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战役敌军6个营击退我军6个团成朝
七十年前的朝鲜半岛,我们的将士怀揣着一腔热血渡过鸭绿江,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厚雪和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打跑了用心险恶的敌人。这些伟大的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中国 ,是整场 两百四十万参战将士中的一份子。
可他们也是平凡的,不是刀枪不入、无懈可击的。他们也曾犯过错误,也曾受过打击,也曾出现惨烈的失利,但这些都打不倒渴望胜利的心。
在那场被称为 转折点的砥平里战役中,即使中国 奋力抗争,却还是损失惨重,6个团竟被敌军6个营击退。到底是为什么会在当时局势对我军有利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砥平里战役蓄势待发
20世纪五十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野心勃勃,公然越过 ,不仅侵犯了朝鲜的领土主权,更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为了国家安危,同时也为了让当时世界上其他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国家迟早打消念头,中央决定抗美援朝,让美国重新退回 内。
彼时的中国刚建国没几年,国内百废待兴,一穷二白,中国 的装备和武器远远不如二战后的世界上 强国美国。而号称“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也非常狂妄,叫嚣着要速战速决,说不定在圣诞节前就能取得胜利。
在他们眼里,我军不堪一击,朝鲜半岛俨然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我军在武器、装备远不如他们的情况下势如破竹,竟然多次让美军在战场上吃瘪。
在结束横城反击战后, 总司令彭德怀和副司令邓华又瞄准了被国际军占领的一个小村砥平里。砥平里虽小,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距离横城、汉城都仅80公里左右,且砥平里不远处就有铁路是从原州到汉城,更有一条大路通往骊洲。
据我方情报所知,敌军驻扎在砥平里的兵力并不多,大致只有一、两个营,而且都不是精锐部分。因此,我方副司令邓华将兵力一分为二,大部分兵力去攻打砥平里,另一部分兵力继续南下。
同时,邓华计划以大批兵力围攻砥平里,同时部署部分兵力切断敌军后路,防止敌军增援。当时我军都对砥平里势在必得,可战场上瞬息万变,看似赢面大的赌局往往让人一败涂地,我军不知道的是,一场针对我军的战争正蓄势待发。
惨遭打击
当时砥平里的具体作战是由第师师长徐国夫指挥,他对发动砥平里战争始终忧心忡忡。因为刚刚结束横城战役,战士们都没能得到充分的休整,预备对砥平里发动攻势的六个团彼此之间也并不是很熟悉。他认为眼下贸然进攻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可邓华认为一旦错过这个时机,敌人可能就尽数撤离了。无奈之下,徐国夫只能照做。2月13日17时30分,中国 对砥平里发起了猛烈的攻势,派出了六个团的兵力围攻砥平里。可我军在进攻砥平里的过程中,发现砥平里内竟然驻守着不止一两个营,难道我军的情报出现错误了?
原来,敌方的高层将领李奇微根本没有打算让军队撤离砥平里,他深知一旦砥平里被占领,他其他战线的部署将付诸东流。
因此,他给驻守在砥平里的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下了死命令,必须严防死守,将中国 拦在砥平里外。同时,他在砥平里部署了六个营的兵力,其中就包括了榴弹炮兵营、坦克中队和高射炮连,还配备了大量弹药炮弹。这些都与我军的情报有着严重的差异。
祸不单行,原本准备进攻的40军炮兵团竟然因为马匹受惊提前暴露了目标,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而损失惨重,根本无法再继续投入对砥平里的进攻。
不仅如此,42师、师和团与组织失去联系,无法指挥其作战。原本我军想依靠人数优势,奇袭敌营拿下砥平里,谁知战线倏然拉长,即便我军顽强作战也无能为力。
事已至此,我军只能在敌人的炮火下咬牙冲锋。结果可想而知,当晚我军六个团在敌军六个营的抵抗下损失惨重,更在敌方增援后惨遭反攻。
得知战况的总指挥彭德怀元帅大发雷霆,却也无计可施。眼看局势对我军越来越不利,彭德怀元帅立马下达了撤退指令,才让我军及时止损。
认清局势,重新部署
砥平里战役的失利,成了 的重要转折点。原本攻无不克的中国 在这一战后结束了进攻大规模、大踏步、大纵深战略,开始转向以阵地防御战为主。
而彭德怀元帅在此战结束后马不停蹄地回到国内,想向毛主席汇报目前战场上艰难的境况。他一路顾不上吃喝,在赶到后也不顾毛主席正在休息,直接闯了进去。
在汇报期间,彭德怀元帅几次都因为说到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 战士而哽咽,砥平里战场上惨烈的牺牲压在他的心中难以释怀。彭德怀元帅告诉毛主席眼下局势严峻,必须马上改变战略部署。
而毛主席在了解朝鲜战场的困难后,也支持了彭德怀元帅的看法,决定向朝鲜增兵,更为朝鲜战场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枪支弹药。同时,派遣了众多医疗兵和汽车进行医治和运输伤员,以避免更多中国 因救援不及时而牺牲。
小结: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仅不懂得反思,还就此一蹶不振。砥平里战役的失利虽然给了我军当头一棒,却也让我军重新审视局势,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
这一切都为我军后来取得 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那些牺牲在砥平里战役中的中国 战士,他们洒下了满腔的热血,为我军指引了正确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