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原王朝曾统治过朝鲜半岛吗
任何国家的领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一开始的国土范围只有东部地区的十三个州,然而如今的美国却有50个州。俄罗斯最早的领土就是如今的莫斯科一带,然而如今俄罗斯已成为全球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日本最早的领土在今天的京都、奈良一带,如今的北海道、关东等地都曾是虾夷人的土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不过中国今天的国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开疆拓土的辉煌,也有过割地赔款的屈辱。夏、商、周三个早期王朝的疆域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冲击平原。秦始皇通过南征百越把版图扩张到岭南珠江流域。汉代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被纳入中华版图。从元代起台湾和西藏也被纳入中华版图。公元年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一度使疆域达到万平方公里,然而到了近代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鲸吞了大片中国领土。由此可见今天中国领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程。
既然存在领土变动的现象,那么历史上中国与周边邻国的边界就并不完全与今天的国界线吻合。历史上的新疆就比今天更大:年10月7日沙皇俄国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新疆44万平方公里领土。年2月12日沙俄又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现代新疆的版图就是在经过这两次领土变动之后形成的。类似的还有位于如今越南境内的红河三角洲在从秦代至唐末的千余年间一直隶属于中国郡县管辖。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一衣带水、鸡犬相闻,那么古代中原王朝是否曾统治过朝鲜半岛呢?事实上中原王朝在历史上不止一次曾把朝鲜半岛纳入版图:目前朝鲜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公认的本民族起源被定义为公元前年由天神桓雄和“熊女”所生的檀君王俭开创的檀君朝鲜。然而这一说法始终未能得到考古学的证明,目前朝鲜半岛上有明确考古证据显示的最古老王朝是箕子朝鲜王朝。事实上箕子朝鲜王朝一开始与朝鲜半岛并没什么关系,而是一个起源于中国的王朝。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武王伐纣之后曾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后来周武王将朝鲜之地封给了箕子。周武王时代的朝鲜国和今天的朝鲜半岛其实并没关系:周武王时代的朝鲜国大体在今天辽宁省境内的辽河流域一带,后来经过箕子朝鲜的开拓才逐渐将朝鲜半岛纳入其版图之内,不过箕子朝鲜的统治中心在战国中期以前一直在中国境内的辽河流域。
战国时期燕昭王征山戎、伐朝鲜,辽河流域被燕国占据,箕子朝鲜被迫将其统治中心迁往朝鲜半岛,此后箕子朝鲜王国逐渐发展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政权,和中原文明日渐分离。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箕子朝鲜作为已与中原文明分离的域外国家并没对秦灭六国的进程产生影响。秦末汉初一个名叫卫满的燕国流民逃到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君主箕准拜卫满为博士,将箕子朝鲜西部方圆数百里土地封给卫满,让卫满守护箕子朝鲜的西部边境。
然而卫满在羽翼渐丰之后便驱逐了箕准,随后自立为王,定都王险城(今平壤),建立卫氏朝鲜政权(或叫卫满朝鲜)。卫满朝鲜的国土包括高句丽、真番、临屯、沃沮、夫余五国之地,方圆数千里,疆域远超箕子朝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半岛早期的两个王朝其实都是中原移民所开创。这并不意味着朝鲜半岛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只能视为是华人在海外立国。被卫满赶走的箕准渡海来到半岛南部。当时半岛南部分布着马韩、辰韩、弁韩三个部族联盟(合称三韩)。
箕准征服三韩,自称“辰王”,有时也称韩王,这就是韩国国名的最初由来。卫满死后王位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在位期间由箕子朝鲜的后裔建立的辰国和朝鲜半岛上另一个小国真番同时上书汉朝表示希望遣使前去中国朝见。卫右渠担心这两个国家投靠中国后会打击自己,所以一直极力阻挠两国去朝见中原天子。此时正欲开创不世伟业的汉武帝刘彻对这种外邦慕名来朝之事是不会加以拒绝的,而卫右渠的阻挠行为就令汉武帝异常不满。
