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艺课歌声嘹亮,在经典中感悟信仰力量
每一首红色歌曲,都有一段鲜活历史,诉说着民族命运的不寻常岁月。走过百年峥嵘岁月,那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经典旋律总不时在耳畔流淌,带给我们感动和力量的同时,也传递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仰。本期文艺周刊回眸了带有“江苏印记”的六首红色歌曲,和大家一起探寻创作背后的故事——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长江奔腾,昆仑巍峨……”慷慨激昂的词句,气势磅礴的旋律,时隔四十多年,《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依然拥有激荡人心的磅礴力量。
“不说别人,我现在听到这首歌,依旧觉得心潮澎湃,充满干劲。”词作者贺东久激动地说道。《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创作于年,当时,文化部和中国音协联合征集全国音乐界创作新国歌,全国的音乐人都积极为此准备着,刚刚二十出头、当时还是南京军区高炮部队战士的贺东久,被安排到南京军区的国歌创作小组写歌。“那时候文革刚结束,打倒‘四人帮’,百废待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激动的、欢腾的,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年轻的冲劲,一天清晨,战士们正在练习打靶,我看到喷薄而出的红日突然就有了灵感——我们中国不就是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吗?”
灵感一触即发,在任红举的帮助下,贺东久很快完成了歌词创作,“歌词的第一部分从壮丽的河山切入,先写祖国的外在之美。然后是‘沸腾’的山河、‘不屈’的山河,展现祖国发展的欣欣向荣以及人民坚毅不屈的精神。歌词里既有冲破云霄的大气豪迈,又蕴含着对祖国的深切眷恋,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很快在全国多首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相关部门将其选为新国歌备选稿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来作为优秀群众歌曲向全国推广。总政军乐团将它改编为军乐曲,至今仍在国庆等很多重大节日演奏。
时隔四十多年,贺东久觉得这首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这首歌至今仍被广泛传唱,是因为歌词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感动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只要人能感动,就能生出无穷的力量。”
“中国,中国,不屈的山河。巍然屹立,气势磅礴。”江河奔流,日月经天,我们依旧波澜壮阔,依旧热血如昨。《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传递出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们高唱着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昂首跨过鸭绿江,和美国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战斗。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连指导员麻扶摇。曲作者,则是江苏籍著名音乐家周巍峙。
“周巍峙年出生于东台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就与民间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素云告诉记者,周巍峙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及进步书刊出版工作,组织领导群众音乐团体从事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编辑出版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年,周巍峙加入八路军,在战争年代,他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工作,以音乐为武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周巍峙担任过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他创作或参与组织创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经典作品,伴随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年夏天,为准备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炮兵1师开赴鸭绿江边整装待命。指战员们纷纷写下决心书,表达打败美帝国主义的急切心情。该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整理了战士们表达决心的话语,写了一首诗歌形式的决心书。在部队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陈伯坚看到后,深受感动,他将诗中的“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将“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将这首诗引用到一篇战地通讯中,发表于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
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周巍峙看到了这篇通讯,他被麻扶摇所写的这首出征诗深深震撼,产生了创作欲望。当天,周巍峙就谱出了曲子,歌词基本未作改动,只是将“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这首歌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题,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年,全国评选优秀歌曲,这首歌获一等奖,歌名正式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雄壮澎湃,旋律慷概激昂,适合部队在行进中歌唱,在战场上起到了鼓舞士气的强大作用。王素云告诉记者,周巍峙夫人王昆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和歌剧表演艺术家,东台建有周巍峙王昆艺术馆和周巍峙王昆大剧院,详细介绍了这对红色文艺伉俪的艺术人生。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每当熟悉的前奏响起,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跟着一起唱出声来,这首由由王莘作词作曲的《歌唱祖国》,历经70载依旧传唱不衰,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神州“金曲”。
王莘来自无锡的荡口古镇,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当年,父亲兴冲冲地把歌谱送到了报社,但过了没两天就被退稿了。问了熟人才知道,当时的歌曲多是五声音阶的,《歌唱祖国》则是别的调儿,别人听着像外国歌。”王莘的儿子王斌告诉记者,投稿失败的王莘并没有放弃,他自己组织了音工团的工作人员,到工厂、农村去教唱,歌曲很快在群众中流传开来。“有一天,父亲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孙慎同志问他,《歌唱祖国》是谁写的,中央文化部急着要它的词曲。父亲笑了,说你算找对了——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
《歌唱祖国》公开发表之后,诗人艾青建议将“50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将“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得到今天的解放”。在一次又一次反复打磨之后,这首歌终于成为了跨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作,被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去年,无锡市歌舞剧院以王莘老先生为主题,创排了民族舞剧《歌唱祖国》。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在采风过程中,多次与王莘先生的家属接触,在交流中,葛丹绮的感受是:“王莘先生是一位乐观积极的人,所以这首歌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有时候是呐喊鼓劲、加油的这种感觉。”
