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义演180场,为抗美援朝捐战斗机,
“谁说女子不如男!”听到这句豫剧唱词,人们常常会想起有着我国“五大戏剧名家”之誉的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
从艺70年,常香玉共演出多部剧目,在舞台上塑造了诸如红娘、白素贞、花木兰、穆桂英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经典妇女形象,使得豫剧从一个地方戏跃居全国闻名的大剧种行列。
而常香玉本人,更被人们大为赞誉,被誉为“豫剧皇后”。
常香玉的一生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她到过抗美援朝战场、走过戈壁沙漠、去过大庆油田、上过东海小岛。
常香玉
据统计,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她去唱过戏的就有24个,河南多个县市,她唱了93个。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谁说女子不如男”做了生动诠释。
她的一生,光彩照人,堪为世范,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01苦难“戏子”,为戏改名
“河那沿儿出了一个常香玉。”巩义老乡常常引为自豪地说。
年,常香玉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十分破旧的窑洞中,父亲张茂堂给女儿起名为“张妙玲”。
张茂堂是唱豫剧的,在豫西十分出名。乡村戏迷就给他送个外号“二百贯”,也就是一开口就值二百贯钱的意思。
虽然张茂堂小有名气,但是收入微薄,并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自常香玉记事起,张茂堂唱到哪儿,她的母亲便带着儿子跟到哪儿,只为了能节省家里的粮食。
家中口粮不够吃,全靠奶奶做针线活贴补。即使这样,留守在家里的常香玉和奶奶依旧过上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于是跟着奶奶出去“串门子”要饭便成了常香玉的常事,也就是歌中唱的“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
后来张茂堂的嗓子坏了,再也唱不了戏,加上奶奶的去世,家中负债累累,使得本就生活拮据的一家人常常揭不开锅。
到了9岁那年,家中大姑相中了一户人家,让常香玉去给人家当童养媳。在那个年代,这是个十分正常的事情。
但是常香玉却不愿意,一直哭,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去给别人当童养媳。
受父亲影响,常香玉自小便喜欢豫剧,对唱戏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于是当大姑斥责她“不当童养媳干啥时”,她脱口而出:“俺跟着俺爹唱戏去。“
张茂堂见此情形叹了气:“这个孩子就跟着我,我教她学戏。学成了,她就能有饭吃了。”
于是9岁的常香玉便开始跟着父亲张茂堂学戏。
在当时,女孩子唱戏被人们视为是一种下九流的低贱行为,为社会所不容。
村里的人们听说张茂堂自己唱戏,还要教他女儿唱戏,在背后对他们指指点点。
要面子的张茂堂在家乡待不下去,一咬牙,卖了家里的土窑,带着一家人,前往密县,投奔朋友办的豫剧戏班。
张家人虽然离开了家乡,但是族人依然觉得张家一门出了“戏子”,十分丢人。
张家族长托人捎来口信给张茂堂,不允许常香玉学唱戏,如果张茂堂执意要让女儿学戏的话,那么唱戏的妙玲不允许姓张,死后也不允许她进张家祖坟。
听到此话,张茂堂虽然十分生气,但没有办法,他只得让女儿改名。
张茂堂顶住了族人的巨大压力,依旧每天教女儿学唱戏。并且让女儿拜他的结拜兄弟常老大为义父,改姓为常,改名为“香玉”。
自此,“张妙玲”就叫“常香玉”。张茂堂和常老大都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小姑娘,后来名扬天下。
02苦练本领,创立常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常香玉的艺术生涯可以用坎坷多难来形容。
张茂堂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坚信“戏是懒虫,不打不成”。为了让女儿能够学成豫剧,日后有一口饭吃,他对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近乎残酷。
练踢腿,开始每天60次,后来逐渐增加到次、次,最多达到次。
常香玉也知道自己是为了不当童养媳才跟着父亲背井离乡学唱戏。她懂得不努力就没有活路,学成了唱戏将来才能有一口饭吃,因此她也近乎残酷地要求自己。
学戏时,一遍不行,她就两遍、三遍、四遍……
直到口干舌燥,嗓子眼冒烟她才肯休息一会儿。
经过一番几近残酷的磨练,常香玉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基本功,父亲的本事她很快就都学到了。
为了让女儿有更大的进步,张茂堂又让常香玉,先后拜当时已很有名的豫剧演员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常香玉跟着他们学到了许多本领,唱腔日臻完善,艺术境界如日之升。
常香玉9岁学戏,10岁就能登台表演。小生、武生、丑角,什么角她都能演。
到了12岁时,她就已经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了。她的舞台经常使得全场哄动,观众更是长时间鼓掌让她返场。
尽管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但是张茂堂对女儿的要求没有放松,反而更加严格。不管是唱戏还是练武,他都跟着女儿,一点儿也不马虎。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即使在赶庙会、跑高台的路上,张茂堂还要常香玉边走边唱,还必须字正腔圆。有时,甚至会要求她翻着跟头走路,再苦再累也不能停下来。
自此,常香玉便把“戏比天大”当成了永生难忘的信条。
常香玉在学戏时,就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一点还是受她父亲的影响。
张茂堂善于动脑筋,琢磨新鲜事物。后来嗓子坏了不能唱戏时,便集中精力琢磨创新,在教常香玉唱戏时,经常带着她尝试新唱腔、新唱法。
但是那时,豫剧界的门派观念非常严重,拜师之后,只能学习老师的门派,一旦接受其他门派的唱法,为门派不容,就会被逐出师门。
万幸的是,常香玉的父亲和两位老师都十分鼓励她创新。
因此常香玉一直在摸索新的演唱方式。她将豫东调、祥符调等融汇于豫西调中,并且吸收秦腔、河南曲剧等一些唱腔,进行创新,形成了豫剧了一支主要流派。
这支流派也就是之后广为人知的常派。常香玉被公认为常派创始人,也因此被誉为“豫剧皇后”。
03喜结连理,经典爱情
