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兵团入朝两天,统帅失踪,邓华洪学智韩
高明的军事家都会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力求战争像演习一样轻松和 。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致、仗就打得越容易,这就叫“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军更是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既要夺取胜利,又要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这是我军22年武装斗争换来的宝贵经验,为此付出过十分惨痛的代价。
早在人民军高歌猛进、一路顺风时,我们便已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筹集各类作战物资,宁可备而不用,绝不可用而无备。此时全国上下都没想到这场战争会牵连我们,大家一心只想搞建设。
彭德怀来北京的目的是找中央商量大西北建设方案,却被抓来当了这个司令。毛主席让他率领 出征朝鲜,彭大将军二话没说,再一次横刀立马,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10月8日决策出兵,到10月19日入朝的短短十余天内,彭德怀和志司已经定下了初步的作战计划。 前出占领朝鲜北部的清川江一线,掩护人民军北撤和重新整编,等到人民军恢复一定实力后再考虑反攻。
这是当时最可行的方案, 没有飞机、坦克等重武器,只有依托朝鲜北部的崇山峻岭,才能挡住美军地空联合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首先保住朝鲜半岛不至于全部沦陷。
我们打过日本人,打过蒋介石的美械军,却从来没有和真正的美军交过手,党内外都有人质疑能否取胜,美军在二战中打出的赫赫威名,还有超出中国人想象力的装备优势,那年头的“恐美症”可比现在严重得多。
可是能不打吗?先不说中朝两党两国的关系,只看地缘政治,朝鲜与中国唇亡齿寒,朝鲜一失,东北乃至京畿重地都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下,明、清封建王朝都懂的道理,毛泽东、彭德怀当然更清楚。
更让人愤怒的是,仁川登陆后,人民军的失败已经在所难免,周恩来代表新中国提出警告:外国军队不能越过 ,否则中国绝不坐视不管。 没有听进去,中国人有什么资格来警告我?
中国出兵固然是迫不得已,但战争不是儿戏,因怒兴师是兵家之忌,因此毛泽东、彭德怀必须先立足于不败,才能去争取胜利,这是 实际情况的策略。
只要守住几个月,等到换装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并遏制住美国空军后, 和人民军再发起反攻,收复 以北的国土。如果不出意外, 的后半段进程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彭德怀和20万 将士踏上朝鲜国土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原先设想的作战计划报废了,联合国军已经占领我们预期的清川江一线阵地, 将在完全不利的条件下,迎战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个仗还能打吗?
说起来, 还真是仓促应战,首批入朝的十三兵团好不容易 后,发现敌情不明、友军情况不明、公路上布满朝鲜难民,找个联络员都很困难。更让人担心的是,彭总失联了。
《决战朝鲜》记载:他们入朝快两天了,一直得不到先期入朝的彭德怀的消息。鼙鼓已动,统帅却失踪了,怎么得了!邓华、洪学智和已从后方赶来的韩先楚面面相觑,虽然心里都在打鼓,但谁也不敢说出那句话:“彭总不会出事了吧?”
彭德怀确实险些被南韩军队捉去。按照当时敌我位置,彭德怀已插入敌后了……南韩第6师团第7联队就在彭德怀前进道路侧面的一条公路,与其擦肩而过,彭德怀处境可说是凶险万分!
