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曾经高歌猛进的人

初期,人民军之所以高歌猛进,是因为他们当时对南朝鲜军队、驻韩美军形成了短期优势;而后来之所以兵败釜山,则是由于后劲不足加上战略失误,导致这份优势没有及时转化成成果,不得不面临“强弩之末”带来的代价。

二战结束后,由于特殊的地缘位置,原本被日本殖民了数十年的朝鲜半岛转而沦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苏两大巨头达成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年底,美、英、苏三国外长签署了《莫斯科协定》,大国对朝鲜半岛进行托管的做法,被以协议的方式确定下来。

对于身处各方之间的弹丸之地,如果一方不能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那就与各方分而治之。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就是这么霸道,夹缝中小国的命运就是这么悲惨(当然了,在客观上来看,这种局面为周边各大国所喜闻乐见)。

随后两巨头在控制区内争相扶植代言人、清除反对派及反托管势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半岛新的架构。到了年,他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年8月和9月,南北地区先后成立了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随后两边的背后大哥开始撤退,当年苏军悉数离开半岛;而南边的美国则在半年后离开,但留下了一些文官和“军事顾问团”(缩写KMAG)。

但相对于在互相忌惮之下达成表面默契的两巨头,当事的南北双方并不满于现状,并且在他们各自眼里,对方都是无能、菜鸡的代名词:在北方看来,只要自己挥师南下,对方的傀儡将毫无抵抗之力,几天内就能解决战斗;而在南边的李某人眼中,如果不是美国处处约束自己,拿下北方简直轻而易举。

这像极了一种场景:老谋深算、实力旗鼓相当的两个大人深知不可轻易试探对方底线,但各自的孩子却如初生牛犊不怕虎、跃跃欲试要斗个你死我活。

因此,在两巨头陆续撤离后的短短半年内,南北在“ ”附近几乎毫不间断地发生了多起纠纷,事态越来越向着不可控的局面发展。

那么,从客观角度而言,当时哪边更强大呢?

与如今的情况相反,那时的北方对南边几乎形成了全面压制的优势地位。

,双方经济基础不同。在之前的数十年中,日本对半岛南北实行了有侧重点的经营方针:多山、多矿的北部为工业区,地处平原的南部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因此,半岛的现代化进程几乎大多体现在北边;

第二,军事实力相差悬殊。

北方的军队接受了系统的苏式训练和装备(当时的北方有多架苏式战机、约辆T-34坦克),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战斗意志旺盛、有崇高信仰;军队规模几乎是南边的两倍,而且其中有4万多名过去在中国四野服役的朝鲜族战士,这些军人大多有十年的军旅经验,而且曾以劣势武器战胜更为强大的敌人,作风顽强、思想坚定,他们成了人民军的顶梁柱。

而相比之下,南边的军队就像一批乌合之众,建国之初的韩国政府和军队“管理不善、混乱不堪”,他们的军官大多出自日据时期的“伪军”,贪腐成风、水平低下,用美国人的话来说,韩国军队竟然是“投机分子以权谋私的避风港,偷窃、贿赂、勒索以及回扣屡见不鲜”;而大部分士兵则得过且过、懈怠懒散,既缺乏足够的训练,武器装备也极端落后,大多是日据时期留下的老旧武器,坦克、飞机更是几乎无从谈起。

第三,美国对形势的误判。与今天一样,那时美国在东亚的战略支点,是由它 占领、任意改造的岛国日本。在身处东京、养尊处优的美国远东司令官 及其幕僚看来,首先,短期内苏联及其盟国不可能发起什么大动作;其二,韩国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实力远在北方之上。

由此可见,当时美国的情报工作有多糟糕、他们在南边的军事顾问团(KoreanMilitaryAdvisoryGroup)职能有多缺位。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不久后战争爆发,来到半岛与韩国人并肩作战的美军才赫然发现,那些“训练有素”的盟友是多么的坑爹,他们也因此戏称“KMAG”为KissMyAssGoodbye,可以理解为:给XX滚蛋。

正是基于以上各种因素,年6月25日凌晨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边几乎毫无招架之力,6月27日汉城失守,韩国人为了迟滞对方的进攻,不惜炸毁汉江大桥,同时己方大量军队的退路却也因此断绝,迅速沦为了俘虏。

而美国也迅速作出了反应,在6月30日凌晨,杜鲁门正式批准了地面部队进入半岛的请求;7月2日,来自美军驻日本第24军第21、34团数百人组成的“史密斯特遣队”抵达韩国大田。当然,寄希望于用这点美军迟滞十余万北方军队,再次体现了美国的战略轻视,最终这支队伍几乎全军覆没。随后美军陆续调动第24、25军前来支援,但在与北方交手的 周内,他们一共损失了两个团、伤亡、失踪多人。

因此,利用短期优势以及美军的猝不及防,朝战初期北方呈现出高歌猛进之势,7月20日占领大田,24日占领木浦,31日则占领了晋州,将韩军以及前来支援的美国第25军逼到釜山。

这个速度看起来很快吗?实际上很慢,要知道,韩国国土南北还不到公里,北边用了一个多月才占领了半岛90%的土地,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失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是源于其领导层的战略失策。

在 爆发前的5月份,北方首脑曾到访北京,并且自信地表示将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结束战事。我们的伟人曾连续暗示对方,首先,南边是美国扶植的政权,一定要充分考虑美军参战的可能性,做足应对准备;其二,关键是要速战速决,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绕过城市、直接打击南方的军事重地,这样的话,对方的城镇将不战自溃。

但显然,北方并没有听进这些善意提醒。但即使在他们高歌猛进之际,中、苏也已经察觉出危机。7月5日,斯大林建议我国向边境调动军力以防万一;巧的是,在这之前,我们实际上已经在做相应的准备。

而到了7月底,退到釜山一线的美军第25师收到了死守不退的命令。之前,美军第八集团军指挥官沃克已经把司令部迁往釜山,负责指挥驻朝美军以及韩国陆军。他依靠洛东江这一天然屏障,打造起一条坚固的釜山防御圈。在这里,双方打了大大小小几百场仗,但人民军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根据后来北方军官(刘成哲)回忆,当初他们计划在几天内结束战事,所以对后续情况根本没有做相应的预案;而随着战场的拉长,他们在人员、物资、装备方面都逐渐捉襟见肘,逐渐成了“强弩之末”。

但与此同时,美军却依靠强大的机动运输能力,源源不断地将精锐人员、物资运往釜山防御圈内。同时,美国的空军也轻而易举夺取了制空权,对暴露在平原上、无险可依的北方军队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

8月31日,北方集结13个师、10万人发动了 一次全面攻势,但与疲惫至极的人民军将士交手的,却是已经接近20万、包含美国第八集团军8万精锐的强大敌人。此战空前血腥,面对敌人的 人力、火力优势,北方顽强作战,仍然重创了敌人,但未能改变局面。

而到了9月15日,在三百多艘军舰、五百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美军第十军团成功登陆仁川,强弩之末的人民军腹背受敌,为了避免被围歼,只能全线撤退。在美国强大空中优势的轰炸下,他们牺牲惨重,部分被俘虏,只有少部分化整为零撤回北方。

后续的发展我们很清楚了。对于北方在这两个多月内的先胜后败,可以在《孙子兵法》开篇 句中找原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战场上,任何轻敌思想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5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