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回顾四百年前那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几十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和平正义而战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不过很多人不甚了解的是其实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时期我国就曾经跨过鸭绿江援助朝鲜抵抗侵略者,那么这场历时七年的援朝战争到底经过如何呢?今天咱们就来回顾一下这场被人遗忘的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朝鲜溃败
十六世纪中叶,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迎合封建领主的利益积极向外扩张,企图把矛盾引向外部,矛头直指邻国朝鲜,计划占领朝鲜后将其作为根据地渡过鸭绿江进攻明朝,这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如此狂妄的战争设想,于是丰臣秀吉开始积极备战,明朝早就获悉这个重要情报并转告朝鲜,可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昖荒于酒色,未能作出有效应对。
丰臣秀吉画像
万历二十年(年)正月,丰臣秀吉调集十八万大军、数百艘战舰,分九军出征朝鲜,先头部队在小西行长的指挥下横渡对马海峡,于四月十二日登陆釜山,加藤清正、黑田长政所率领的后续部队也陆续登陆,一场涉及中、日、朝三国的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加藤清正画像
日军攻陷釜山后分兵北上,“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仅十几天便攻陷王京汉城,四十多天后攻陷平壤,短短一个多月朝鲜八道全部沦陷,“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朝鲜昏君仓皇逃往义州,匆忙遣使向明朝求援。
平壤会战
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收到朝鲜国王的紧急求援后朝野为之愕然,朝鲜的迅速溃败让朝廷怀疑朝鲜与日本勾结佯装溃败,欲引诱明军入朝后一网打尽,朝廷经过反复商议与情报搜集才达成共识:“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明朝与朝鲜有唇齿相依的关系,于是决定出兵驰援,但由于情报失误只派出游击史儒与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入朝,结果大败,祖承训率军退回鸭绿江。
明神宗万历皇帝与皇后画像
战报传来朝野震动,立即改派宋应昌为经略、名将李如松为提督,当时李如松正率领辽东精锐铁骑在宁夏平叛,平叛之后才能率军入朝,于是宋应昌先行前往山海关集结军队、筹措粮草,同时派出沈惟敬前往日本议和拖延时间,十二月,李如松从宁夏来到东征军中部署军事,沈惟敬交涉回来向李如松汇报:“倭酋行长愿封,请退平壤以西,以大同江为界。”,李如松大怒并将其关押。
李如松画像
万历二十年(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领四万余人誓师东渡,“临鸭绿江,天水一色,望朝鲜万峰,出没云海”,东征军浩浩荡荡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于次年正月初六抵达平壤城外,平壤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军修筑炮台并使用鸟铳等新式火器防御。
明朝单兵火器
正月初八,明军在李如松的指挥下发起攻城战,在“炮矢如雨”的情况下李如松奋勇作战,坐骑被击毙后易马再次冲入战场,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柏被铅丸击中盔顶依然冲锋在前,部将吴惟忠被射中胸口,伤口不断涌出鲜血“犹奋呼督战”,激战中明军攻破小西门和大西门,日军退守风月楼,半夜时分渡过大同江向南逃窜。
万历援朝战争示意图
明军夺回平壤之后乘胜追击,于正月十九日收复开城,“所失平安、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并复”,日军退守王京汉城,二十七日,李如松率轻骑兵向碧蹄馆进发时忽被数倍兵力的日军包围,死伤数百人,明军遂退回开城,李如松打听到日军在龙山仓囤积大量军粮,于是命部将查大受挑选勇士深入敌后纵火焚烧。
碧蹄馆之战
日军粮草尽毁、瘟疫肆虐、军心涣散,已无力再战,主将小西行长给沈惟敬写信试探明朝态度,此时明军又调来刘綎之川军与陈璘之水师,欲一举歼敌,但朝廷未能把握战机,经略宋应昌派游击周弘谟同沈惟敬前去谈判,要求日本“献王京,返王子,如约纵归”,日军于四月十八日撤出王京,退至釜山附近,至此“汉江以南千有余里,朝鲜故土奄然还定”。
