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详解朝鲜大宁江长城是谁修的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第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关于箕子朝鲜是否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朝鲜半岛北部,现在有不同的意见。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箕子建国的地方应该在“辽西”,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下辽河平原”;还有一种说法是先建立在燕山南麓,后来才迁往燕山以北。
这几种意见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一个部族的迁移本身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周人的势力还未到达燕山南麓时,箕子先在华北平原北部落脚也是有可能的,其后随着燕国的北进,这些商朝遗民再越过燕山山脉,进入下辽河平原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不过如果箕子和他的族人,不是一步到位的到达平壤平原的话,他们在下辽河平原也应该不是迫于燕人的压力再行迁移的。昨天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以下辽河平原对北线敞开式的地理结构,那些窥视农耕民族财富的边缘民族,是不会让他们得到安宁的。
因此无论箕子朝鲜是什么时候落脚朝鲜半岛的,当燕人进入下辽河平原时,是没有成熟的政权组织来阻止他们的扩张。而当燕人越过鸭绿江,试图进入平壤平原时,真正的挑战就来到了。
如果燕国能够集中全部力量,对平壤平原进行突破,他们应当还是有很大的胜算的。不过燕人之所以要向北方扩张,是希望以这些边缘之地来支援他们在华北平原的核心区。也就是说,燕国需要的是从燕山以北抽血,而不是输血来扩张国土。
因此,燕国甚至不可能集中下辽河平原的资源,来对付平壤平原。如果盘踞于平壤平原之上的仍然是那些处于“原始”状态的渔猎民族,也许燕人很容易用武力或者羁縻的手段收服他们。
问题是曾经入主中原的商族,这时也已经是成熟的农业民族了。他们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不比燕人落后,并且平壤平原的纬度甚至比燕国的都城还要低一点。也就是说,平壤平原的地缘潜力,已经被充分开发了。对付这样一个成熟的农业社会,战争形势将很可能会变成持久战(农业社会对于土地的依赖是非常深的,一般不会轻言放弃。而渔猎、游牧民族的生产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过分依赖某一块土地)。
另一个可能会拉长战争时间的因素,其实也是因为农业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那就是城邑的建立。为了保卫那些辛苦开耕出来的土地,农业民族用城墙来保卫自己定居点的欲望是最为强烈的。
这也直接导致了华夏族作为世界上最纯粹的农业民族,也成为了最会筑城的民族,长城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西方那种城,更多的是一种“堡”)。就直接继承了商朝成熟文化的箕子朝鲜而言,他们构筑在平壤平原北部的都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防御力。
当燕人无法象横扫下辽河平原、辽东丘陵那样,迅速控制平壤平原时,他们也必须建立一条防线,来保住自己的突出部了。而这条防线的核心,当然就是长城了。
燕人在鸭绿江以南修筑的长城,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史记中记载,燕长城是东起“襄平”(今辽阳市)。这个“襄平”邑的地缘作用,我们后面分析燕国“塞上五郡”时会作解读。
现在我们只需知道,它是在辽东丘陵的西缘就行了(不知道辽阳在哪的朋友,看附图就行了)。如果燕国仅仅是为了对抗来自西辽河平原的地缘压力,将长城修筑到辽东平原的确就可以了。
不过实际上燕国的势力已经越过辽东半岛,进入朝鲜半岛了。因此燕国北方防御体系的起点,并不是在辽东丘陵的西缘,而是在平壤平原的北侧,也就是大同江以北地区。
至于说史记中记载的燕长城起于“襄平”,与燕国在朝鲜半岛构筑防御体系,并不矛盾。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长城应当是一个连续的防御体系,如果朝鲜半岛上的防御体系是单独存在的,没有通过辽东丘陵相连,将之排除在燕北长城之外也是可以的。
事实上以司马迁治史的严谨,他的确实地考察过许多地理单元,不过象朝鲜半岛这种,不与中央之国核心区发生直接地缘冲突的地区,是不在考察范围的。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将燕长城的记录,放在《史记.匈奴列传》里看出,来自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直接威胁,才是汉帝国所必须面对的。因此燕人所筑的防御体系,辽东丘陵以西部分才是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