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神奇的电影,万岁军副军长亲自出演
上个世纪80年代,笔者还在北京上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家住“大院”的同学搞来几张电影票,把我们几个没见过世面的外地同学带到了“军博”。
也就在那里,我第一次见识了一种叫做“军教片”的电影。
其实,“军教片”在我军早就出现了,但是,直到年以后,“军教片”才真正让人们印象深刻、津津乐道,原因就是:“军教片”一改以往呆板的说教形式,开始以故事片的形式拍摄了。
属于这一类的电影有:“奇袭武陵桥”、“地雷战”、“地道战”等等,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实于历史”,所讲的故事是真实的,大部分细节是写实的。
电影“奇袭”剧照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教片“奇袭武陵桥”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据说,拍摄这部电影时,所有战争场景都在当年的战场实地取景,志愿军战士就由当年的参战部队-著名的“万岁军”官兵出演。
他们手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当年的“真家伙”,当然,考虑到安全因素不可能用实弹,不过,如果换上实弹,杀伤力就可想而知了。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不是专业演员,所以,官兵们一开口说话就热闹了,标准的“南腔北调”、“五花八门”。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迄今为止都罕见的特例,经上级特批,“万岁军”副军长亲自出演了电影中的志愿军“师长”角色,怎么高级别的军官充当“演员”,这样的事以前从未有过。
由此可见,我军上上下下对拍摄这部电影有多么重视,那么“奇袭武陵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电影“奇袭”剧照这个战例之所以那么有名,一是因为它意义重大,这次奇袭成功直接决定了二次战役的胜利;二是因为其过程十分凶险,可谓惊心动魄。
年11月下旬,麦克阿瑟命令东西两线的美韩联军向鸭绿江进攻。志愿军的对策是:诱敌深入,应用大兵团穿插的战术围歼当面之敌。
彭老总将第二次战役重点进攻方向选择在西线,当面之敌是美第1军、第9军和韩军第2军,指挥官是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
彭老总发现,沃克把美第1军、第9军安排在了左翼,而将韩军第2军安排在了右翼,而且,左翼的美军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们轻敌冒进,而右翼的韩军来不及跟进,全部落在了大同江两岸。
这正是我志愿军实施大兵团穿插的绝佳机会。彭老总迅速做出决定:由第38军和第42军实施穿插迂回,猛插到美军身后,会同正面进攻的其他四个军前后包抄美军。
电影“奇袭”剧照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将军随后就赶到了前线,受彭老总委托,他将在最靠前的位置,坐镇指挥第38军和42军。
当时的分工是这样的,38军负责从德川突破,务必全歼那里的韩军第七师,第42军则负责从宁远突破。
第38军军长梁兴初将军考虑,要全歼韩军,就必须切断他们的退路。他一下子就在地图上找到了一处要害部位。
这就是德川南侧大同江上的武陵桥,我38军一旦发起进攻,韩军第7师必定会从此处撤退,同时,如果美军前来增援,这座桥是最佳路线。
“咚!”梁兴初一拳砸到地图上:“炸了它!”
于是,第38军火速成立了一支小分队,任务很明确:炸桥、阻击。
由梁兴初军长亲自任命,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成为小分队负责人,虽然号称“小分队”,实际并不小,队伍中有38军直属侦察连、师侦察连、工兵分队以及翻译、通信兵等共计人。
张魁印带着小分队出发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通过敌军前沿阵地。
电影“奇袭”剧照“抄小路,钻山沟,避开敌人!”张魁印果断发出命令,小分队迅速行动,神不知鬼不觉就避开了敌人的警戒哨。
可是问题也来了,这样做是比较安全,但容易走错路,浪费时间,怎么办?
张魁印决定“光明正大”地走大路。
于是,山谷间的大路上出现了一支“韩军”部队,他们都由38军小分队指战员乔装打扮,一路上,战士们大摇大摆,旁若无人,路上遇到韩军盘问时,他们也都不慌不忙应付了过去。
比如,韩军问:“哪个部队的?”
小分队翻译回答:“一大队的”。
韩军又问:“从哪里来?”
翻译回答:“从前面来”。
再问:“到哪里去?”
翻译再回答:“到后面去”。
这种办法也有糊弄不过去,或者“露馅”的时候,在遇到小股敌人时,小分队选择“先下手为强”,先敌开火,然后立刻夺路而跑;遇到大批韩军,或者通过敌人的重要防区,小分队则选择绕道而行。
抗美援朝老照片由于小分队行经地区都是敌占区,所以,山谷大路两边的山上都驻扎有韩军部队,小分队指战员都能够清晰地听见韩军营地里的说话声。
就这样,小分队一路直行,“逢山过山,逢水过水”,能绕则绕,绕不过就打,以仅牺牲一人的代价按时赶到了武陵桥边。
天黑了,预定的炸桥时间到了,小分队指战员犹如神兵天降,他们从山上冲向大桥,守桥的韩军猝不及防,还没来得及有所反应,就被小分队悉数全歼。
最后,小分队在预定时间内成功炸毁了武陵桥,完美地完成了战略意图。
年,时任38军侦察处长的魏德才同志做了一件事,他把38军侦察处的同志召集到一起,要求大家总结战时侦察经验,为培训教育新同志做准备。
当年的小分队负责人张魁印很快就交了“作业”,他把自己率领小分队炸毁武陵桥的经历写了下来,魏德才一下就被其曲折的过程和惊险的情节吸引住了。
魏德才并不是不知道那场战斗,但是,张魁印之前的战斗报告写得非常笼统,报告的重点是成功“炸桥”的结果,没想到这个过程竟然如此有“戏剧性”。
抗美援朝老照片魏德才激动之余,就萌生了以这段经历为素材,拍摄带有故事性的军事教育片的想法。
总参很快就给“万岁军”发来批复令:“此想法很好,着即指派八一厂去你部洽谈拍摄事宜,你部应予积极配合为要。”
有八一电影制片厂专业的指导和拍摄,电影在“万岁军”全军上下配合下很快就开始了拍摄。
由于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战例,为力求真实性,八一厂导演提出:“能不能由亲身参加奇袭武陵桥战斗的老战士本色参演?”
“他们打仗都是把好手,可是,让他们演戏……行吗?”包括张魁印在内的38军相关领导都觉得此举不可行。
导演肯定地说:“我相信他们一定可以的,再说,我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当年是怎么样,如今就怎么样演。”
38军领导将信将疑地勉强答应下来,临开拍前,导演又提了个要求:“电影里有一个师长的角色,我觉得由你们38军派人来演比较适合。”
导演还追加了条件:“这个人最好是个带兵打仗的师长,要有一种气场,那种大将风度不是谁能演得出来的。”
38军领导这下犯难了,最后,38军副军长罗昆山硬着头皮进了剧组。
不出所料,这部“军教片”在全军上映后好评如潮。
抗美援朝老照片为让更多人看到“奇袭武陵桥”这部电影,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报请上级批准,将电影改拍为可以公开对外放映的故事片“奇袭”。
在改拍过程中,电影“奇袭”删除了大量军事术语和战术分析镜头,主要演员也换成了八一厂专业演员。
当年,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映后,受到了全国、全军的一致好评和真诚喜爱。
因为这部电影,演员张勇手一举成名,在电影“奇袭”中,他扮演的是智勇双全的侦察连长方勇,而方勇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时任“万岁军”侦察科副科长的张魁印同志。
最后,建议上了年纪的朋友重温一下这部经典电影,更建议年轻的朋友们抽空看看这部电影。
什么是战争?谁是最可爱的人?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