年10月1日,年近90高龄的王莘坐在轮椅车上,由他老伴推着漫步在宁静而肃穆的天安门广场上。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梦想,便是渴望再一次仰望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我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我一生只写了两首歌,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晚年的王莘这样说道。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舞台上,演员们合唱由毛主席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改编的歌曲,革命豪情澎湃、雄壮昂扬的歌声激荡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三十五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次日上午,陈毅同志从南京“总统府”打电话到北京,将这个胜利的消息报道给身在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主席。获知喜讯,毛主席拿着刊登“南京解放”捷报的《人民日报》号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诗兴大发,吟咏出这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气势磅礴,大合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样雄壮有力。这首歌曲的作曲者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曾担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沈亚威。
“父亲是年被指派到《东方红》创作组参加作曲,他能出色地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谱成曲子,并成为经典之作,与他高超的作曲才能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经历密不可分。”沈亚威之子郭太阳说。
出生于年的沈亚威18岁就加入了新四军,担任过新四军第一师文工团队长、华中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团长等职务,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睢杞战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身为文艺战士的沈亚威创作了大量歌曲,在指战员们中广为流传,歌颂我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沈亚威生前回忆,在接受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谱曲的任务后,他反复回味毛主席在诗中描述的历史画面,揣摩蕴含的深刻哲理。读前四句,渡江战役中万船齐发、击浪飞渡的宏伟场面浮现在他面前,沈亚威选取博大壮阔的旋律,用千人合唱的威力来表现;后四句,毛主席描绘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宏图,讲述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深厚哲理。沈亚威谱写的旋律在迂回跌宕中波浪式地前进,将整首歌的主题思想最终推到一个胸怀宇域、洞察古今的高度。
《九九艳阳天》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这一去呀翻山又过海呀,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这首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歌曲《九九艳阳天》,是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歌曲动人的旋律和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成为几代中国人无法磨灭的集体记忆。
《柳堡的故事》是新中国银幕上罕见的描写军人爱情的故事片,影片故事发生在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当时车桥战役结束后,1师某部在当地进行大练兵,其中有一位18岁的副班长和房东家的二妹子产生了纯洁的感情。《柳堡的故事》公映后,插曲《九九艳阳天》也旋即风靡大江南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新坤告诉记者,《九九艳阳天》脱胎于苏北宝应地区的民歌,所以带有典型的江苏民歌小调色彩,曲调柔美悠扬,婉转俏丽。“它既像人们劳作休闲时所哼唱的小曲,又如年轻恋人间真切的对唱,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生活气息。其歌词大量运用民歌中赋比兴、问答和重复等表现手法,传达出一对青年男女互相牵挂的朦胧情愫。”
“《九九艳阳天》这首歌曲和一般红歌不同,大部分红歌曲风激昂刚硬,气势雄伟,但这首歌非常柔软,婉转柔美的曲风更加触动人心。”陈新坤认为,《九九艳阳天》这首歌曲通过一种优美的方式去表达小人物在战争背景下的爱情追求,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能引导人们去思考战争中所失去的东西。
历经半个多世纪后,《九九艳阳天》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如陈新坤教授所说,“不管在任何时代,美好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们的艺术创作有时是为了社会需要,但同时也应当注重艺术性和情感需求。如果能把艺术性和社会性诉求结合在一起,这种音乐作品才会永世流传,《九九艳阳天》正是如此。”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我愿铺起一片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年,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剧中主题歌《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萦绕在很多人的记忆深处。
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小岗,是抗战时期生活在南京的一个穷孩子,从小就过着凄苦的流浪生活。在中共地下党员孙大叔等人的指引下,小岗逐渐成长,他凭借着智慧和勇敢,掩护真正抗日的革命力量。最后,这个苦孩子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
美丽斑驳的雨花石是南京的特产。埋藏雨花石的雨花台,是很多革命先烈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地方。在很多老一辈革命家眼中,雨花石凝聚着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南京梅园新村代表团纪念馆,就收藏着一盘五彩斑斓的雨花石,这是年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在南京和国民党展开谈判时,从雨花台捡回来的。郭沫若在《南京印象》一文中,如此赞叹这盘小小的石头:“雨花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
在已故江苏著名作家海笑看来,红红的雨花石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海笑以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新四军小战士(也是他当年的战友)为原型,创作了小说《红红的雨花石》,发表在《江苏文艺》上,后又推出了单行本和连环画。年,《红红的雨花石》由中央电视台拍成同名电视剧,在全国各电视台放映。主题歌《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由肖仁、徐家察作词,龚耀年作曲,余臻辉原唱,动听优美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词,使得这首歌广为流传,很多“70后”“80后”至今还能哼唱。
南京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告诉记者,在留下姓名的名雨花英烈中,也有多位和电视剧中“小岗”一样的少年。年龄最小的袁咨桐烈士,牺牲时只有16岁。袁咨桐是晓庄附属劳山中学的地下团支部书记,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晓庄师生声援和记工厂工人反帝斗争的示威游行。年8月,袁梓桐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死不低头,最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杀害在雨花台。“正是通过千万个像现实中的袁咨桐、电视剧中的小岗这样的少年英雄的英勇献身,才铺起了一条通向胜利之路,让人们走向光明!”
(感谢江苏省演艺集团王军提供素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于锋王慧实习生张珺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