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抗美援朝中 的武器装备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9.html

来源:跟着虹摄看世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 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 。

肩负着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紧紧依靠中朝两国人民,不畏强敌,顽强作战,同朝鲜人民军一起,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赢得了 的伟大胜利,迫使美国这和个世界 强国 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书上签字,维护了东北亚和世界的和平。

与 战士们朝夕相处的正是他们的武器装备,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步伐其实也正是在血与火的朝鲜战场上开始的,今天就让我们来走回历史之中,去了解当年我军战士使用的武器装备,回顾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 战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取得 胜利的伟大壮举。

神枪手的“莫辛-纳甘”步枪

近日,张艺谋担任导演的抗美援朝电影《最冷的枪》已经备案(立项),影片主角的原型是我军历史上最 的神枪手张桃芳,他在世界狙击手排行榜上都是榜上有名的,而在上甘岭前线,他曾经一个人32天用发子弹击毙了个美国兵,被授予特等功臣勋章。

而在当年的战地照片中,20出头一脸憨厚的张桃芳就是握着一把苏制“莫辛-纳甘”步枪,他依靠这种没有光学瞄准镜仅有机械准星缺口的老式步枪,打出了中国士兵的赫赫威名!

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仅两天后便发生出乎朝苏中三国事先预料的事件,美国不仅宣布出兵朝鲜,还以第七舰队进驻台湾。

这一对中国领土的严重侵犯和来自东邻的威胁,使中央军委不得不调动战略预备队第38、39、40军到东北,会同当地的第42军合组东北边防军,准备选择最适合发挥中国陆战优势的战场同美国较量。这支可称全军装备 部队于7月间到达鸭绿江边后,首先采取紧急措施便是各单位“换枪”。

因为当时刚刚获得全国胜利的解放军装备极为杂乱。官兵手中的枪支出自许多国家,有十几种型号,一个班内常常有好几种枪。

其中日本的三八枪是6.5毫米口径,美式步枪是7.62毫米口径,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中正式步枪又是7.92毫米口径,子弹都不能通用,而且多数口径的子弹在国内又没有生产线。新中国若是出兵同美军这样的强敌打消耗多的大仗,枪支杂乱对弹药供应会是一场灾难。

全国解放时,中共中央便向苏联洽购武器,起初因经济困难只优先订购歼击机,还未顾及陆军装备。

东北边防军成立后,只好按枪炮的口径、型号作了调配,如第38军基本使用日制三八式步枪,第40军主要使用缴获的美制MA“春田”和M1“加兰德”步枪。与此同时,中央军委要求全国“打扫仓库”,把以往各地缴获的各种口径、不同型号的枪炮弹分类,统一送往前线。

年10月19日,东北边防军在改称中国人民 后,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 ,赶赴朝鲜战场,25日, 序幕揭开。而当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美军 次与这支军服上没有军衔和徽章、扛着三八式、捷克式的军队遭遇的时候,还以为是“朝鲜预备役部队”,随即却惊讶地感到其战斗力的空前强劲,方知是“中共正规军”。

战士最初就是扛着这些杂牌武器,出敌不意展开了雷霆之击,入朝两个月便将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 ,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惊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 的败绩”。

不过战争进行到年春天,出国部队原有武器损耗严重,打扫“仓库底子”搜集的弹药也用掉大半,下一步作战只能全面替换苏联装备,年上半年入朝的第3、19兵团以及炮兵、坦克兵就开始换装苏联装备。

与苏联向 提供的较为现代化的空军战机相比,陆军武器装备由于量大面广,生产新枪支弹药显然已经来不及,只能将苏军库房中存放的二战时期使用的枪械一股脑打包送到了朝鲜前线,这其中以/30式莫辛-纳甘步枪和“波波沙”PPSh-41冲锋枪数量最多,组成了我军步兵部队班最关键的单兵武器装备。

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研制于年代后期至年代早期的老式步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枪声清脆,有如水珠溅落,因此我们中国人为莫辛-纳甘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绰号“水连珠”。

莫辛-纳甘步枪的枪机设计较为复杂,在年代已经显得粗糙而过时了,士兵们使用起来也较为笨拙。但是,该枪的优点是使用简单可靠,这对于当时士兵教育程度教低的我军一线部队来说极其重要的,基本上不需要怎么训练就能够熟练操作这种步枪。

