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首映好评凶猛腿软,真实,泪目,
什么叫“手慢错过全世界”?说的大概就是《长津湖》的首映电影票。
9月25日,《长津湖》在全国33座城市同步开放首映场,让数万名观众提前一睹影片的风采。因为数量有限,所有首映场的售票通道刚一开通,立马被抢了个精光,好多人只能乖乖地等9月30日电影公映。
不过显然大家并不甘心干等着,好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买了预售票,截止发稿时,《长津湖》的预售票房已经超过了万。
抢不到票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没能看成电影,却发现整个朋友圈都背着你偷偷有了票,而且看完电影后还都给了好评!那种心痒难耐的感觉可真是太难熬了!!
有朋友相当有趣地把看《长津湖》和最近很火的环球影城做了类比,说同样是花了3个小时,后者是排队3小时爽了2分钟,前者却是排队两分钟爽了3小时。
这个形容真是太贴切了,《长津湖》虽然是一部长达分钟的影片,但是说实话,在近3小时的观影过程中,你并不会觉得时间难熬,而是会不经意地就跟随着导演的镜头以及影片中千里万里两兄弟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入了迷,仿佛穿越回了71年前,和一群满心都是保卫家国的勇敢的年轻人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长津湖》作为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影片,可以说集合了一切优秀战争片的长处。宏观上,它从战术战略角度来拍摄这场伟大的战役,让人在影院里会跟着局势的发展去思考为什么这场战要这么打。
大场面更是说来就来,轰炸镜头可以说无处不在,搭配上影院的影响,感觉大地都在颤动,观影体验绝子。
但是它又不是一味地只展现战争的大场面,微观上,它又从战士的角度展现了一群年轻人从楞头小子向人民战士转变的过程,让人看到英雄的成长史,看电影的过程中,会让人恍然大悟:原来71年后才披着国旗回国的那些英勇先烈,活着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会插科打诨、有想要孝敬、想要永远在一起的人。
从宏伟的战争场面到细腻的情感描述,《长津湖》对于节奏的把控可以说是张弛有度,让你的神经时而紧绷、时而又能够喘一口气,在不知不觉中,3个小时真的像3分钟一样快。甚至有观众还直呼3个小时太短了,完全看不够。
其实电影的节奏能做到张弛有度,还得多亏影片的三位大导演: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这三位名导都非常有自己的风格,起初我还在担心他们共同指导会导致电影变成四不像,情节直接会有所割裂,但是看完影片后,才发现自己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三位导演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陈凯歌坐镇大场面、徐克基于了战士们豪爽无畏的江湖气、林先超则充分发挥他在战争片中的造诣,让每一颗子弹都打得让人心惊胆战。三位导演的风格浑然一体,打造了史诗级的《长津湖》。
而且最难得的,作为一部战争片,《长津湖》并没有放弃作为电影的艺术性。在影片中,有一幕车厢打开,万里江山尽收眼底的镜头。在枪林弹雨的高节奏剧情中,突然有了这样山河安好、波澜壮阔的一幕,真的更能让人感受到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人不顾生死也要去异国他乡的战场去打这场保卫战,因为他们的身后有他们想要守护的大好山河。
这是很多战争片所缺少的艺术感,很多导演在遇到战争片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血腥和残酷,却忽略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和平,尤其是抗美援朝这场特殊的战役。这样的处理真的是点睛之笔,不得不说一句“实在是高”!
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对于细节的处理。为了更加真实地体现当时艰难的战斗环境,影片放弃了绿幕+特效的传统拍摄手段,而是拉着一众演员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整整拍了大半年,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真得不能再真的冰雪长津湖。
电影里还有一句台词提到了距离,用的单位是“华里”,而不是公里,非常符合时代特征,当时的计量单位还没有和国际接轨,用的还是我们常用的距离单位,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足见编剧的用心程度。
看了这么多由衷的夸赞,不得不开始“担心”一件事:《长津湖》极有可能打破自有国庆档以来的电影票房记录,但我想每个人对此其实都是乐见其成,毕竟《长津湖》的意义就摆在那里,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通过一部电影去铭记那场战争,铭记替我们打了那场惊天地泣鬼神之战的先烈们,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谁不说一句“《长津湖》值得”呢!
相信大家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为快了吧,不着急,距离电影公映只剩下几天的时间了,到时候你也可以和别人分享你的观后感了。9月30日,不见不散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