取在12月25日圣诞节之前到达中朝边境,结束战争。

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形比较特殊,中央部分是连绵高耸的中部山脉,东西两侧是沿海平原,东西海岸之间在当时只有极少数山间小道可以相连。

正是由于朝鲜特殊的地形的分割,使得联合国军的东西两线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空档,这就给了志愿军分割包围的机会。

11月25日,志愿军首先在西线发起反击。

38军发挥出轻步兵的超强山地机动能力,在14小时内穿插72.5公里,一举穿插到联合国军后方的三所里、龙源里,控制了联合国军后撤的公路。

同时,39、40、42、50等军在正面对清川江以北的联合国军展开全面进攻,联合国军发现中计,仓皇后撤,结果又被死死堵在三所里、龙源里,最终全军崩溃,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仓皇后撤中翻车死亡。

面对西线败局,麦克阿瑟只得下令放弃朝鲜首都平壤,全军后撤到三八线以南。

东线战场,志愿军利用东线沿海平原狭长的地形特点,忍受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耐心地等待向北进军的美军拉长成了一条长蛇阵,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在长津湖地区将敌人截为几段,分割包围。

因西线美军被山脉阻隔,无法支援东线。

东线美军只能靠自己拼死突围。

东线的战斗异常惨烈和血腥,志愿军第九兵团将战斗精神发扬到了极致,在大量冻死冻伤减员、粮弹无法补给的情况下,仍以低劣的武器装备不断向被包围的美军发起冲击,企图全歼被围美军。

但此时,双方在整体实力上的差距实在太大,已经不是精神力量所可以弥补的了。

志愿军曾三次炸断美军后撤的必经之路水门桥,但却三次被美军迅速修好,最终还是让美军得以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突围而出,一路南逃到了咸兴港,从海上逃离。

第二次战役结束,志愿军东西两线共歼敌3.6万人,其中美军2.4万人,收复平壤,将战线一举推进到三八线,彻底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此战也堪称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指挥员军事谋略的巅峰之作。

但随后联合国军也换上了一位谋略出众的指挥员,让志愿军在谋略方面的优势开始有所减弱。

此人就是李奇微。

03

李奇微是在沃克阵亡之后继任为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的,他上任时,整个联合国军都已经处于极度的沮丧之中。

麦克阿瑟此时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对李奇微表态:“第8集团军是属于你的,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

因此在这之后,实际上是李奇微在指挥朝鲜战事。

李奇微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军队看似强大的进攻能力背后,实际上有着巨大的短板——后勤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每次只能维持一周左右的进攻时间。

他立即制定针对性的作战计划,决定以汉城为诱饵,在志愿军下一次发起进攻时稍作抵抗就进行后撤,但始终不脱离接触,诱使志愿军不断深入,待到其耗尽物资之后再发起反击。

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了第三次战役。

战役开始后,志愿军迅速击溃当面防御的韩国军队,突破临津江防线,直逼汉城。

李奇微是故意把战斗力较弱的韩国军队摆在第一线,以起到消耗和麻痹志愿军的目的。

年1月3日,李奇微指挥联合国军主力从汉城撤退,“总的说来,第8集团军是井然有序地撤退的,几乎带上了全部的武器装备”,这与第二次战役时的大溃退截然不同。

志愿军随后攻占汉城,并继续向南追击。

美军与志愿军始终保持在一天的路程距离,期间不断小规模交火,但志愿军却始终捕捉不到美军主力,只将被李奇微拿来垫背的英军和韩军歼灭了一部分。

眼看志愿军即将落入李奇微的埋伏圈中。

关键时刻,志愿军总司令高超的军事谋略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再次发挥了作用——他意识到美军的后撤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志愿军看似节节胜利,实际上却根本没歼灭多少美军,而自身携带的物资却即将耗尽。

他果断下令停止追击,全军后撤到汉江南岸组织防御,从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失败。

第三次战役结束,志愿军虽然攻占汉城,歼敌1.9万,但基本没对美军造成太大打击。

很快,李奇微的反击就开始了。

04

1月25日,李奇微首先在西线发起反攻,企图夺回汉城。

汉城是原来朝鲜王国的京城,也是大韩民国的首都,因此其得失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志愿军此时兵力和物资尚未得到充分补给,志愿军总司令决定固守汉江南岸,为后续部队到达争取时间,同时在东线对战斗力较弱的韩国军队发起反击,以牵制西线美军的进攻。