年9月,仅接受了两个月新兵射击训练的张桃芳背着自己的莫辛·纳甘步枪入朝参战,而此时 已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上级要求组织特等射手展开狙击作战,打击敌人的猖狂气焰,这就是历史上 的“冷枪冷炮”运动。一天练习打靶张桃芳接连三发子弹脱靶,连长骂他“吃了三个大烧饼”。

此后张桃芳像着了魔一样,整天端着空枪,反复练习举枪动作,瞄准远近不同的物体,不停扣发扳机,寻找感觉。

他用破床单制成两个沙袋挂在手臂上练习臂力,练到 ,他两臂带着十几公斤沙袋时,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夜晚,战友们常见到张桃芳拿着空枪在坑道中对着晃动的油灯练习瞄准。

一段时间后,张桃芳找到了感觉,张桃芳开始从熟悉阵地周围地貌特征入手,研究敌人的活动规律,将敌人常出没的道路估测好距离,在战壕中寻找理想的射击点。两个星期后,他适应了这种节奏,富有天赋的他开始显露水平。

接下来,他用发子弹,击毙击伤了71个敌人。他在回忆中曾提到,他射击目标的距离多在米以下,一两百米近距离的也有不少,他在上甘岭.9阵地上有四五处射击位置轮换。

后来,张桃芳一发不可收,成为全连头号神枪手。24军军长皮定均听说后,起初不相信这位新兵蛋子这么厉害,找了一位作战参谋,带上一对自己都舍不得穿的皮鞋,嘱咐参谋要亲眼看见他打中三个敌人就把鞋子送他,后来张桃芳就在这个参谋面前打中了三个美国鬼子。

许多人没想到,几个月前还打空靶的新兵,竟成为了闻名军中的神枪手,这其中莫辛·纳甘步枪也是功不可没的,后来我军仿制了这种步枪,称为53式骑枪。

马良山上的IS-2重型坦克

有“冷枪”自然有“冷炮”, 甚至将重型坦克开上山头掩体,当成了自瞄火力对“联合国军”一顿猛揍,掩护步兵攻坚。

故事发生在马良山,这是临津江西岸的重要制高点,三峰鼎立,形如马蹄,地势险恶,是兵家必争之地。“联合国军”如果控制马良山,就可以轻而易举占领开城,开城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地形,美军可以依仗空军优势向北进攻,战争就会长期持续下去。而 控制马良山则可以威胁汉城,双方战线就成胶着之势,只能通过谈判停止战争。可以说,谁占领了马良山,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年10月初,英美军队凭借飞机、大炮的优势,动用成团兵力轮番攻击,占领了马良山,此后“联合国军”天天对 阵地和附近的朝鲜村落开炮。 指战员下定决心,一定要夺回马良山。

此时,马良山由英军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守卫。他们构筑了由上百座明碉暗堡组成的多层地堡群,阵地前沿架设了15米宽的屋脊形铁丝网,还有由手拉雷、脚踏雷、照明雷构成的混合雷场。为了夺回马良山, 调来包括“喀秋莎”在内的60门各型火炮、火箭炮。但远程炮很难通过间瞄射击摧毁敌人在山上的暗堡,于是调来坦克部队参战,让坦克炮采取直瞄射击消灭地堡。

参战的是坦克第1师第1团的两个连——第2连装备T-34/85中型坦克,第4连装备的则是IS-2重型坦克。IS-2就是大家熟悉的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装备的毫米坦克炮威力强大,在二战时击毁过大量德军重型坦克,面对美英坦克也具有火力优势,用来打敌人的明碉暗堡那就更不在话下了。率领两个连开赴马良山的是第1团参谋长杨惠,担任主攻马良山的是第64军第师第团,团长许宪章与杨惠参谋长也是老相识。

当杨惠带领两个坦克连来到前线后,许宪章同他见面时半开玩笑地说:“老杨,咱们这回啃的是块硬骨头,敌人阵地的地势是险要的,工事是坚固的,军队是‘ ’的。”