在辗转各地唱戏中生活的常香玉,遇到了丈夫陈宪章,收获了爱情,伴随了她一生。
常香玉21岁辗转到宝鸡时,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出落得十分美丽。
到宝鸡后,常香玉排演了一台新戏,邀请了当地许多知名人士前去观看。时任宝鸡市三青团分部书记兼中州小学校长的陈宪章,也是被请去的一位。
在评价演出时,其他人大多是说一些客套的话,只有陈宪章针对常香玉戏中的台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常香玉听了之后,不禁觉得这个人十分懂戏,便开始注意了解陈宪章,就这样慢慢对他有了好感。
陈宪章也十分喜爱戏剧艺术,常香玉的演出,他几乎场场观看。在与常香玉的接触中,他也逐渐爱上了常香玉。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人意,陈宪章已有妻室。
常香玉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十分反对两人交往,要求两人断绝联系,要求常香玉离开宝鸡到汉中去。
在那个年代,戏子是被人看不起的,即便常香玉现在已经有所名气,仍是所谓的“下三滥”之流,但是别人可以看不起这个行当,常香玉却不想看轻自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常香玉不想插足别人的婚姻,也不想当小妾,于是她决定给对方时间好好考虑清楚。
她离开了宝鸡,去到了汉中,这一待就是八个月。八个月后,陈宪章已经和妻子办好了离婚手续,常香玉也回到了宝鸡。
陈宪章正式向常香玉求婚,常香玉提出了三个条件,算是“约法三章”,分别是:一、她不嫁当官的人;二、不给别人当小老婆;三、不能因为她是个唱戏的人就看不起她。
对于这三个条件,陈宪章一一答应下来。他辞去了三青团分部书记的职务,一心一意帮助常香玉在豫剧界打拼,真正做到了常香玉的“约法三章”。
年,两人正式结为夫妻。自此,常香玉不仅有了相濡以沫的伴侣,而且在事业上也有了一个得力的帮手。
陈宪章不仅帮助常香玉处理演出的事务时,还为她改编了许多豫剧剧本,为常香玉的演出运笔不辍,辛勤热情。
他创作和改编的剧作,今天看来皆为上乘之作,其中广为人知的《花木兰》、《白蛇传》、《大祭桩》等,一经演出,均大获成功。可以说,陈宪章为常派的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常香玉和陈宪章感情极深。每当常香玉有重大事情要决定时,都是陈宪章给出主意。常香玉遇到困难、挫折,都有陈宪章在后边支持她。直到老年,二人感情依旧。
04爱国艺人,民族气节
“国家的难,就是自己的难。”这是常香玉常常讲的一句话。
常香玉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不管是家乡还是国家有困难,她总是想尽办法捐款捐物,通过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贡献一份力量。
家乡水灾,大病初愈的常香玉得知后,在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下,迅速组建了一个新的戏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各地开展义演,并将所有款项全部捐赠给家乡。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更是以以百倍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战士们遭遇百余架飞机狂轰滥炸,壮烈牺牲。报刊上发表文章,号召国人捐献飞机大炮。
常香玉得知志愿军战士在前线的遭遇后,夙夜难寐,立即决定要进行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
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变卖所有家产,拿出了两人多年积蓄。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义演当中,他们甚至把3个孩子都送进了托儿所。
常香玉带着剧社人员出发,从西安到河南再到湖北、湖南、广东等地进行演出。他们先后演出多场,时间长达半年,途径数千里。
这架用义演收入购买的战斗机很快被交给志愿军,投身战斗。
随后,常香玉就张罗着率领剧社赴朝义演。为了不影响工作,已经怀孕的她毫不犹豫地做了流产手术,拖着虚弱地身体来到了战场。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剧社每天都面临着危险。但他们全然不顾,先后演出近场,常香玉更是坚持一场不落。
常香玉和剧社为志愿军捐献战斗机和义演的行为,在全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
年,常香玉定居郑州。一贯追求进步的她,曾多次向自己所在的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表达自己强烈的入党愿望。
然而好事多磨,她的入党愿望迟迟未能实现。
在她几十年颠沛流离的演出生涯中,不管是剧社的演出事务,还是常香玉义演捐款捐物,无论什么事情,丈夫都给予了她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吉人自有天相”,转机终于来了。
年,邓小平同志在得知常香玉的入党问题还未解决时,严肃地说,在国家的危难时刻,常香玉同志为一心为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河南没有办法解决她的入党问题,那么就由中央直接解决。
如此“激将法”灵验得很,年5月常香玉便站在了党旗下,举手宣誓加入了我党。
入党后的常香玉更加勤勉,除了正常演出外,还与丈夫一起做戏剧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做好对青年演员的“传帮带”。
常香玉还率先叫响了“戏比天大”的口号。3年已经80岁高龄、身患癌症的她来到北京奥运会建筑工地,参加了慰问河南民工的公益演出。
演唱结束后,她身下大面积流血,身上没有一点儿力气,这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次演唱。
4年6月1日,从艺70多载的常香玉永远地离开了她热爱的梨园艺坛。
常香玉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足迹——爱国艺人、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人民艺术家……
人民没有忘记她,9年,她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她为所有文艺界的人立下了一个标杆,一个典范。
常香玉的艺术生涯,辉煌而不易,可谓香玉其质,灿花其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