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始终不明白,装备简陋的中国人民
最近,一部抗战大剧《 》,火遍了全国和世界,一下子把70年前那场残酷而寒冷的战争,拉回到我们的面前,那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刻意“被遗忘的战争”,美国从不愿主动提及,中国带着全世界重温了一把“ 之战”,重现了由美国定义的“向另一个方向进攻”到底是怎么回事,气得美媒咬牙切齿,狂泄酸水。
,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一方是装备简单、后勤不济的轻步兵,一方是武装到牙齿且丰衣足食的海陆空联合大军,参战双方的实力强弱,当下立判,如果单从实力论来分析,胜败也应该可以立见分晓,然后最终的结果却很打脸,实力很弱的一方,居然把实力强大的一方追着打,从鸭绿江畔一路赶到38线以南。
当年的这个战争结果,令全世界都大为不解,尤其是日本,彻底懵了,那些战斗力爆表的美国大兵,就在几年前还把骄傲的日本打的满地找牙,缘何短短几年之后,就被当年不入眼的“八路军”打的丢盔弃甲。
其实,很多人还不知道,那时的中国人民军队,已不是彼时很多人传统印象中的中国军队,他们已然重新焕发了生机。
而在那场战争中,他们所利用的,也不过是一些古老的传统战争智慧,总结一下,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
鸭绿江畔的战火出师有名:
也就是参战的动机,中国自古出征讲究“师出有名”,充分而正当的出征理由,可以为将士提供源源不断的底气和动力,因为所有人内心都相信“正义必胜”。
年10月,美军已经打到鸭绿江边,美军的越境轰炸,已然造成了中国边境地区的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领导人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毕竟“城门失火”,尚且“殃及池鱼”,何况敌军已经压境,倘若中国不出兵,朝鲜败北将是必然,到时美国的大炮导弹随时可部署到中国边境,作为共和国工业基地的东北,以及京津地区,都将成为危地。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鸭绿江断桥但是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完国内战争,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对的敌人又是实力最为强大的美国,所以国内大部分将领都不同意参战,毛主席思虑良久,几天几夜基本是不眠不休,最终审时度势力排众议,提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而这一最终决策背后的艰难,有几人可以想象和得知。
长期跟随毛泽东担任秘书工作的胡乔木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一件就是年派 入朝作战。”。
此时的中国,经历了百年苦难,刚刚迎来自己当家作主的时代,人民对于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空前强烈,怎能容许敌人在卧榻之侧再兴战火,所以当时出兵朝鲜,全国人民是同仇敌忾,上下一心的,出征将士的内心,也确实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孙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胜”。我们的将士,为了胜利,可以毅然决然的不计生死以命相搏。
反观美军和“联合国军”,很多士兵只是被告知,要去参加一场“正义”的战争,至于何为正义,为谁而战,为何要在别人的国土上打仗,他们内心是迷惘的,所以一旦遇到极端困难的情况,逃命这个本能的反应,就成了他们的 选项。一方是全力以赴,一方是尽力而为或者应付差事,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
奇袭白虎团的侦察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兵马未动,情报先行。情报工作关系着战争的部署和战略的制定,可谓是战争各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成败生死,也许就在于,收集的准确情报多一点少一点之间。而能否掌握战场主动权,也取决于军队情报收集分析工作的强与弱。
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说过《奇袭白虎团》这部电影,它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年7月,金城战役期间,侦察排长杨育才,带领12名侦察兵,乔装成南朝鲜兵,穿越敌人重重封锁,像一把尖刀直插敌后,端掉了南朝鲜最精锐的“白虎团”团部,歼敌70余人,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的“白虎团”虎头旗(现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内),演绎了一段侦察兵的传奇故事。
其实,在抗美援朝前,中国在各地(特别是在中国周边)的系统情报收集工作,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年8月底,军委根据 掌握的情报,分析美军很快会对朝鲜半岛进行武装干涉,并最有可能在仁川、镇南浦一带登陆,便将这一消息及时反馈给当时正在访问中国的朝鲜人民军副总参谋长李相朝,但此举并未引起朝鲜方面的警惕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