元封二年(公元前年)秋季汉武帝刘彻发兵东征朝鲜,在经过两年的征战后灭亡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灭亡后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合称汉四郡,统治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地区。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所反抗而迁往辽东高句丽(今辽宁新宾),统治夫余、高句丽等族。东汉、曹魏和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和玄菟郡。
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分出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汉武帝当年在朝鲜半岛所设的汉四郡至此演变为五郡,此后魏、晋两朝沿袭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带方五郡的行政建制。汉末的中原战乱给边塞上一些部族提供了崛起的天赐良机:玄菟郡治下有一个高句丽县,这里的土生民族就被称之为高句丽族。汉朝政府将高句丽部族纳入汉朝郡县管辖后仍给予其一定自治权限——高句丽部族的首领同时在汉朝地方政府担任官职,不过担任的是当时汉朝地方政府中最低级的主簿职务。
东汉末年辽东郡的公孙家族建立了一方割据政权,公孙家族曾向东讨伐高句丽。高句丽则选择和新兴的曹魏政权合作攻打辽东公孙家。公元年魏将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家,至此曹魏与高句丽直接接壤。然而高句丽和曹魏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在公孙家灭亡后夺取辽东地区,可司马懿直接将辽东并入了魏国版图,一无所得的高句丽发兵袭击了辽东。公元年进行战略反击的曹魏摧毁了高句丽都城丸都城(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
七十年后高句丽重建丸都城,还袭击了辽东、乐浪、玄菟诸郡,然而高句丽向辽东地区的扩张先是受到割据辽东的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后燕等政权的打击,后来统一了北中国的北魏王朝的强势崛起更是完全遏制了高句丽向西扩张的步伐。在这种形势下高句丽不得不转而向东进入朝鲜半岛:公元年秋九月高句丽“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正是高句丽这次扩张行动使其与朝鲜半岛的历史发生了交集:高句丽实际上是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
高句丽的王城、王陵都在今天的吉林省境内。然而由于在和中原的汉魏王朝的交锋中避走朝鲜半岛,在其最鼎盛时期疆域跨越今天的中国、朝鲜和韩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朝鲜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公元前57年到公元年之间这段历史时期被今天的朝鲜和韩国称为三国时代,因为这一时期除了被朝、韩视为本国原始民族的高句丽之外朝鲜半岛上还同时存在着百济和新罗两国。事实上百济同样不是朝鲜半岛本土形成的政权。
百济是扶余王尉仇台的后裔于东汉后期在带方一带建立的。扶余人从中国东北南下朝鲜半岛,征服了这里的土著部族马韩。所以百济其实是以扶余人为统治阶级,而占人口多数的中下层人民主要由朝鲜半岛南部的土著民族马韩构成的国家。百济国王曾给北魏皇帝上表说:臣与高丽先出夫余,也就是说百济和高句丽同出扶余,而非百济出自高句丽。相比之下只有新罗才是朝鲜半岛土生土长的政权: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部落中最有势力的斯卢部落以金城(今庆州)为中心联合六部组成部落联盟。
这一部落联盟的酋长由朴、昔、金三氏担任。从4世纪中叶起朴、昔二姓不再担任首领,王位由金姓世袭,王权逐渐得到加强。至此斯卢部改名为斯罗期卢国(又名徐罗伐)。徐罗伐所统治的地区先在朝鲜半岛东南部,后扩至整个大同江以南地区。公元年徐罗伐改国号为“新罗”。所以朝鲜的三国时代与中国的三国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中国的魏、蜀、吴三国皆源自于汉,然而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完全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
