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在
皮岛本名椵岛,又名平岛、稷岛,位于北纬39°33′、东经°38′的鸭绿江口东之西朝鲜湾中,今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铁山郡栢梁面椵岛里。皮岛面积约为19.2平方公里,由于地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而显得战略地位敏感。由于岛上盛产良马,早在王氏高丽王朝时代就曾在岛上设立牧场,李氏朝鲜王朝建立后延续王氏高丽王朝的旧制在岛上置监牧官,但除了朝廷设置的监牧官之外岛上基本无常住人口。直到年明朝将领毛文龙的入驻才使这个小岛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据说毛文龙上岛后因自己姓毛,故而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将该岛改称“皮岛”。
毛文龙,字振南,一名毛伯龙。万历四年正月十一(公元年2月10日)毛文龙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忠孝巷。毛文龙的祖父毛玉山原是山西盐商,后因生意需要而举家迁往杭州。毛文龙之父毛伟弃商从儒,纳捐为监生,娶妻沈氏。沈家乃杭州望族,素有“杭州甲族,以沈为最”之称。毛伟与沈氏共育四子,其中第三子夭折,余为长子毛文龙、次子毛仲龙、四子毛云龙。毛文龙九岁时其父毛伟病故,后随母沈氏居住在舅舅沈光祚家。从小在沈家长大的毛文龙似乎并未受到沈家的书香之气的熏陶,而是始终热衷于兵法武略。万历三十三年(年)毛文龙过继给辽东鞍山的伯父毛得春为嗣子,于是只身北上。临行前时任顺天府尹的沈光祚向宁远伯李成梁举荐了自己这位外甥,此后毛文龙就在李成梁帐下当差。
万历四十四年(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时任都司的毛文龙奉命率兵援助朝鲜。天启元年(年)夏毛文龙受辽东巡抚王化贞之命,袭击后金要塞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生擒后金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随后派陈忠等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缪一真等,此战史称“镇江大捷”。镇江大捷后宽奠、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归顺之民,绳绳而来”,一时间全辽震动。这自然也引起了后金方面的反应:在后金的军事压力之下毛文龙逃入朝鲜境内。这年十二月后金军越过结冰的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追杀毛文龙,毛文龙在林畔(今朝鲜宣川)被打败,只身逃到安州。朝鲜国王李珲担心毛文龙在朝鲜会将后金祸水引入朝鲜,但又不敢驱逐作为宗主国明王朝将领的毛文龙,于是只得劝毛文龙远离朝鲜本土,而选择某处岛屿作为栖身之处。毛文龙考虑到后金军不习水战的缘故,于是在天启二年(年)十一月登上皮岛,随后他就以此为据点招抚辽东难民并牵制后金军队。
事实上后金崛起之初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不利的:挡在后金崛起道路正面的是明王朝,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亲明的李氏朝鲜王朝犹如两把尖刀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按说后金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可能遭遇另外两方势力从后方侧翼的袭击,然而这种理论上的状态却并没出现——在后金向蒙古地区扩张的过程中以科尔沁部为代表的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一时间林丹汗忙于蒙古各部的内部纷争尚且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对明朝和朝鲜提供实质性的支援,而朝鲜和明帝国的军队在与后金的持续交锋中逐渐丧失了野战能力。在这样的局面下尽管明朝、察哈尔部、朝鲜三方皆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可谁也没足够的实力遏制牵制后金的发展势头。然而毛文龙的出现扭转了局势——尽管以毛文龙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后金对抗,但他以皮岛作为基地对尚不具备海上力量的后金而言:简直就是心腹大患。毛文龙可以随时派兵登陆对后金治下的地区进行骚扰,然而当后金军发起追击时他已撤回皮岛的大本营,而不具备海上力量的后金又无法追击,对此只能是有苦难言。受到后金威胁的蒙古察哈尔部和李氏朝鲜王朝尽管这时都无力与后金抗衡,但暗中为毛文龙提供武器、粮饷等方面的支持还是能做到的,所以毛文龙也无需为后勤补给担心。
这样一来后金就陷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困境之中:要入关灭明就必须先消除来自蒙古和朝鲜的侧翼威胁,然而如果要劳师袭远去征讨蒙古和朝鲜,那么皮岛的毛文龙就会趁机抄掠后金的后方。可如果后金要剿灭毛文龙,那么一则苦于自己缺乏海上力量,二则只要蒙古和朝鲜还是毛文龙的支持者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遏制毛文龙的发展,甚至像毛文龙这类力量还随时可能会在蒙古和朝鲜的支持下漫无边际地发展起来。这实际上相当于间接实现了明朝、蒙古察哈尔、朝鲜以及像毛文龙这种地方势力对后金的多方牵制,尽管像毛文龙这种地方势力在这种多方博弈的格局下是实力最弱的,但他恰好处于各方博弈的节点上。这就和日后多尔衮与李自成博弈过程中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地位和作用有些类似——以单纯的实力而论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无论他倒向哪一方都将引起整个格局的连锁反应,甚至可以说哪一方获得了他的支持就拥有了决定性的优势。遗憾的是毛文龙在给后金制造出一个无限循环的困境的同时也给明王朝制造了一个困境——这时的毛文龙尽管还是明朝将领,可实际上他的军队是他从无到有新建起来的,是自成体系的,是不受明王朝中央政府节制的,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地方势力。这就对明王朝如何处理与这种地方势力的关系提出了考验——其实明王朝面对这种地方势力无非不过两种选择:要么予以默认,使其成为牵制后金的力量;要么将其收编,使其作为自己直接控制下的部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袁崇焕杀毛文龙实际上是选择了后者。当然袁崇焕的这一选择站在他的立场上是出于辽东战局统一事权的考量,但也带来了负面效果——不仅丧失了皮岛这一牵制后金的基地,而且毛文龙旗下的这支地方势力更是在后来直接倒向了后金——后来的清王朝一共册封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四个汉人藩王,而除吴三桂以外的其他三人均来自毛文龙集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