听说人民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金日成都已经躲起来,准备打游击时,彭德怀长叹一声:“唉,这打的什么仗,前线在哪儿都不知道,身上连枪都没一支,真要让敌人捉去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在我军的历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一次战役的战前准备,像这样匆忙和混乱,更何况这次不是战役,而是一场战争,一场上百万军队厮杀的大规模战争。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不由得让人感到后怕。
可那又怎么样,难道这仗不打了?彭德怀根据亲自侦察的结果,还有十三兵团各部的汇报,向党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建议改变防御战的设想,转而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敌一部,从而阻止敌人的疯狂推进。
毛泽东很快同意了这个建议,参战前准备的作战预案顷刻间变成一堆废纸,一切都要靠前线指挥员的临机决断。面对不利局面, 的军人不会报怨, 该做的是迅速调整状态,向敌人发出致命一击。
10月25日9点钟, 40军师团打响了抗美援朝 枪,世界格局由此而改变。身为具有20多年战争经历的统帅,毛泽东、彭德怀为什么在准备如此不充分的情况下,毅然让 挑战强大得让人害怕的美国军队。
战前准备其实包括很多方面,作战计划、敌情等等只是其中一部分,对 战斗力的把握,也是战前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 到底有多少斤两,毛泽东、彭德怀心里很清楚,这也是他们真正的底气。
从年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开始,这支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身经百战”已经不足以形容将帅们的战争生涯,从几条人枪的游击战,到上百万人的正规大会战,战争规模之大、歼敌数量之多,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绝无仅有。
不光是仗打得多,我军还特别注重学习提高,无论是胜仗还是败仗,都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有军事专家认为,我军内部总结的标准非常高,哪怕是打了胜仗,也不放过指挥员的错误和疏漏,务求下一仗打得更好。
没办法,我军一直处在敌强我弱、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环境下,必须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打个比方,当武林高手把武艺练到 后,一把普通的刀便能发挥出惊人威力, 就是这样的武林高手。
首批入朝的十三兵团更是高手中的高手,其下辖的38、39、40军,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的1纵、2纵、3纵,林彪手里的三大 ,战斗力属于东野 方阵。军迷津津乐道的“三三制”步兵战术,最早就是东野搞出来的,38、39、40军则已将“三三制”练到骨髓里。
好兵配好枪,上级给十三兵团调整和加强了装备水平。基于我军武器“万国造”的现状,只能尽量保证一个军用同一种枪械,像38军统一为三八式步枪,39军统一为七九式步枪,以简化后勤补给的难度。
此外,十三兵团还得到了额外的迫击炮、火箭筒等“重火器”的补充,营以下分队的火力已经接近美军,但团以上仍然差距巨大。十三兵团各军的火力配置,已经超过了同等编制的解放军。
首战即派出东野最强部队,第二次战役又派出华野最强、原计划用于解放台湾的九兵团,毛泽东、彭德怀在兵力调度上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
事实证明,毛泽东、彭德怀是对的,十三兵团即使没有与美军作战的经验,照样打出了高水平。在云山镇,39军包围了美军骑1师的一个团,名义上是骑兵团,实际相当于机步团。
39军先将敌四面包围,再发挥我军善于夜战、近战的特点,尖刀连伪装成南韩军骗过美军岗哨,一直深入云山镇中心,突然开火把美军打得昏头转向,丢弃装备缁重夺路而逃。39军歼敌一个团大部,取得中美两军首次交锋的胜利。
第二次战役的西线,38军队师穿插三所里,14小时山地行军里,两条腿跑赢了汽车轮子,切断敌第8集团军的退路,造成敌人全线动摇,圣诞节总攻势变成总退却,奠定了 的胜利。
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九兵团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打败美军最强的陆战1师,并全歼美第7师的第31团,创造了这场战争 的歼敌一个团战例。
在唯武器论的西方人眼里, 的武器都是破烂,一群农民拿着垃圾级别的枪械,怎么可能打败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呢?他们不知道的是,毛泽东把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兵猛将派到了朝鲜, 取得辉煌战果绝不是偶然的。
即使是最被人诟病的后勤,党中央同样有充分的准备。在入朝之前,东北军区筹集了大量的粮食、被服、弹药等军需物资。事实上,为 准备的后勤物资是足够的,只是运不上去,美军空中封锁太厉害了,才会出现所谓的“礼拜攻势”。
总之,我们在主观上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无奈客观条件对我不利,国际形势变幻、敌人的异常强大,都超出了我们所能掌控的范围,这才使 入朝显得那么仓促。
对于军事家来说,战前准备若能足够充分,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但绝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 因素,没困难要上、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上,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彭德怀成为了青史留名的伟大统帅。
《决战朝鲜》描写了 的很多细节,让读者更多感受到当事者的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而体现出来的勇气和睿智。
该书至今已多次再版,每次都销售一空,深受读者欢迎,至今销售超过30万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参考资料:《决战朝鲜》现代出版社李峰著第四章第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