三国中的高句丽实际上是源于中国东北的地方割据政权。在南北朝后期的战乱中高句丽再次入侵辽东,这次高句丽成功夺取了辽东半岛。隋朝统一之后辽东问题就成为摆在高句丽和中原王朝之间的一个敏感问题。隋炀帝的使臣在出访东突厥时碰到过高句丽的使臣,于是隋炀帝不由得担心高句丽会与东突厥联合威胁隋朝。深受汉文明影响的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威胁甚至大于过去的游牧民族。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使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都曾先后打击过高句丽。
到了唐高宗年间高句丽和百济联手进攻新罗,抵挡不住的新罗不得不向宗主国唐朝求援。公元年百济被唐朝与新罗的联军灭亡,随后唐王朝在百济故地设熊津都督府:首任熊津都督刘仁轨将百济原有的方、郡、县行政体制改为与中原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使百济故地尊奉大唐正朔。同时唐朝在新罗领土上设鸡林州都督府,从公元年起唐朝先后委任16位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从而将新罗纳入到自己的羁糜统治之下。公元年唐军平定高句丽。
至此整个朝鲜半岛均被纳入唐朝的直接统治或羁縻统治之下。当初汉武帝在朝鲜半岛所设的汉四郡最远只推进到汉江流域,当时朝鲜半岛南部则是处于中原王朝控制之外的三韩部族,公元年唐平高句丽后中原王朝首次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统治体系之中。然而这一统治体系中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处于羁縻统治状态的新罗,相比处于唐朝直接统治下的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独立性相对强得多。年-年新罗为争夺百济和高句丽的土地而与唐朝开战。
由于这时唐朝的主要注意力用于在西线与吐蕃作战,而新罗在朝鲜半岛又占据地缘上的优势,因此新罗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战后唐朝与新罗以今天朝鲜平壤的大同江为界,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地区不再隶属于中原王朝。9世纪末新罗爆发了人民起义,在各处的起义势力中弓裔和甄萱两个乱世枭雄逐渐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打着高句丽和百济的旗号。公元年弓裔的部下王建被拥戴为君,改国号为高丽,史称王氏高丽王朝。年王氏高丽合并新罗,年又灭了后百济,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年到年王氏高丽从鸭绿江口到东朝鲜湾修筑千里长城作为国界线。年高丽利用辽金战争之机夺取保州并改称义州,由此取得鸭绿江下游东岸的土地。事实上王建经略北边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统治的末期高丽的北境已远及今咸境南道的永兴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王氏高丽的北进战略与当时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发生了冲突。公元年辽国与高丽爆发了第一次战争。辽军尽管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但由于担心被高丽和宋朝夹击而最终撤出了朝鲜半岛。
年-年期间辽国和高丽爆发了第二次战争,年-年双方之间又爆发了第三次战争。高丽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抵挡住辽国的进攻,可辽毕竟是一个实力比高丽强得多的大国,在经历三场恶斗之后高丽已无力再战,于是高丽主动遣使向辽国称臣谢罪。辽圣宗以高丽称臣纳贡以及与宋断绝外交关系为条件将“鸭绿江东数百里地”赐给高丽,随后高丽在其地建“六城”。从辽国与高丽的交涉中可以看出:辽国在土地和名分的问题上更加重视名分;高丽则更加重视土地等实际利益。
对当时生活在辽国和高丽边境的女真民族而言:辽国与高丽的交涉其实是拿女真人的土地在和高丽做交易。到辽代末期高丽已将领土北界由前朝新罗时的坝江(今大同江)向北扩张至清川江流域”,与长期生活在半岛北部的长白山三十部女真、鸭绿江部女真接壤。年~1年生活在曷懒甸(今朝鲜咸兴一带)的女真部族与高丽王朝爆发了长达六年的战争。金朝建立后仍与高丽存在领土纠纷,但金朝出于集中精力对付南宋的原因以高丽称臣为条件在领土问题上对高丽进行了妥协。
蒙古势力崛起后被女真灭掉的辽国契丹后裔趁机建立后辽政权。一开始因为有女真金国这个共同的敌人,所以蒙古和后辽进行战略合作夹击金国,然而随着金国的灭亡一心统一天下的蒙古又将后辽锁定为自己下一个目标。后辽在蒙古的压力下进入高丽境内,年蒙古以围歼后辽为由进入高丽,高丽被迫向蒙古臣服。蒙古从此年年遣使到高丽索要各种物品(从毛皮、绸缎到笔墨纸砚无一不要)。高丽国小民困,物产不多,敌视蒙古的情绪逐渐升温。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丽返回的途中被杀。
