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ldquo90后rdquo小
@青年摄影师计划
作为人民摄影报年推出的重要摄影项目,“人民摄影@青年摄影师计划(新闻纪实)”旨在发现对社会发展有敏锐观察力、独特思考力和摄影语言有创新表达的青年人才,为有实力、有潜力的青年摄影人的创作增添新动力,助力他们完成自己的摄影梦想,进一步推进新闻纪实摄影的繁荣发展。
从本期开始,人民摄影报每月以两个专版的形式介绍这些在摄影领域里崭露头角的青年摄影师,希望读者从他们的作品和阐述中了解这些青年摄影师近年来对纪实摄影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杨东年出生,长城文化影像推广大使、首届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代言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摄影家协会理事。国际国内长城摄影作品获奖百余次,曾获得首届、第二届“精彩冰雪瞬间”年冬奥会主题摄影大赛一等奖、美国纽约国际摄影大赛金牌,作品入选首届北京青年摄影大展。
作者自述
年9月6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爬上金山岭长城,看到云间长城雄奇巍峨的壮景,深深地为古代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所动容,那一刻,我觉得心中那些关于美的积淀找到了一个爆发点,从此踏上用镜头丈量长城的旅途,把摄影重心聚焦在最能代表国家、民族形象的题材上。一转眼七年过去,拍摄了50多万张长城照片,40个T视频。从辽宁丹东一直拍到新疆,行程10万多公里,走过秦、汉、北齐、唐、宋、金、明代等长城。
如果说爬长城是个体力活儿,那么拍长城就是个苦力活儿。为了找到好机位,经常是背着沉重的器材,行进在茂密的森林、陡坡,经常伴有雷电、冰雹,甚至还会遇到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年夏天,在古北口长城拍摄时,差点被闪电击中。一声巨响过后,距离我20米处的城砖落下,当时大脑一片空白,耳鸣了好长时间才缓过来。
为了找到更好的角度拍摄,我常常要翻山越岭。夏天的草比人都高,茂密得经常会让我迷失方向,比草更可怕的是刺,曾经被野山枣树扎了30多个刺,回到家才用针一个一个挑出来。
嘉峪关关城与祁连雪山
年12月,得知嘉峪关可能要下雪,我从北京出发坐了22个小时火车,背着摄影器材来到长城脚下,一天的等待傍晚终于放晴,电子设备在低温下会耗电量非常快,特别是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里,无人机可能只有一次起飞的机会。准备起飞时,平板电脑冻关机了,如果太阳落山前恢复不了电量,那就会错过最佳的拍摄时机,我拉开冲锋衣,将平板电脑放到身体里,用自己的体温试着给平板恢复电量,记得整个上半身都冻麻木,食指都没法按快门,大概按了3张,平板再次关机,但终究还是幸运的,我拍到了一张满意的照片。
有人问我,拍了几十万张长城还没拍够吗?其实拍长城是一个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你了解得越多,才发现知道得太少。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实,从山海关向东,一直到鸭绿江边,还有多公里的明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明长城总长度为.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可以绕地球半圈。
长城漫卷
拍摄长城,用的是镜头更是情感。我的家乡在辽宁丹东虎山长城脚下,我拍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家乡的长城,长城在我很小的记忆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城于我而言好比一部宝典和富矿。它贯注着两千多年的人民劳动,又寄寓着深沉的民族情愫,在历史、在人民面前,我深感自身的渺小和无知,始终心怀敬畏和感恩。每当我用镜头对准它时,我感到快门上的指尖很重,害怕由于自己储备不够而破坏了它的应有之美。
拍长城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在繁杂的社会声音中学会了保持安静,回归到追逐梦想的原点:只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自己一辈子未必拍得完长城,但如果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值!
云海长城
本报专访
● 记者:作为一名年轻摄影师,为何一直痴迷于长城的拍摄?
杨东: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很幸运在我拿起相机的第三年就找到我一生的拍摄主题:万里长城。我想用年轻人的视角来展现长城,每次走近长城,长城都会馈赠给你,赠予的是信念、是知识、是毅力,还有情怀,长城是我的感情寄托和精神家园。
● 记者:你是如何在众多长城的同类型题材摄影师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杨东:摄影技术固然重要,但用心拍摄、不断创新才是王道。行走越多,拍得越多,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坚持才是关键。长城是不变的,但它在每个人心中却都不一样。我所使用的构图、视角,所呈现出来的影像,就是我心中感受到的长城。
● 记者:你拍摄的长城作品最想传递给观者什么信息?
杨东: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长城、维护长城环境的行列中来,让这张世界名片散发更加耀眼的光彩。
箭扣长城晨韵
● 记者:对同样想拍摄长城的摄影人有什么建议?如何才能拍好长城?
杨东: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四点感悟:
1、拍摄长城,拍的是建筑更是自然。长城在过去作为防御工事,其最大的特点是因山而建,或建造于山体,或建造于山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拍摄长城其实也是在拍山。特别是当山与云、雾、雪、日光,月夜等自然现象相结合时,往往会产生大画面、大意象。
2、拍摄长城,要的是景象更是精神。确定主题、构图布景,只有坚定不移地向长城应有的精神内涵看齐,作品才能立得住、有价值,展现出长城最好的样子。
3、拍摄长城,拼的是技法更是毅力。技巧和时机固然重要,但拍摄长城确实是个体力活。精良的作品看似靠运气,但运气往往珍藏于下一秒的坚持。
4、拍摄长城,用的是镜头更是情感。长城作为一座文化富矿、精神富矿,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你不理它,它也不理你;你对它真动情、动真情,它定会加倍地给予你。拍摄自然,这才正符合自然法则、自然之道。
大国战号
● 记者:拍摄过程中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什么?