小西行长画像
在援朝即将获得彻底胜利的紧要关头,兵科给事中侯庆远上疏:“我与倭何仇,为属国勤数道之师,力争平壤,收王京,挈两都授之,存亡兴灭,义声振海外矣。全师而归,所获实多。”,明神宗听后下旨:“朝鲜王还都王京,整兵自守。我各镇兵久疲海外,以次撤归。”
经略宋应昌上疏反对撤兵:“釜山虽濒南海,犹朝鲜境。有如倭觇我罢兵,突入再犯,朝鲜不支,前功尽弃”、日本“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蓟、辽,京师巩于泰山矣。”,明神宗不听劝告,兵部尚书石星也坚持主和,只留刘綎的川军驻扎防守,其余兵力全部撤回国内。
二次侵朝
丰臣秀吉之所以提议停战就是想拖延时间重新整顿军备,为再次侵朝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日本在釜山的驻军一直没有撤走,万历二十五年(年)正月,丰臣秀吉觉得时机成熟,再次调集十四万大军对朝鲜发动二次进攻。
万历朝鲜战争
明朝派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略、麻贵为提督再次赴朝,抵达朝鲜后麻贵率军直扑王京,日军此时已攻入庆州,南原、全州相继失陷,麻贵派兵扼守汉江,派副总兵解生守稷山,朝鲜方面亦令都体察使李元翼出忠清道迎敌,解生在稷山击败日军,参将彭友德在青山取胜,小西行长所部退屯井邑,清正所部退屯庆州,后均退守蔚山。
万历朝鲜战争
十二月,邢玠与杨镐、麻贵商议“分四万人为三协,副将高策将中军,李如梅将左,李芳春、解生将右,合攻蔚山。”,李如梅所部以轻骑诱败日军,清正所部退保岛山,于城外筑三寨进行防守,“裨将陈寅身先士卒,冒弹矢勇呼而上,砍栅两重”,杨镐不愿裨将立功,“鸣金收军。贼乃闭城不出,坚守以待援”,明军围城十日未能攻下,万历二十六年(年)正月,小西行长“救兵骤至,(杨)镐大惧,狼狈先奔,诸军继之”、“士卒死亡殆二万”,明军退守王京,杨镐被革职,后任命天津巡抚万世德为经略。
露梁海战
总督邢玠吸取上次缺少水师的经验教训,招募江南水兵以增强军事力量,万历二十六年(年)二月,邢玠分兵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各守信地,相机行剿”,当时日军分三路驻扎,“东路则清正,据蔚山。西路则行长,据粟林、曳桥,建寨数重。中路则石曼子,据泗州”,九月,明军分道而来,双方互有胜负。
露梁海战
万历二十六年(年)十月,“福建都御史金学曾报七月九日平秀吉(即丰臣秀吉)死,各倭俱有归志”,丰臣秀吉一死,日军军心大乱,此时中朝联合水军又发动了“露梁海战”,截击日本撤退的军队。
露梁海战
十一月十七日夜,“清正发舟先走,麻贵遂入岛山、西浦,”,“刘綎攻夺曳桥”,陈璘率水师一万三千余人、数百艘战舰分布忠清、全罗、庆尚诸海口,刘綎进攻顺天时“(陈)璘以舟师夹击,复焚其舟百余。石曼子西援行长,璘邀之半洋,击杀之。”
李舜臣画像
日军乘海而逃,副总兵邓子龙和朝鲜统制使李舜臣率领水军于釜山南海大败日军,邓子龙“年逾七十,意气弥厉”、“直前奋击,贱死伤无算”,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曾在日军首次入侵朝鲜时率领铁甲龟船屡次击败日本水军,牵制了日军的行动。
龟船模型
此役,二人紧密合作迎头痛击日军,歼灭一万余人,击沉并焚毁几百艘敌舰,最终壮烈殉国,这场历时七年之久的万历朝鲜战争,最终以中朝获胜而落下帷幕,邓子龙、李舜臣以及中朝军民在共同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以血肉之躯缔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战后余波
丰臣秀吉死后丰臣家族内部开始分裂,三年后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激烈火并,丰臣家族四分五裂,十五年后大坂战役爆发,丰臣家族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入侵朝鲜就是丰臣家族衰败的主要原因,而朝鲜赶走入侵者后,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八九万户减少到了战争结束时的三四万户,战后朝鲜总人口数仅为战前的六分之一,此后一直处于衰退状态。
努尔哈赤画像
反观大明王朝虽然给了日本一个沉痛的教训,维护了宗主国的地位,但七年的战争也极大的消耗了国力,财政出现赤字,最关键的是辽东精锐在此役中损失惨重,从原本的十万人下降到四万人,损失了六成,辽东防御力量的衰弱导致明朝无力应对努尔哈赤的崛起,再加上国内的各种问题,四十多年后大明帝国土崩瓦解,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可以说这是一场只有输家、没有赢家的战争。
邓子龙雕像
如同后来的朝鲜战争那样,中国的援助在如今的韩国人口中几乎不会被提起,不过历史并未被遗忘,年,殉国公园在露梁海战旧址的海边建成,公园中立有邓子龙、李舜臣两位将军的雕像,还有一座纪念堂,通过视频、图片、文献等方式向人们讲述着那场惨烈的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