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命撒礼塔率师攻高丽。蒙古打到了朝鲜半岛中部,洪福源率群众投降,高丽王弟怀安公王降。撒礼塔后在开城任命达鲁花赤等72人镇守,蒙古军暂时撤出高丽。年高丽王杀死开城驻守的达鲁花赤等72人,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以防卫蒙古的再次入侵。得知此事后蒙古立即第二次攻高丽。这次蒙古一直打到朝鲜半岛的南端。不过蒙古无法攻占江华岛,在现在的光州附近败北。由于除江华岛以外的国土全部沦陷,最终高丽在外有强敌、内遭政争的局面下屈从于蒙古军队。
高丽由此成为蒙古的附庸国:蒙古人在高丽和州(今朝鲜永兴)设双城总管府:管辖原高丽东北部地区——双城总管府隶属于元朝辽阳行省,存在近百年,其间蒙古派员入高丽监国,高丽世子入质大都。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高丽王子回国继位并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此后的历代高丽国王就有了蒙古血统。年元朝为了东征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专务征讨日本之事,并在高丽首都开城派遣达鲁花赤监督高丽。
年随著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年高丽国通过元廷高丽籍宫女、宦官得到行省职务。此后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丞相)。征东行省在高丽国的统治没有达到地方统治的层面,只在高丽国都城设有行省官署,没有建立管辖路府州县的地方统治体制。征东行省的长官只任命高丽王一人为丞相,其下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基本是缺而不任,下属机构的官员一般由高丽人来担任。
至正十一年(公元)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元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高丽恭愍王决意逐渐脱离元朝的控制,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至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高丽恭愍王五年)3月征东行省已完全罢除。年高丽东北面的居民归顺蒙古,东北疆域退缩到铁岭。年西北面又归顺蒙古,高丽的西北疆域退缩到慈悲岭。元明易代后朝鲜半岛上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则坚持以铁岭为界。
洪武二十一年(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
李成桂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李氏朝鲜王朝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这一中朝界线一直延续至今。
纵观朝鲜半岛历代王朝的疆域变动情况而言:早期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是由中原人建立的政权。自汉武帝刘彻东征卫氏朝鲜直至魏晋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处于中原王朝的郡县管理之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处于源自中国东北的地方割据政权高句丽统治之下。公元年唐朝平高句丽后中原王朝首次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统治体系之中。元代一度在朝鲜半岛设征东行省并直接统辖铁岭-慈悲岭一线以北的朝鲜半岛地区。明初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以鸭绿江为界的中朝边界格局。
在此之后朝鲜作为明王朝的藩属国存在;清军入关后朝鲜渐渐滋生了脱离宗藩关系的思想并最终在近代列强入侵的形势下成功脱离了宗藩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王朝都对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实现过统治,那么为什么中原王朝最终没能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呢?朝鲜半岛在地理上是东亚大陆向海洋的延伸,自古以来就处于中原王朝扩张的极限边缘。朝鲜半岛与中原隔着辽东半岛。而古代的辽东半岛属于农耕文化区和渔猎文化区的拉锯战地区。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没真正意义的占据过辽东半岛,后来的宋朝连幽云十六州都没控制过,自然也就更别提统治朝鲜半岛了,即使是对明、清这样的大一统王朝而言:朝鲜半岛也已处于其扩张的地理极限。隋炀帝和唐太宗东征高句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交通所造成的后勤补给方面的困难。从隋唐边境到平壤是一个上千里的巨大弧线,中间还需要经过巨大的沼泽地带。隋炀帝和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都面对着粮草补给困难、非战斗减员严重的难题。
