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用创新表达激

“同志们,记住吧——现在是年10月22日晚上8点20分。我看了看手表,一种真正走进战争的心情,犹如江水那样翻滚起来。”当吉普车驶过鸭绿江大桥时, 第39军军长吴信泉面色凝重,眼神坚毅,耳边传来战士们急迫的、沉重的脚步……

这不是战争电影中虚构的场景,而是近期热播的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鹿鸣影业有限公司承制的六集剧情纪录片《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后称《热的雪》)中的一个镜头。也正是跟随着这个镜头,这场令世界铭记的 正式地拉开了帷幕。

多维创新表达让叙述更具沉浸感

在纪录片创作中,从不缺少对历史和战争题材的挖掘,但是能让观众在“真实记录”中感受到电影般视听体验的作品却少之有少。而此次《热的雪》就通过艺术表达上多维度的创新填补了观众对于年那段历史的认知与想象。

《热的雪》自1月15日播出后就在网络上引起网友广泛热议,强烈的带入感和沉浸感成为网友最直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主要得益于两个层面的创新:

1、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热的雪》融合了故事片和纪录片两种创作形态。一方面通过珍贵的照片、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向观众铺陈真实的历史切片;另一方面则以真实历史作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作为表现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展现历史全貌和战争的宏大场面。而4K50帧的画面和全片交响乐录制更是极大地提高了观众观感,让纪录片经得住观众眼睛和耳朵的双重考验。

如在第二集《挺进三所里》中战役结束时,阵地上一片焦土,一名 战士正在摆弄一台美军的收音机。收音机里传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在场的所有战士都被怔住。虽然,年轻的士兵们脸上烟火斑驳,身上衣衫褴褛,甚至有的人身上还在留着鲜血。但是,当音乐声响起,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肃穆远眺着祖国的方向。硝烟缭绕,国歌嘹亮,他们的眼神中尽是忠勇、无畏与坚毅。这种情绪渲染通过演员精湛的演绎真切、震撼地传递给了荧幕前的观众。

2、在事件叙述方法上。

《热的雪》大量运用3D军事地图,推演战争局势,让重要交通路线、争夺焦点的战略地位、进攻防御策略、战役思路以及战情局势变化等都能够通过军事地图上的动态得以呈现。这样便可将专业、复杂的战争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同时,在战争过程的叙述上多以反问、设置悬念的方式层层揭秘决定战场胜负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影片抽丝剥茧,步步解谜,引导观众同步思考,并这在个过程中消解了传统纪录片的枯燥之感。

聚焦个体特质让英雄群像更加真实饱满

对于许多年轻观众来说, 似乎在他们的脑海中都较为生疏。而《热的雪》的播出,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对云山战斗、三所里战斗、 之战、铁原战斗、上甘岭战役和金城战役六场经典战例进行了深度解读,还通过在解读过程中的细节刻画,让那些淹没在硝烟战火中的英雄前辈们都有了名字,让他们的面庞穿越历史的硝烟,具象、清晰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在对英雄前辈的群象刻画上,《热的雪》摒弃了笼统的事迹诉说和行为评价,将镜头不断聚焦缩小。通过对英雄前辈的性格以及心理活动的侧写让人物形象更具个人特色,使个体特质更为突出。也正因此,英雄才更接地气,更能凸显出普通人作出牺牲抉择时的伟大。

38岁的吴信泉,爱吃辣椒,从来不苟言笑;从“打铁的”,变成了“铁打的”梁兴初,一边捂着被打穿的腮帮子一边还在指挥战斗;坚守阵地的胡修道孤身奋战,却打退了敌人41次冲锋……

《热的雪》从人物细节出发,以亲历者口述情感为内核,把平凡个体的个人选择置于历史事件全景之中,营造出“历史伟大时刻”与“平凡个体的伟大选择”之间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更能于无声处响惊雷,与观众产生情绪共振,形成强烈的共鸣感。

在英雄群像的刻画上,《热的雪》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2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