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论坛回顾时间与空间里的丹东
论坛现场
十点睡觉有限实验室
3月13日,由十点睡觉艺术空间主办的开幕论坛《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在十点睡觉有限实验室开启,参与论坛的嘉宾有迟立安、梁琛、于渺、富晓星、金秋野、岳永逸。
他们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角看待被边缘的丹东,展现了这个边境小城被忽视隐藏的中心位置,由此进一步探讨了非典型的后殖民主义的境况,以及描绘了在这片土地上,那些被国家政策影响的百姓个体的命运。
点击下方小程序卡片,观看论坛直播回放
论坛直播回放时间轴索引:
梁琛
00:06:05木都的由来
00:10:04东北铁路的形成
00:13:04鸭绿江大桥所体现的工业水平
00:19:年后丹东的规划布局
迟立安
00:30:00在大鹿岛探寻到甲午海战沉舰
00:41:07民间流传的北洋水师
00:47:06迟立安采访老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映射着重要的历史转折阶段
于渺
01:18:00进入东北时空的个人案例,体现的是非经典的后殖民处境
01:36:33于渺策划的展览中,对于边境等探讨的艺术作品
01:38:45以去人类中心视角看待东北百年
01:53:06以动物作为一种生态批判的媒介:项目《鹿神歌》
02:25:14面对家乡时的自我客体化
02:27:03场地空间史
观众提问环节
02:41:00当我们从南洋华人或者是东南亚华人的角度来看,中国性是一个逃不出的问题。华人的身份要怎么去定义?
02:47:07如何以后人类视角看待自己位于丹东的家庭?
时间与空间里的丹东
由城市地理尺度到社会尺度,再到个人史的尺度。
论坛开始,建筑师、艺术家梁琛首先将自己在展览的作品《阿莱夫No.2》进行了翻译工作,他通过不同地理尺度的研究方式展现丹东历史(由城市地理尺度到社会尺度,再到个人史的尺度)。
他向大家展示的地图不同于常见的中国地图上被完全边境化的丹东。他解释丹东始终没有逃离东北亚的格局,在某类地图上,是以丹东为中心,或者说以一个历史中心的视角。为了帮大家建立一个时空概念,梁琛还通过19世纪绘制的地图,介绍了丹东与长白山、鸭绿江之间的地理关系,分析了木筏、木都的由来,梳理了东北铁路的交通网路以及形成了丹东这样一个现代城市的起因。而后梁琛就自己童年景观出发,探究了家庭社区附近的工业区的形成与变更、以及个人的家庭房屋的改造。
梁琛
论坛现场
梁琛
论坛现场
铁笔山房小组成员迟立安先生则以鸭绿江口的岛屿——大鹿岛为切口,讲述了自己在大鹿岛当村史的经历让他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与战争亲历者对话。
通过和国家文物局的水下考古队的接触,他感受到了甲午海战沉舰寻找工作的艰难与欣喜。而展示的明代海域图,则显示出大鹿岛早在明朝时期,海上军事就有着重要地位。迟立安认为当时的领袖毛文龙所督导的船只和战略显示出,明朝就有海军陆战队的概念,并且在大鹿岛发现的大量文物,以及销售欧洲的苏轼赤壁瓷碗,可以说明世界的航海时代曾到过大鹿岛,这为重视丹东的中心地理位置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迟立安分享于景新、于永明、于国君等百姓故事,使得大家对战俘归乡,防御反攻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如何重大影响着百姓的人生经历,以及百姓会面对怎样的个人沉浮与坎坷的遭遇都有了更鲜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以往历史中宏大而空洞的国家历史概念,这些故事中都展现了厚重的人性。
大鹿岛地图
图源安东历史影像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