唐高宗时期另辟蹊径:不再与高句丽在辽东长期消耗,而是渡海从半岛南部登陆,在消灭百济之后北上攻击高句丽的后方。这一方案的成功是建立在唐代航海技术大发展的前提之下的,在此之前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恐怕没人敢采用如此大胆冒险的方式。不过既然唐朝的航海技术已足以使其渡海征服半岛,那么后世的王朝为什么不效仿呢?总不能是这些王朝的航海技术比起唐朝还退步了吧?唐朝之后的宋朝就是一个有着发达的航海技术的王朝:指南针被大规模用于航海就是宋代的事。
然而宋朝本身是一个保守内敛的王朝,甚至连燕云十六州都无力收复,又怎么会有心渡海征服朝鲜半岛呢?辽、金、元这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倒是有着强大的军力,然而这几个王朝的共同缺陷是不善海战,所以当蒙古人在半岛上横行无忌时高丽王室却能逃到沿海岛屿避难。尽管蒙古最终迫使高丽王室臣服于自己,但蒙古始终无法对高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控制。况且即使拿下了朝鲜半岛对古代中原王朝而言:也缺乏太大的利用价值。
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因此始终强调对适宜农耕生产的中原根本之地的掌握,至于较为边缘的苦寒之地其实并没太大的占有欲望,除非是汉武帝、隋炀帝这种想建功立业的君主,一般中原王朝是不愿主动生事于周边小国的。朝鲜半岛面积狭小,境内又多山地,所产粮食仅能养活半岛土著,在中原王朝眼中无异于鸡肋。朝鲜半岛上的历代王朝几乎无一例外都奉行事大国策:即使是新罗为争夺百济、高句丽故地而与唐朝开战后也及时遣使称臣谢罪。
此后的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也延续了新罗的事大国策,李氏朝鲜王朝甚至凭借对明朝的恭顺姿态而获得明朝赐予的领土。在古代朝鲜半岛长期处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拉锯交锋的地带,而随着日本逐渐崛起之后又成为中、日两国博弈交锋的场所。朝鲜半岛作为一个低姿态的藩属国存在实际上扮演了对抗游牧民族和日本势力的军事同盟角色,而如果直接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就失去了与游牧民族和日本势力之间的缓冲区,中原王朝将直接面对游牧民族和日本势力的直接威胁。
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在地理上的距离可以说是不远不近、正好合适:一方面朝鲜半岛距离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域的确很远。尽管历史上中原王朝有时也将版图延伸到半岛,然而绝大多数时候半岛受中原战乱的影响是极小的。另一方面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的距离又没远到不相往来的地步,所以朝鲜半岛的政权得以一边引入中原的先进制度,一边通过事大主义求得中原王朝的保护。相比古代中原王朝的内忧外患状态而言:朝鲜半岛简直就是相对安定的世外桃源。
半岛上的高丽王朝持续年、李氏朝鲜王朝持续年;相比之下中国自秦以后的王朝能撑到两三百年已是极限,况且李氏朝鲜颠覆高丽王朝用的也是兵变的模式,并没出现中国秦末汉初、三国两晋、隋末唐初的大规模战乱。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是没什么野心的,而每当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与一海之隔的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时中原王朝往往又会扮演起半岛保护者的角色。半岛与中原这种不远不近的地理距离使其得以与中原王朝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半岛同中原的距离远到足以使其避免被中原王朝同化,从而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立性;然而另一方面半岛同中原的距离并没远到阻断双方交流的地步,因此千百年来半岛一直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得以源源不断从华夏文明中吸收营养,从而构建起自己的国家体系。与此同时半岛国家还与中原王朝形成了宗藩朝贡关系,尽管今天随着朝鲜、韩国民族自尊意识的抬头使其将当年的宗藩朝贡关系视为屈辱,然而实际上当时的宗藩朝贡体系也对半岛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点在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