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语音,讲好中国故事四
抗美援朝老兵访谈录
讲好中国故事
感悟经典语音
老兵访谈录
最难忘的岁月
就在抗美援朝了
★讲好我们的故事★
抗美援朝
去年下半年,电影《 》热映。在电影后半部分,一名名战士被冻成“冰雕”的一幕催人泪下。被冻死在麦基作战中的英雄战士们的生命被定格住了,他们是最难忘的勇士,也是最敬畏的“冰雕”。
我们很难想象,人是如何能够在极其严寒交迫的环境下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坚守着死去。他们身体力行,证明了中国军人可以被打死,但绝不可以被打倒。同样地,还有电视剧《 》,高度还原了抗美援朝年代的故事与光景,无数 在战火硝烟中摸爬滚打、在冰澈透骨的冰河里行军。
72年前,鸭绿江对岸,战火逼近中华大地,援助朝鲜人民、捍卫祖国安全的 打响。
如今,我们回望历史,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也必将激励着我们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踏上发展新征程。置身荧幕和屏幕外,我们试图寻找这段岁月的痕迹。
年8月10日
我们有幸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杨昌齐。
杨昌齐,年出生,籍贯为重庆市酉阳县泡木公社木叶乡,为原 十九兵团六十三军师团1营2连战士(其参与的 六十三军为赫赫有名铁原阻击战的主力部队)。家里仍保留着革命军人证明书、奖状以及奖章。
新中国刚成立之初,杨昌齐加入了酉阳县成立的由青年组成的民兵工作队,在工作队里做一些站岗、放哨的工作。一直憧憬部队生活、希望参军当兵的他没有想到那一天会这么快来临。
年,县里紧急召开了一场会议,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参与报名中国人民 ,参加抗美援朝,去保家卫国。当时一听到这个消息,他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困难多,但解决方法也多”
杨昌齐和他的战友们面临的 个困难,就是如何去到部队。从龚滩坐大木船,涪陵坐轮船,武汉坐火车……足足几个月的颠簸,他们才跨过了鸭绿江, 来到了朝鲜新义州。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的他们,都缺乏真正上战场与敌人打斗的技能,很多东西都是在实操当中一步一步学习和磨砺出来的。最开始,杨昌齐加入的是担架队,跟着战友去前线抢救伤员。之后就不断学习射击等作战技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被安排到了一线去作战。
“通讯员工作最辛苦,
风险度 ”
当问到他工作的艰苦程度时,杨昌齐表示什么工作都远远比不上通讯员来得苦。“当时的通讯技术十分落后,通讯器材少,为了保证信息的通畅,通信兵大多都是走路或者骑马送信。通信兵们也都是单独行动、孤军奋战,其他人全去前线打仗了。有时候天气不好,即使是漫天雪花飞,只要有任务,通信兵都得去执行任务。”
据了解,通信兵们还随时接收电报不能随意离开电台,因此吃饭喝水都只能在电台桌上。长年累月接收电报,电台收音也不稳定,有的通信兵用于收听电报的耳朵目前都已经听不上声音了。
“幸福的瞬间有很多,但最难忘的岁月还是在扛枪打仗那些年”
(接受访谈中的杨爷爷)
年,杨昌齐从前线返家,从事农业生产,就此过着老百姓的普通日子。年,因其作战勇敢而火线入党,光荣在党50余年。
70多个春秋悄然而逝,从前20多岁的青年如今耄耋之年,杨昌齐仍然精神矍铄,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尤其是讲到有关抗美援朝的往事,眼里闪烁着亮光。
“如果国家有大问题,我,我还想去当兵,去打仗,这是我 的一个要求。就是怕我,眼睛瞎,身板不好了,腿脚不方便,国家不需要我了......”这是老人的原话。老一辈人的思想是最淳朴的。一时做的事情真的可以一辈子融入到血液里,刻在骨子里。
文字排版|肖彦希
审核|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