杨东:我最满意的作品是《大国战号》,拍摄这张照片时非常紧张。当时,我在金山岭长城寻找拍摄机位,背着器材走了大半天,也没找到理想的位置,非常困顿。坐在石阶上休息时,猛然注意到天空一片乌云飘来,云端的状态很像燃烧后翻腾的烟,脑海中瞬间形成一幅烽火台燃起烽烟的画面,仿佛瞬间穿越回古战场。于是,拿出相机顺着长城奔跑,寻找最佳拍摄点,以求烽烟再现的效果。至今我仍然清晰记得当时激动的心跳,能抓拍到这张照片感觉很幸运。
● 记者:年,你历时两个月拍摄山西境内的长城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杨东:追寻古文所描绘的出塞画面,历时两个多月,我通过地面相机+航拍,从高角度探秘这段双长城,沧桑画卷尽收眼底。顺山西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杀虎口-偏关等地段拍摄长城,期间只住过一天酒店,剩下都是搭帐篷睡在长城上或睡在车里,这样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要寻找灵感,寻找那种触摸历史的感觉。
在山西能看见包砖的长城特别少,一望无际的土墩台,特别是在早晚明暗光线的对比之下,很好地体现出长城的历史之美、神秘之美、静谧之美。长城,从来都不是一堵孤零零的长墙,它是严密的防御体系,甚至是一个庞大的“军事生态系统”,更是人类智慧与大地的最美交响。
● 记者:据悉你的摄影专辑《筑影长城》即将出版发行,先剧透一下这本摄影集吧。
杨东:我用7年的时间,从东边的鸭绿江畔虎山长城到西边嘉峪关,从春季到冬季,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长城的雄伟壮丽、气势磅礴、蜿蜒盘旋与起伏连绵。画册《筑影长城》是从50多万张照片中精选余张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长城照片,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长城之美,感受民族之魂,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力量。
蔚县西大坪军堡专家评介(节选)
一个非常经典的摄影案例
王彦高
年轻人永远是未来和希望
我结识杨东至今已有5年半的时间,主要对其拍摄方向、思路和方法给予指导。虽然时间不算长,但杨东取得的成绩令业界刮目相看。他在国际国内长城摄影作品获奖余项,曾被多家报刊专版报道,成为首届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代言人,世界摄影(旅游)长城文化影像推广大使。完成了从摄影者到研究者,再到保护者的蜕变,几年来,用镜头丈量和守护长城,为伟大的万里长城书写着华彩乐章。
年10月,他传给我一些箭扣和金山岭长城的图片,我看后告知他,这些图片似曾相识,与拍摄长城的众多影友们的作品大同小异,不出彩的作品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并给了他拍长城的三点提示:一是要学习长城的历史,了解长城过去漫长岁月当中发生的故事,做到读懂长城,这是拍摄的基础,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二是做好拍摄计划。三是确定拍摄方式、方法。不仅用地理风光的方法表现长城的表象,而且要用人文纪实的方法表现长城与长城脚下人们的相互关系,体现长城的人文精神,拍出长城的魂。
年3月初,为了创新拍摄长城的方法,建议杨东学习刘宽新用航拍器拍摄祖国名山大川、杨秉政用航拍器拍摄铁路和大桥的先进经验与方法。于是他购买大疆精灵4航拍器专研长城拍摄,很快就掌握了航拍器的拍摄技术。独特、新颖的视角,拍摄出了长城更加雄浑、磅礴的气势,拍到了平时看不到的长城,令他备受鼓舞。
雁门关
借势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拍摄长城,就是要站在“长城文化带”上发掘中华文化,个人的前途进步永远要与国家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施展才华的平台。长城在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与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中,民族精神和美学魅力日益明显,一方面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要用长城精神拍长城,拍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杨东想通了这些问题,明确了拍摄方向,树立了近期目标,也积蓄了冲天的干劲儿。由此,他像着了魔一样,一年四季日夜星辰地行走在拍摄长城的路上。
正是有杨东常年风餐露宿的坚守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搏精神,拍摄长城踏上了历史的节拍和时空的节点上,在全国和北京发掘和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如火如荼的宣传中,杨东拍摄长城也被时代的时机选中,作品被多家媒体报道与宣传,成为当下业界炙手可热的年轻摄影师。
修长城的人
提升艺术修养是一辈子的事
杨东拍摄长城时间虽然不长,在他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拍摄中也在发生着变化。不论是使用拍摄器材、还是作品画面表现形式;不论是拍摄主体、还是主题思想深度,以及对长城的学习和认识,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进步的杨东。
一是使用照相器材的变化。杨东尝试用航拍器拍摄长城,不仅突破了原来拍摄的单一模式,拍到了过去“看不见的长城”。同时,适应新媒体走进人们生活和市场的需求,他在拍摄平面图片的同时,航拍了大量长城视频,表现了更加立体、多维度和流动的长城,被央视和多家省市电视台以及网站使用。
二是拍摄用光的变化。看杨东前期作品,更多的是朝霞、落日和蓝天白云。年以后,他注重了全天候的拍摄,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