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青草喝浑水金山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经历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七十一载回声嘹亮,
这首诞生于抗美援朝伟大斗争中的“强国之音”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里所描述的
豪情壮志、战火纷飞,
是他们浴火奋战的青春、无法磨灭的记忆。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堰有几十位青年应召报名加入志愿军,其中24岁的沈喜龙是第一位报名的。在东北辽宁葫芦岛驻地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新兵训练后,沈喜龙被编入67军师团三营四连,于年11月的一个晚间跨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
鲜血直流,依旧坚持战斗
沈喜龙及其战友们参加的第一场反击、阻击大战役是把朝鲜中线的一座大山上的高地夺回来,并坚守一年。经过轮番的冲锋攻击,志愿军战士们终于夺回了所有的山头。之后,战士们一边改造修理坑道,一边抵御敌军的反击。
在一次反击战中,一枚飞来的弹片插进了沈喜龙的右后脑,弹片的一半露在外面。即使鲜血直流,沈喜龙依旧坚持战斗,最后在指导员的强硬命令下,才暂退进行包扎。
通讯员陪着他来到山后的卫生所,一位苏联军医为他动了手术,取出了一块蚕豆大小的有尖角的弹片。军医告诉他,虽然大的弹片已经取出,但还有些小铁屑进去比较深,由于前线条件不足而无法取出,医院里开刀取出。沈喜龙匆匆应答,包扎完成后立刻回到阵地,再次拿起机枪与敌人展开战斗。
在这一年里,敌人狂泻无数炸弹,不停组织进攻,双方反复拉锯多次,但阵地始终在志愿军战士手中。他们就像钢钉,将敌人死死地钉死在了这里,不得前进一步。鉴于沈喜龙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在这高地的坑道里,他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简单包扎过后,再次投入战斗
年7月,沈喜龙所在的部队来到上甘岭地区,配合友邻部队,反击美军对主阵地的进攻。敌人连续进行轰炸,地面进攻非常猛烈,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又一阵炮击,敌方的炮火炸坍了我方部分阵地,一枚弹片飞向了沈喜龙,击穿了他的左耳,但沈喜龙完全没有察觉,直到他旁边的战友发现他颈侧糊满了血。沈喜龙随手一抹,不在意道:“没伤着头,不碍事儿。”轻伤不下火线,简单包扎过后,沈喜龙再次投入战斗。
战争在继续,而敌人的炮火却切断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线,粮水、衣被、医药等后勤物资供应都成了问题。沈喜龙及其战友们曾两天没有进食,饿急了只能在敌人炮火暂熄的间隙冲到后山拔青草吃。缺粮已是难熬,缺水更是难上加难。部队只能组织战士晚间下山到沟底、弹坑里去找水,但敌人加强了封锁,不少战士便牺牲在了山沟中。而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取上来的水却混着泥土、又黄又混,但战士们无心辨清浊,“再脏、再浊,这也是水,用命换来的救命水啊!”最艰难的时候,有的战士连小便也喝了下去。
除了粮水,衣被的紧缺也是“致命”问题。战争拉锯了几个月,从夏天打到了冬天,天气严寒,战士们晚上值班放哨时一站一个小时,由于缺少御寒的鞋衣,站着不动就会僵硬冻伤,不少战友没有倒在敌人的炮火下,却倒在了冰天雪地的战壕里……直到后来,祖国人民慰问团带来了粮食等急需用品,沈喜龙参加的第二个大战役终于也以胜利而结束了,而沈喜龙也在此次战役中再立三等功。
年底,部队调防回国。年3月,沈喜龙带着伤残和荣誉,复员回到家乡。地方政府和家乡人民充分给予了沈喜龙等战士关怀,为他们专门准备了住处,并先后将其安排到县手工业局、张堰手工业中心社、金山建筑总公司等单位工作,退休后的沈喜龙还被镇有关城建部门邀请成为顾问。勤恳奉献数十载,沈喜龙自称“忙得不亦乐乎”。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七十余载匆匆而过。
但志愿军敢打、敢拼、敢牺牲的英勇身影
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屈精神,
是后人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致敬老兵,勿忘英雄!
通讯员丨黄建平蔡婷婷
编辑丨何小燕(见习)
责编丨戚静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