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杜鲁门多次命令麦克阿瑟不准轰
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英勇作战。面对中国的出兵,美国虽然惊讶,但开始时并未放在眼里。只是在与志愿军交手后,美国才开始惊讶于装备落后的中国志愿军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麦克阿瑟开始正视自己的对手,并采取了各种他觉得有效的作战计划,但结果却是我军越战越勇,联合国军节节败退。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麦克阿瑟想要炸毁鸭绿江大桥,让进入朝鲜半岛的志愿军失去后援,可杜鲁门却坚决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美军炸桥
年11月的某天,美国派出了B-29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进行了轰炸,这次的轰炸让大桥严重受损。之后过了一周,美军再次派出数十架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再次实施轰炸,这一次的轰炸损坏更大,导致了大桥无法使用。
美军的这一做法,主要目的就是切断在朝作战的我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扭转战局。这可能也是美军当时的指挥官麦克阿瑟最后的伎俩了。可顽强的志愿军,并未因此而屈服,在这些意志坚韧的中国人眼中,没什么是做不到的。
洪学智派志愿军紧急对鸭绿江大桥进行抢修。同时为防备美军再次发难,战士们在江面上又架起了浮桥,以备不时之需。在后勤补给中断数日后,我军的补给线再次畅通,各类物资不断送入朝鲜半岛。
对此,美军是极其恼火的,到年2月,在美军不遗余力地轰炸下,鸭绿江大桥终于不堪重负,成为了一堆废铁,再也无法使用了。可此时,志愿军的浮桥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然志愿军还有桥,那美军就继续轰炸呗。
这一次美军的如意算盘可是打错了,这浮桥只要被炸了,很快就能修复充起,依旧能够很好地运送物资,美军对此是气得七窍生烟,那也是无济于事的。于是这场围绕浮桥抢修进行的攻防战,最终以美军放弃而罢休,志愿军彻底粉碎了美军妄图阻断我军补给线的计划。
杜鲁门的反对
实际上发动轰炸鸭绿江大桥计划的是麦克阿瑟。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是十分反对麦克阿瑟这么做的。当然杜鲁门也知道,在与志愿军的交锋中,麦克阿瑟已经无计可施了,这绝对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做法。
对麦克阿瑟来说,如果不及时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那美军在朝鲜半岛的形势是岌岌可危的,这种局面已经让这位身经百战的美国战神颜面扫地了。对杜鲁门的坚持,麦克阿瑟很不理解,甚至是针锋相对。
到后来,志愿军已经在战局上开始占据主动权了,麦克阿瑟更加急切地向美国说明必须轰炸鸭绿江大桥的必要性。最终杜鲁门在麦克阿瑟的不断要求下,只能表示接受麦克阿瑟的炸桥计划。
虽然如此,杜鲁门对麦克阿瑟还是提出了明确要求的,就是千万不能让美国空军去轰炸中国东北的空军基地。要炸只能是轰炸大桥,不要借此再干一些其他的事,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麦克阿瑟在得到了总统的同意后,非常高兴,立刻组织空军开始炸桥。他觉得只要鸭绿江大桥被炸毁了,志愿军没有了依仗,胜利就一定是美国人的了。可麦克阿瑟没想到,志愿军修桥的速度和质量是如此强大,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不管炸得多严重,用不了多久,中国的车辆又开始在两边跑进跑出的了。这逼迫麦克阿瑟不得不下定决心将鸭绿江大桥彻底炸成了废墟。
杜鲁门的意图
且不管麦克阿瑟炸桥的计划是否奏效,先来看看杜鲁门为什么不同意炸毁鸭绿江大桥。最主要的原因是杜鲁门担心此事会引发战争升级,导致参战的规模继续扩张,到时候可能演变成一种无法控制的局面。
所以在国会进行审议时,就有人说,炸毁鸭绿江大桥的行为,是违反美国和西欧盟国达成的协议内容的,而且也容易让中朝身后的苏联找到参与战争的借口。一旦苏联参与到半岛的战争,那就有可能让这场战争变成世界大战。
对于这个说法,美国时任国防部部长马歇尔很赞同,他还进行了补充表示,除非中国军队在丹东集结,否则轰炸鸭绿江大桥是不明智的行为。为此美国参联会对麦克阿瑟提出了放弃轰炸鸭绿江大桥的要求,这让麦克阿瑟非常生气,直接暴怒了。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杜鲁门反对轰炸鸭绿江大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杜鲁门看来,鸭绿江大桥对中国志愿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应该会在大桥的附近,部署大量的兵力进行防御,也就是对美军采取的行动的反制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阿瑟能想到的事,中国人自然也能想到。既然中国人能想到,就一定有补救的办法,那就是说,即便麦克阿瑟能够完成轰炸鸭绿江大桥的计划,对整个战局来说,能够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
事实证明,杜鲁门的猜测是非常正确的,这也侧面证明了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美国都未能实现切断志愿军后勤补给的愿望。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在杜鲁门看来,中国志愿军是非常强大的对手。
小结:
美国在朝鲜战争时,以为自己的武器装备先进,就能制霸战场。在被中国志愿军狠狠上了一课之后,他们的嚣张气焰全无。麦克阿瑟还疯狂地想出了轰炸鸭绿江大桥的计划,结果也是无功而返。这说明中国人的意志和坚韧,远不是美国人所能想象和理解的。
对于这些伟大的英雄先辈,我们将永远憧憬和感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