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走出的央视制片人李萧讲述跨过鸭绿江
11月17日,央视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电影《跨过鸭绿江》上映,在该电影的制片人名单中,有一位南京财经大学走出来的校友,他就是南京财经大学90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李萧。今天(12月18日),我们来看看“大神”李萧是如何炼成的。
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电影《跨过鸭绿江》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创作还是制作上,团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谈及《跨过鸭绿江》的创作过程,李萧感慨万千。
剧本统筹、演员调度、预算控制、执行拍摄、后期制作、发行上映……这一系列工作都是身为制片人的李萧每日要反复确认的。
与电视剧相比,电影篇幅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长内全景式、史诗性地展现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中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李萧说,“创作团队经过多番探讨,最终决定选取战略观的叙事视角,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抗美援朝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彭德怀司令员是这场战役最核心的亲历者,以他为视角讲述这场战役无疑是最贴切的。”
“拍摄《跨过鸭绿江》时,为了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还原被轰炸后鸭绿江大桥的场景,剧组用了近20吨废旧钢材,在摄影棚内搭建了一座几乎一比一还原的鸭绿江大桥,坚固的桥面可以行车。”李萧说,虽然只拍了几天,但是置景部门、道具部门制作了一个多月,来还原这几场戏的场景。
电影以“实名制”来塑造角色,演职人员的调度也是一项大工程。
李萧说,从内景到外景,该剧由五个组横跨五个省份组织拍摄,剧组人数最多时达两千多人。其中,东北牡丹江外景的剧组人员分散住进十几家宾馆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有的从拍摄地到宾馆单程就要3个小时,遇上拍夜场戏,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
李萧回忆道:“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有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了,拍摄《跨过鸭绿江》这样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视剧,自然也要像志愿军一样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致敬跨过鸭绿江的英雄,我们做到了!”
年,李萧入学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前身)贸易经济专业。
李萧说:“制片工作涉及文学、艺术、市场、传媒、管理等多个领域,最主要的是管理,而我在南财求学期间专业是贸易经济,管理学知识在无形中帮到我很多。”
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主旋律融入到影视剧中,创作出观众喜爱的影视剧,李萧有自己的想法,“在拍摄时秉持工匠精神,求‘真’求‘实’,打造主旋律精品。”
《跨过鸭绿江》凭借宏大的视野格局、独特的历史叙事、史诗般的全景式情景再现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获得了多个重量级奖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在今年第27届上海电视节上,电视剧荣获白玉兰评委会大奖,被观众誉为年“剧王”“年轻人最该追的剧”;电影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荣获金丝路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等。李萧获得总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宣传报道个人记功授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