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长胜堡今日美丽的省级示范小镇茨
这里是沈阳---辽中明边墙,明边墙位于去三台子村的村口路边上。
辽中明边墙:茨榆坨村南有个明边墙遗址,如果在地图这个位置上南北画个直线,刚好把茨榆坨南五里远的三台子村和茨榆坨北八到十里远的前后边外两个村串起来。这样你可能会联想到,这是明朝时与外藩的边界地。
据《辽中县志》第页,有这样的句子:障塞,今人称边墙。该址由沈阳西蜿蜒曲折至新民屯镇北三台子村入境,经小边、八音台、四方台、偏堡子、茨榆坨、南三台子、妈妈街……年久失修,逐渐湮没。只在茨榆坨南五百米处,尚可看到残基……可见,明兵有警有防,以御外夷。
古时候的长胜堡,即今茨榆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建置年代未详。但据解放前茨榆坨村内明代所建西平寺内二碑考之,则此堡不称茨榆坨而称长胜堡,可见此堡至晚建于明代。
又载,长胜堡,明时为一军事驻地,屯兵人。堡之四周有墙计米,西与南有二门。今墙荡然无存,而代之兴起的是闻名遐迩的集市贸易中心。
古时,边防有敌来犯,守军点火报警于高台之上,此台名为墩台,又称烽火台,境内古墩台,建于汉时,均以土筑,北起新民屯镇北三台子村入境有北三台,沿边墙至大兀拉村,细河西岸有越河台,至西余村北有帕台,至八音台村西有八音台,至四方台村西有四方台,至大台村西有大台,至偏堡子村北有北大台,村南有南大台,至茨榆坨村北有北高台,村南有南高台,至南三台子村中有南三台,村东有喇嘛台,至妈妈街村南有妈妈街台,共13座。明时,这些墩台归长胜堡守军统辖,与境内边墙合成防线以御外患。后因时光流逝,几经沧桑,风蚀雨剥,日渐塌废,早已失其军事意义。现存之墩台,皆其遗址。台与台间距2.5公里或4.5公里不等。今遗址高者约27米,低者早已削为平地,甚至泡沼。
辽中境地,系宋、金国通使过往之地。据《东北通史》一书考,辽中至沈阳一段旧路,为宋、金通使驿道。
年(宋宣和六年),宋使臣许亢宗出使金,从雄州起北行,经显州(今北镇),梁鱼务(黑山境内绕阳河岸的莲花泊),至辽河大口渡辽河。据载“辽河大口”,即今辽中区城西的辽河渡口。许亢宗由此渡辽河,行约35公里到达广州(今彰驿站)。往东继续行35公里到达沈州(今沈阳)。由此向北去金上京会宁府(今白城子)。年(宋建炎三年)入金使臣洪皓,年(宋绍熙元年)入金使臣赵彦卫,均经此路。可见宋、金时,辽中境内已有驿道,西接宋境,东连金土。并在辽河大口设驿馆,叫平津馆,供两国使臣休憩。
辽中境内的古驿道,不仅有宋、金两国使臣通行,《东北通史》载,年(金天会五年)10月,霜染枫叶,宋徽、钦二帝被金兵所虏,押往金国上京,也由此路通行。
距茨榆坨约八里远的偏堡子村东北五百米处,有一个土岗,约十五万平方米。三十年前,有人在这个区域内经常捡到宽大带有整齐麻坑的薄古砖。原来,早在一九六四年,辽宁省博物馆的专家就考证出,这里是汉魏时期的墓葬群。
时光转到年,一个重大的发现又在偏堡子村聚焦。距此村东南不远的田野上,沈阳市考古专家李晓钟和他的同事凭着这里众多的瓦片和陶片上的信息得知,这里就是汉代辽东郡十八县之一——辽阳县古城遗址!
辽东镇长城东段,前后经两次修筑,走向有二。第一次修筑镇北关至鸭绿江一段,建于明成化五年。其东端,在今鸭绿江西岸的虎山下(明代叫马耳山,也称险山,属长城一部)老边墙(明时也叫边墙),其所属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乡老边墙村。第二次修筑东端点,即今宽甸县永甸乡长甸村东山,与鸭绿江支流拉古哨相连。这就是“新疆”(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关)一段长城。这段长城,由本溪县碱场堡乡东南张其哈喇佃起,经过宽甸东至长甸村而与鸭绿江联结。这段长城建于明万历四年(年),主持者为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及辽东巡抚张学颜。明万历三十七年(年)在辽东巡抚熊廷弼的主持下,从山海关西锥子山起,东经开原东南至宽甸(新疆六堡之一)的鸭绿江上,重新整修了辽东长城余公里。根据其行经的地理环境及其修筑时间等因素,一般分为三部分:即辽河西段长城、辽河套段长城、辽河东段长城。辽东长城;清乾隆年间问世之《盛京通志》所载《盛京舆地全图》,亦将明辽东长城勾销,而只画出“柳条边”。该图在左下方只绘制出山海关附近一小段长城,以表示长城东端起点。
衡量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否丰富、有内涵,需要用悠久的历史文化考量的话,那么茨榆坨无疑是一个延续着历史文化的古镇,它有着历史的依托,有着文化的传承。在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上,但愿茨榆坨会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