11月3日夜间, 炮兵开始轰击马良山,破坏敌人的雷区和障碍物。4日凌晨2时,第2连的7辆T-34/85坦克和第4连的3辆IS-2重型坦克在隆隆炮声掩护下隐蔽开向预先构筑的阵地。

这一段路,他们通过20多个弹坑、5道炮火封锁线,平时只需 十分钟就能跑完,他们竟用了4个多小时。前沿阵地距敌前沿约米,是理想的坦克射击阵地。

坦克乘员组与工兵们一起,按照战前研究的办法进行伪装,工兵协助坦克兵用稻草编成辫子,插上蒿草,搭成屋顶,伪装坦克掩体,并安置了防火用具。为预防敌人战机空投的凝固汽油弹,在坦克发动机上方铺了雨布,并堆积了10至20厘米厚的沙土。

11月4日15时,10枚信号弹呼啸着腾空而起,夺回马良山的总攻正式开始了。此前没有被英军发现的 坦克突然开火,展开了猛烈的火力急袭。坦克手们充分发挥直瞄射击精确的特点,将一发发低弹道的炮弹准确送进地堡射孔,对敌人工事及地堡的命中率超过90%。

英军在马良山上精心构筑的多层地堡群,被坦克又快又狠的炮火打得“皮开肉烂”,明堡被揭了盖子,暗堡被轰成深坑。对于中国坦克的射击,英国人调动了4个炮群进行压制射击。

不久,美军的12架战机飞抵战场上空,一次次地对地面俯冲轰炸、扫射,炸弹、汽油弹如黑色冰雹从天而降,在坦克阵地激起冲天烈焰。先是一辆IS-2坦克起了火,接着又有两辆T-34/85坦克着火。

我军坦克顶着来袭的炮火继续对英军的地堡进行点名射击,马良山上英军残存的地堡被全部肃清后,16时5分, 3个营步兵伴随坦克发起冲击,采取分割包围和断敌退路的战法,战至19时顺利攻占了马良山主峰,全歼英国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4个连,杀敌余人,俘虏46人。

战斗中,敌人向坦克阵地倾泻多发炮弹、30多枚炸弹和40多枚汽油弹,但 参战的10辆坦克没有被击毁一辆。强攻马良山之战,不仅是 次步、炮、坦协同作战,而且打破常规在白天发动进攻,短短3小时,就全歼英军1个精锐加强营,被誉为“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

画了十颗星的三七高射炮

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 》已经上映,电影把视角放在抗美援朝历史中一段不太为人知的战场故事上, 战士坚守金刚桥,在敌机炮火下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电影中,我军战士操作苏制M式37毫米高射炮与美军F4U-5N夜间战斗机对决的镜头让人记忆深刻。

苏制M式37毫米高射炮,又称61K型高射炮,于年开始量产,是苏联二战时期使用的 的单管低空防御半自动高射炮,主要用途是3米之内的近程防空,能够对付战斗机、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这种高射炮采用5发弹夹供弹,单炮携弹量发,初速米/秒,理论射速~发/分钟,实际射速是60~80发/分钟。

显然,这种老式高射炮的射速与目前我军近防炮那恐怖的每分钟上万发炮弹的射速相比,是根本不够看的,但是就是这种高射炮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落了轴心国架战机,平均打下一架飞机仅消耗弹药发,可见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在抗美援朝的防空作战历史上,这种37毫米高射炮也可以说功勋卓著。

年3月,高炮第29营在64军编成内入朝参战,部队在 一带配合步兵、地面炮兵作战。

高炮第29营当时装备的就是12门这种苏式单管37毫米口径高射炮。当年6月,为了粉碎敌军对我方运输线的狂轰滥炸,上级安排第29营保卫市边里大桥。市边里大桥宽8米,长约80余米,是我军运输作战资源的重要桥梁之一。第29营为了完成好组织交待的任务,明确了“三不打”作战准则:即“对高空过航敌机不打,瞄不准不打,敌机不在火力范围内不打”,目标是“集中火力打一架”。

第29营进入大桥阵地之后,遵循准则作战。不管是高空侦察、高空过航,还是夜间投放照明弹的敌机都一律放行,达到隐蔽自身的目的。

6月9日8时10分,敌方派出4架F-80“流星”喷气式战斗机进入第29营的防区,飞行高度在米左右。

战士们严阵以待,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