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国境线上的巡守员工人日报

这里是中朝边境,与朝鲜仅一江之隔,最近直线距离不到米。是中朝界江鸭绿江上的唯一一座跨江公路与铁路两用的大桥——鸭绿江大桥。也是冬季最低气温低至-25℃,气温常年较市区气温低近5℃,高湿度、大风力的巡守房。鸭绿江大桥是连接中国丹东市和朝鲜新义州陆路口岸的唯一通道,曾是“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一部分。桥体上的一个个弹孔,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如今,这座桥成为两国公路、铁路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确保大桥的安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工务段在此设立了江桥巡守作业组,每天不间断地对大桥进行巡检,确保这座“钢铁巨龙”安全畅通,李民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中国铁路沈阳局丹东工务段丹东桥隧车间的一名巡守员。

2月17日7时50分,“把这个棉袄穿上,棉帽也戴上,桥上可不比桥下,桥上气温低且风大,江风像小刀一样很容易穿透衣服吹透半个身子。”李民边说边递给记者棉袄和棉帽子。李民在认真确认对讲机、GPS手机等作业设备状态性能,并在巡检记录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随后向桥上的国境线走去。李民说:“在记录簿签上名字,就意味着一份责任和重托。米的线路,根枕木,根螺栓,7个墩台……每一个数据都要铭刻在心,每一个设备巡检都马虎不得!”来到桥头后,李民从第一根枕木开始检查,对大桥上每一处设备进行全方位“体检”,小到一颗螺栓的松紧,大到桥梁钢梁的结构状态,李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即使这些工作对他来说早已烂熟于心。

“在江桥上往返一次大概有2.5公里,我们每天至少要巡检5次,一天算下来需要走行12.5公里。”李民说。一座桥、两条路、一个人,这是李民工作场景的真实写照。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李民这一走就是10个年头。当快要走到大桥中间两国交界的地方时,李民与车站联系,确认没有列车后,他走到线路人行道处,掀起桥梁墩台上方的一块中心步行板,然后踩着近2米高的梯子,下到桥下桥梁墩台处,检查墩台状态。“大桥的重量都是靠着这些墩台支撑的,每次巡检的时候,墩台都是检查的重点。你看,这颗螺栓松动了,我就得记下来,通知车间安排人员进行处理。”李民顺手将问题记在了上面。

三九天,桥上没有避风的地方,江风像刀子一样吹在脸上,吹得脸颊生疼,睁不开眼。为了准确判断线路情况,李民经常俯身检查线路,确认没有问题后再继续往前走。每次检查完后都是一身汗,可李民却乐此不疲,“又在国境线上为江桥做了一次‘体检’,同时我也完成了每日的锻炼。”8时40分许,李民结束了巡检工作回到巡守房。李民指着墙上张贴的《巡守安全组织措施》《桥隧巡守工作标准》《沈丹线鸭绿江大桥巡回图》等规章制度说,“国门无小事!自打鸭绿江大桥设立巡守员岗位以来,历任巡守员都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坚持标准化作业,60多年来,鸭绿江大桥在设备安全上没有出现过任何闪失。”

在采访中,李民向记者讲述了工作中一次难忘的经历。前几年,辽东地区降雨频繁,江水不断上涨。一天,暴雨突然来袭,为了确保线路安全,李民和工友轮班对大桥实施24小时不间断看守,随时观测桥梁状态和桥墩有无位移迹象。李民说:“那时雨下得太大了,水位不断上涨,树枝和杂物又堵塞了桥墩,影响江水通过,我就用安全带绑住身体,在工友的配合下,用长竹竿疏散杂物。一直到次日傍晚,水位大幅回落,我们才松了一口气。”回想起那时的场景,李民历历在目。

工区,被巡守员称为国境线上的家。巡守员们非常爱护这个家,每天接班人员都会提前40分钟到岗,将职场的室内外卫生彻底清扫一遍。“这里是国门,工区就坐落在出入境必经的线路旁,职场环境卫生也代表着祖国的形象,我们必须把这个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休息时,李民一边收拾工区卫生,一边说道。16时55分伴随着夕阳西下,李民穿上行装,拿起信号旗、对讲机和GPS手机,迈着有力的步伐,再一次踏上了鸭绿江大桥的巡检之路……(记者刘旭通讯员郭晓晨迟金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4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