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河鲈在新疆反客为主,如今侵入鸭绿

白癜风病能治愈吗 http://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在我国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中,生活着一种凶猛的外来鱼类——河鲈,由于其身体侧部有5~7条明显的黑色纵列条纹,因此也被称为“五道黑”。

在芬兰,河鲈被尊为“国鱼”,因为这种淡水鲈鱼广泛分布在芬兰各地的自然水域中,常见程度类似于我国的四大家鱼。芬兰的商业渔民利用拖网渔船,轻松就能捕捞到大量的河鲈,加工后用于烧烤、油炸,是餐馆饭店中最常见的食用鱼。

不仅仅是芬兰,几乎在整个欧洲地区,河鲈都很受消费者欢迎,其分布范围横跨里海、黑海、咸海水系,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平原以及北美洲的东北部也有自然分布。但在中国,河鲈往往被打上“外来物种”的标签,其贪婪的食性给我国的渔业和生态带来了巨大损失。

芬兰的“国鱼”,在中国却是外来物种

年,河鲈被新疆列为了自然危害较大的外来物种,同样被列进“黑名单”的入侵物种还有褐家鼠、麝鼠、家八哥、池沼公鱼等等。河鲈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性情凶猛,掠食性强,在饥饿情况下还会以自己的幼鱼为食。目前,河鲈在新疆多地已建立种群,实现了自然繁殖,种群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首次引入河鲈的时间是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人们为了提高新疆博斯腾湖的渔业产量,在年向湖中引入了贝加尔雅罗鱼。由于筛查工作不到位,引种时混入了一部分河鲈的鱼苗,正是这一批鱼苗,给当地的土著鱼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博斯腾湖博斯腾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简称博湖,水域面积多平方公里,南北宽25km,东西长55km,平均水深9m,水域广阔,水量充沛,非常适合养鱼。长期以来,博湖的渔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主要原因就是鱼的种类太少,仅有尖嘴鱼和新疆大头鱼(也叫扁吻鱼)等少数几种珍稀土著鱼,种群数量也不多。

新疆大头鱼

为了利用好博湖这个“聚宝盆”,当地渔场先后从外地引入了20多种外来鱼类,包括四大家鱼、团头鲂、鲤鱼、鳜鱼等等。此后,博湖的渔业产量一路飙升,从原先的万公斤提高到~万公斤。在这当中,河鲈绝对是最大的变故之一,渔获产量一度占到60%~80%,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成了湖中绝对的“水中霸主”。

河鲈个头儿更小,为什么能在10年间“反客为主”?

河鲈的常见体长为15~25cm,体重一般不超过1公斤。和博湖的大头鱼相比,河鲈的体长并不占优(大头鱼的体长能达到80~公分,足以碾压河鲈)。但在引种后的10年里,大头鱼在博湖越来越少,种群逐渐趋于消亡,河鲈却反客为主,强势“逆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河鲈和大头鱼在发育上存在着时间差。

在每年4月中旬,河鲈便进入产卵盛期,10~15天后受精卵就能孵化成幼鱼,而大头鱼的产卵期则是从4月下旬到5月中旬。这也就意味着,当大头鱼的子代长到1公分左右时,河鲈的后代正处于快速生长期,急需大量的小鱼小虾作为饵料。结果,当年繁殖的大头鱼幼鱼首当其冲,惨遭河鲈捕食。

其次,河鲈的性成熟时间更早,繁殖周期短。

自然情况下,河鲈只需1~2年就可以繁殖后代,而大头鱼则需要6~7年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另外,河鲈的相对怀卵量为79粒/公斤,而大头鱼仅有26粒/公斤。综合这些指标来看,河鲈的繁殖能力要远远强于大头鱼,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新疆大头鱼鱼苗放流

博斯腾湖大头鱼的危机,开始让当地意识到盲目引种的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让人揪心的是,这种认识似乎并没有形成共识,其他地区依然在从额尔齐斯河引入河鲈。

从西北到东北,鸭绿江也有移植

在年,鸭绿江流域水丰水库的渔业人员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引进了河鲈,这一物种也从西北扩散到了东北。起初,这些河鲈被严格圈养在网箱内,没想到的是,在后续的养殖过程中网箱却出现了严重破损,导致饲养的河鲈纷纷逃逸到了自然水域中。

鸭绿江流域

据了解,从~年水丰水库每年的河鲈产量多达8~10吨,但是市场反馈并不好,销路没有打开。从年开始,库区人员放弃饲养河鲈,引种创业宣告失败。然而,逃逸的群体反而野蛮生长,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从上游的浑江口一直到哑巴沟河段,均能捕到大量的野生河鲈。

~年,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对逃逸在外的河鲈种群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在这三年中,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共采集到尾野生鱼类,其中河鲈有尾。

河鲈的鳞片上有类似于年轮一样的纹理特征,可据此确定鱼龄。经鉴定,这些河鲈中最大的个体已有6龄,最小的不足1龄(新生群体)。其中,其中1~2龄河鲈是优势群体,占样本总数的80%左右——这表明逃逸的河鲈已经能够自然繁殖。

河鲈在鸭绿江繁殖,它的危害有多大?

如果河鲈在鸭绿江大规模繁殖,对当地的马口鱼、斑鳜以及小背鳍鲇都会造成不小的生存压力,博湖大头鱼的危机事件可能再度上演。河鲈与上述土著鱼处于相似的生态位上,共同栖息在江河的中下层、底层,产卵场也有重合,种间竞争在所难免。

至于河鲈与鸭绿江土著鱼之间到底孰强孰弱,目前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调查评估。尤其是江里的濒危种和易危种,应加大调查力度,必要时提前攻克人工繁育技术。

河鲈有“双重身份”,消灭不如合理利用

河鲈在中国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外来物种,对自然生态危害较大;二是作为养殖鱼类,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在新疆,河鲈还被当地视为特色水产品对外宣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拉动旅游业、游钓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鲈产卵量多,生命力顽强,要想彻底消灭这一物种并不现实,更可行的是有限度地利用。当然,前提是要加强防控,尽量避免再出现盲目的引种现象。即便要引种,也应该在封闭水系内进行,严格防止物种扩散,以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在防外来物种这条路上,新疆的做法值得称赞。新疆是我国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较大。年,新疆修订了新的渔业实施办法,加强了对生物入侵的防治与管控,同时还建立了水生动植物保护中心,通过人工繁育来挽救濒危的土著鱼类,值得各省市借鉴。

对于河鲈的入侵,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