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长津湖,总觉得它更应该被送上票房
两次看《长津湖》的感受,其实并不一样。如果说第一次看完全是因为好奇,那么第二次看便是带着敬佩和缅怀的情绪。
明明知道结局是什么了,却还是会为他们战火纷飞中的冲锋而担忧,那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真的非常深刻,仿佛自己此刻就是志愿军战士,跟着部队一起拼杀。
很多人大概对于长津湖战役的了解,还是有些模糊,毕竟,电影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所以,只能把重点集中在了两场战役上,而其它大的战略布局则用动画效果带过,但在真实的实际操作中,战略布局的意义其实远远大于冲锋陷阵,尤其是如何把长津湖的敌人包了饺子,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纪录片《冰血长津湖》。
不过,不能因为主线集中在小规模战役上,就否定《长津湖》这部电影的伟大意义。
其实它的存在,就是告诉你,我们先烈曾经的牺牲,只是为了当下现代人能够拥有和平的环境,残酷往往他们自己承受了,幸福就留给了这一代,乃至更多下一代。
虽然《长津湖》是一部群戏,但对于个体的描绘还是很深刻的。
伍千里和伍万里同生共死的兄弟情;梅生把女儿照片带在身边的父女情;伍万里和七连战士出生入死的战友情;教员和儿子的父子情。各种普通人都曾拥有的情感,在这部电影里交叉出现,然后告诉所有观众,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可为了不让下一代再打仗,逼得自己成为了英雄。
雷公的死,是我的泪点,这个队里的老油条,是七连的第十七名战士,而伍万里是七连的第六百七十七战士,从这巨大的数字差距来看,雷公能够活到现在,非常不容易,排在他前面的和后面的基本都牺牲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老油条,为了减少更多的伤亡,居然带着标识弹朝着敌人逃跑的方向冲去,而后被炸弹炸中压在了车底下,哼着沂蒙小调死了,他说,不要把我一个人丢在这里,孤独了一辈子的人,死在了他乡。
从荧幕内延伸到荧幕外,很多人开始去搜寻抗美援朝的资料。
以前,我们的认知大概只停留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上面,现在,随着慢慢的了解,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百废待兴的中国非要打这一场仗?打这场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承受多大的压力?有多少志愿军战士身死他乡?
说起来,除了抗美援朝战役,其实,我们后续还应该把其他的战役也慢慢搬上荧幕,让所有为国战斗的英雄,都能有个体面的出场,铭记他们就是传承精神,比如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战争、中越西沙群岛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等。
目前,《长津湖》的票房已经突破了41亿,即将追赶上陈思诚的《唐探3》,下一步就是试着超越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最终的目标其实就是和《战狼2》平起平坐,共同成为国产影片的票房冠军,让观众一提起票房,就能想到这两部电影,就能想到剧情,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在夸赞《长津湖》的声音里,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评论,如果只是针对电影,那无所谓,但是如果针对电影外的烈士,那就真的无法原谅。
主旋律电影近些年的拍摄,其实越来越朝着大众靠拢,商业和艺术价值都兼顾着,所以,就没有必要反感主旋律。再说了,如果没有人去拍摄那些革命前辈的故事,我们的下一代如何知道和平环境的得来多么不容易?如何能够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使命?
我就纳闷了,凭什么美国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就是经典,就被夸赞,而我们拍的《战狼2》《长津湖》就被嘲讽?这也从侧面说明,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真的太厉害了,让很多国人习惯了跪舔,膝盖软了,也就很难站起来了。
所以,像《长津湖》这样的影视剧还真得多拍,国外每次越是酸溜溜的,就说明他们越心虚,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总是活在意淫的超级英雄电影里头,西方人还真是傲慢惯了,那就狠狠打他们的脸。
还是那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