2月间,志愿军在东线横城地区反击得手,歼灭韩军1万余人,但在攻击砥平里时却遭到重挫。

六千美法联军利用志愿军缺乏重武器的弱点,用坦克和卡车组成临时防御圈,再凭借强大炮火和航空兵支援猛烈攻击冲锋中的志愿军。

志愿军猛攻砥平里三天未能得手,伤亡数千人之多,被迫撤出战斗。

砥平里之战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它让美军找到了遏制志愿军大范围运动战的窍门,从此志愿军的这个屡试不爽的战术再也无法施展,被迫转入阵地作战。

西线方面,李奇微在前期进攻消耗了志愿军的兵力和弹药之后,又于2月中旬发起了代号为“屠夫行动”的总攻。

志愿军总司令面对后续兵团尚未全部到达的不利态势,决心不顾政治影响,在一系列防御作战迟滞美军行动后于3月中旬果断放弃汉城,撤到汉江北岸重新组织防线。

双方激战到4月下旬,美军终于无力再向北推进。

第四次战役结束,李奇微夺回了汉城,同时在砥平里重创志愿军,遏制了志愿军大范围运动战的战术。

而志愿军总司令则采用西顶东打的部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李奇微的反攻计划。

虽然放弃了汉城,但保证了志愿军主力兵团的基本完整,争取到了后续兵团到来的时间,从而保证了继续作战的力量。

05

第四次战役结束的时候,志愿军的后续兵团已经抵达前线,兵力对比上再次有利于中方。

志愿军总司令因此下定决心,“即使付出五六万人代价,也要消灭敌人几个师”,争取一举打垮联合国军主力,结束朝鲜战争。

于是,第五次战役拉开了帷幕。

4月22日,志愿军首先在西线发起反击。

李奇微见志愿军来势凶猛,开始施展其“磁性战术”,下令以摩托化为机动方式的美军每天在夜间后撤30公里,使依靠步行的志愿军无法追赶上,然后当白天来临时,再下令对已经人困马乏的志愿军发起反击。

这种战术十分有效,志愿军苦战数日,虽然前进了七八十公里,但无法大量歼灭美军,而且被美军拖得疲惫不堪。

此时,志愿军的后方物资基地三登又被美军空袭炸毁,三百多万斤粮食付之一炬,后勤物质供应基本崩溃。

到4月29日,志愿军在西线的反攻不得不主动停止,转入防御。

西线打不开局面,志愿军又于5月16日在东线发起进攻。

此次进攻虽然击溃了韩军三个师,但很快缺口就被早有准备的美军堵上。

到5月22日,李奇微判断,志愿军的物资应该已经到了极限,于是下令发起反击。

美军以摩托化部队组成快速部队,分成若干股迅速对志愿军进行反穿插。

志愿军第师因撤退迟缓,被美军分割包围在三八线以南地区,除少数人成功突围,该师绝大部分官兵都战死或被俘,造成了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我军最大的一次损失。

东线的反击也宣告失利,形势对志愿军极为不利。

李奇微立即抓住战机,利用志愿军防线中的漏洞,用快速部队迅速冲过志愿军防线,一直冲击到防线后方的铁原三角地带。

铁原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枢纽,如果铁原失守,志愿军将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

关键时刻,志愿军总司令紧急调63军死守铁原,同时紧急调动各路部队后撤,向铁原靠拢。

63军在本身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死守铁原12天,击退了美军4个师的围攻,终于坚持到了后方部队的增援。

此时李奇微见攻下铁原已不可能,遂下令美军南撤。

至此,第五次战役结束。

第五次战役,双方各自付出了8万多人的惨重代价,战术和谋略也运用到了极致,但均未能真正达成各自的战役目标。

最终,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开始了漫长的停战判断。

在撤离汉城时,李奇微在南朝鲜总统府的墙上留下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以敬意。

06

以往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往往显得无比悲壮,突出的是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

事实上,能够击退联合国军,靠的不仅仅是志愿军英勇不屈的精气神。

还有我们巧妙的战术运用、高超的战斗动员能力、指挥员高超的军事谋略,弥补了战力上的差距。

(推荐大家看一下《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

绝非外国拍摄的同题材电影所展现的那样,把志愿军的胜利归于人海战术。

比如:第一阶段夜战中,让联合国军吃尽苦头的“三三制”战术。

比如,第五次战役后,因无法实施大规模歼灭战,而诞生的冷枪冷炮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狙击之王——张桃芳。

32天,击毙人,且全身而退。

年某国外论坛,张桃芳被评选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厉害的5位狙击手之一。

再比如,“冷枪英雄”邹习祥,发子弹击毙人。

等。

希望日后的电影中,能把这些精彩的谋略和战术表现出来,让大家了解到一个更加立体的抗美援朝。

参考文献:《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院版)、《李奇微回忆录》、《远东朝鲜战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8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