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鸭绿江留下了不足,也体现出价值,

南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494956.html

引言

四十集的《跨过鸭绿江》落下了帷幕,说实话,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老生常谈的问题:缩水的战争场面、多余的虚构人物、失去光芒的“周总理”等等。不过,考虑到这是第一部全景展现抗美援朝的大戏,尽管留下了很多不足,可也体现出了它的价值。观众第一次可以从决策层的视角去审视那场战争,第一次展现了以前不能展现的情节。另外,从某些细节的处理来看,编剧已经很尽力了。随意往他们头上扣一顶大帽子:编剧不懂历史、不懂军事,其实挺武断!

“时间紧,任务重”,是谁拍也只能“忍痛割爱”

年8月开机,年内必须播出,这基本上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假如我们想全景叙述抗美援朝的简要经过,脑海里会呈现哪些提纲?

出兵决策、五次战役、空军的成长、开城和谈、反绞杀战(后勤的成长)、年夏秋防御战、坑道战、反细菌战、年秋季局部攻势、冷枪冷炮、上甘岭战役、年反登陆作战、金城战役、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

这么多的内容,《跨过鸭绿江》里都有所展现。从这个角度出发,导演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每个人都想拍出《大决战》那种史诗般的水准,相信他们肯定也有这个能力。但是,时间是个硬指标。无论是谁,也只能“忍痛割爱”。

完全按照军史去演不太现实

随着近年美国、俄罗斯一些文件的解密,再加上很多战争亲历者回忆录的公布,人们有了从更多角度去了解那场战争的途径。然而,纵然史料齐全,想完全还原到屏幕上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首先,只要是史料就必然存在有争议的地方。以砥平里之战为例,当年的战斗指挥者,40军师师长徐国夫将军在他的回忆录里就直言:军史中的砥平里之战存在很多疑点,甚至有些记载连他这个亲历者都没听说过。所以,对于一段历史,在大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可以加一些合理的想象,这也算是某个人对某段历史的解读。试问:《二十四史》又有哪一部不是这样著成的呢?

其次,影视作品的目的是为了宣传。这是一个不能回避,也无需回避的问题。相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民众心中的熟知度略低。现在,《跨过鸭绿江》完整地展现了战争的全景。从普及常识和宣传当代爱国主义精神来说,它已经算是称职了。至于军迷眼中的抗美援朝,肯定是满满的失望,这只能寄希望于后续作品不断去完善了。

两处细节突显难得

《跨过鸭绿江》中有两处细节展现得非常好,它们代表了一种态度:我们国家会更积极、更客观地去面对那段历史。

细节1:出兵决策不可以丢掉冷战的大背景

中国为什么会兵发朝鲜?保家卫国当然是第一原因。但是,如果不提冷战的大背景,那么肯定是不客观的。剧中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毛主席”有台词:“我们不管,苏联也不管,那社会主义阵营不成了句空话吗……”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在那个背景下中国很难置身事外。另外,援助朝鲜还能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发挥中国革命在亚洲的影响力。

细节2:斯大林之死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在《跨过鸭绿江》中的最后一集,导演特意交代了斯大林的死亡日期。剧中的“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也说了这一变故对战争局势的影响。可以说,斯大林的死是双方签订停战协议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尽管剧中没有继续“深挖”原因,可已经是非常非常难得了。

出兵、停战,一头一尾两个关键点是在抗美援朝影视作品中最不好表现的环节。导演“敢于”这么拍摄,就说明国家愿意让更多的人从更深层次去了解那场战争。

编剧并非不懂历史,他们尽力了

很多人对《跨过鸭绿江》的编剧提出了质疑:他们根本不懂历史和军事。这个说法有点武断,用剧中两处情节来做一下分析。

情节1:不先打砥平里是因为那里的美军太少

砥平里之战是抗美援朝中最具争议的一个点,为什么不先打砥平里?剧中是通过邓华之口说出的:“先打砥平里,很可能敌人一碰就跑……”无论此战的争议有多大,只要稍微看过一点史料的人,都不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理论。那么,《跨》剧为什么会做如此“幼稚”的改编?由此可见,编剧在创作剧本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他一个人说了也不算。

情节2:彭德怀回国要援助时态度非常平缓

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彭德怀回了一趟国:为志愿军寻求更多的援助。剧中体现的情节相对平缓,自始至终彭老总都在听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人“诉苦”,也理解他们的难处,这一点在后来他和妻子浦安修的对话中也能体现出来。

然而,实际上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激烈。彭老总发了很大的火,说了一些挺重的话:“这也困难,那也困难,你们整天是干什么吃的?就你们知道爱国,几十万志愿军战士就不爱国?你们去看看战士们住的什么,吃的什么,穿的什么……他们还都是一些娃娃……”编剧在这里的改动可以理解,不能让观众把矛盾的焦点都转移到国内的相关部门上。只有一个原因:新中国太穷了,谁当家都很难。

可以想象,《跨过鸭绿江》编剧的初稿应该与观众在电视上所看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很简单:这些史实甚至不用特意查询军史,很多已经出版的书籍都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为了宣传也好,为了平缓矛盾也罢,编剧尽力了。

结语

《跨过鸭绿江》带着各种表扬、批评的声音结束了它的使命,有不足,也体现出价值。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过是‘消费’国人的情怀”。没错,现在就是需要这种情怀,这种信仰。广受好评的《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又何尝不是“消费”美国人的情怀?换一句话说,假如一个国家的人民连情怀和信仰都没有了,他们还有希望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