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出兵援朝林彪和高司令两条理由反对,
作者:阿克琉斯
年10月, 入朝参战,经过三年半的浴血奋战,最终将美军打到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赢得了战争胜利。
不过, 出兵抗美援朝这一决定,在当时存在严重的分歧。
年9月15日,美军发起仁川登陆,将人民军从背后拦腰截断,使看似已经明朗的战局发生了巨大逆转。仁川登陆后,人民军首尾不能相顾,一败再败,迅速的被美军推回了 。
面对持续恶化的战况,焦急的金将军一连向苏联、中国拍了十几份求救电报。当时正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斯大林得知消息后,也很着急。他原以为,苏联扶持的金将军可以迅速打败李承晚,统一整个半岛,没想到半路美国来了个仁川登陆。如果金将军打败了,那将是整个红色阵营在东亚的失败,也是斯大林的失败,他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
此时二战结束不算久,如果苏联直接出兵帮助金将军,无异于和美国彻底撕破脸,苏联将为此付出很大的牺牲,以斯大林的精明,是不可能这么做的。左思右想后,斯大林想到了新中国。
当天夜里,颐年堂里灯火通明,气氛严肃而紧张。主席办公桌上摆着两份文件,一份是金将军请求中国出兵援助的电报,一份是斯大林询问中国是否有能力派遣军队援助朝方的电报。看着这两份电报,主席不停地抽烟。两三个小时过去了,满满一缸烟蒂。中国已经打了40多年的仗,可谓千疮百孔,好不容易新中国成立了,可以喘口气搞建设,没想到仗还是来了。
当晚主席召集开会,主席初步提出了出兵的考虑,但多数人对能否战胜美国,有很大的疑虑。在这个问题上,决策层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显然,开一次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鉴于此,总理建议立即让彭总来商讨, 是否出兵参战,把所有人召来再开一次会,一锤定音。
10月4日彭总急匆匆抵京时,讨论是否出兵的会议正在进行中。根据彭总的回忆,他刚进会议室,就立刻感到了气氛之焦灼,决策层对是否出兵的分歧比他想象的大。特别是以林彪、“东北王”高司令为首的一众人,是明确反对出兵的。
此时,战局再次恶化,朝军正式越过 ,已经不能拖了。
高司令和林彪提出的一条理由,很简单,也很有理:我们打仗打太久了,需要休养生息搞建设。当时,中国经过了多年的战争,经济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搞好民生,才是首要的任务。并且,新中国虽然成立了,台岛还有蒋军虎视眈眈,很多地区的土改也没有完成,新中国可谓千头万绪、百废待兴。
他们提出的第二条理由,也更是难以反驳,那就是我们的实力不足。因为出国作战,对手不是蒋军,而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之一美国!美国的工业实力和经济能力和新中国不在一个量级,军事实力同样体量巨大,如果打败了怎么办?新中国都可能面临危亡!
,聂荣瑧也表态:不到万不得已, 不要打这一仗。
主席深知唇亡齿寒道理,做着出兵的打算,但他也知道,这么多将领反对,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我们的实力不足啊!
,他将目光投在老将彭总的身上。奇怪的是,彭总的面容很平静,一句话也未发。主席知道,对于这种重大问题,彭总也是需要思考的。会后,主席给这位性格耿直的老将一夜的思考时间。
当晚,住在北京饭店的彭总一夜未眠。在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重大决策中,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内心经历了翻江倒海般的斗争。
10月5日上午,主席将彭总接来,他迫切需要知道彭总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因为这将影响整个决策层对是否出兵的态度。
两人见了面,彭老总的话斩钉截铁:“打!而且必须马上打!”这位老将的发言,给主席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下午召开的扩大会上,关于是否出兵的问题,依然有争论。彭老总大手一拍桌子,大声说:这个仗必须打!就算打烂了,最多就是等于解放战争胜利晚几年就是了!如果让他美国摆在鸭绿江和台岛,他说要发动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今天不打,以后还是得打!
彭总说完这段极有分量的话后,会场鸦雀无声。大家都明白,彭总这样一表态,这个仗非打不可了!
入朝参战年10月19日, 38军 入朝作战。在这一天渡江的部队中,有一个名叫麻扶瑶的年轻人,他是 炮兵 师26团的一名指导员,他怀着要打败美国人的豪情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后来经过作曲家的修改和配曲,成为我们耳熟悉能详的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经过三年半的浴血奋战,彭总前后发动了五次战役,把美军打回了 ,迫使他们签署了停战协议,为新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地位,说 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毫不为过。
彭总领兵出征时,已年过半百,打了半辈子的仗,他疾病缠身,加上这次战争能否取胜,谁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他肩上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但他没有二话,他后来在回忆中写道:当时主席让我去,我没有半点推脱。
在北京饭店那个不眠的夜晚,彭大将军经过一夜思考做出的选择,历史证明,他选对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