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诚肠子炸出继续战斗,用机枪打下美军飞机
年,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村中,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拿着一张迟来了30多年的立功喜报唏嘘不已。“上甘岭战役得的一等军功啊,已经过了36年喽!”
这个老人就是蒋诚,当年他凭借一杆重机枪歼灭了多名敌军,还击落一架飞机,战绩堪称传奇。
可是这份军功喜报却因有关部门错写一字,迟来了30多年,村民不知,哪怕是他的儿孙也不知道。
“爷爷,你咋不早点说自己立过一等军功,这样我就可以跟伙伴们炫耀哩。”当他的喜报传到家中时,膝下的小孙儿天真地问道。
“你这猴儿,军功也是拿来炫耀的?这上面全是战友们的鲜血,我能活着就不容易了。踏实做事,不要贪图虚名。”蒋老和蔼的对孙儿说,对于这份迟来的喜报,一展宠辱不惊的风采。
“虽然这些年没有人知道我曾经在上甘岭立下大功,但是我从来没有感到过遗憾,国家和人民给我的东西,够多了!”
年少未敢忘忧国
蒋诚出生于年,老家就在重庆居合区川。当他能记事的时候,全国还在抗战时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蒋家世代农民,家境十分贫寒,日子过得就更加艰难。
那时他的家里仅有两亩地、两间佃房、一头牛。可是这点寒酸的家当,却要养活全家七口人,艰辛之处不足为外人道。
遇上灾荒之年,家里的口粮甚至养不活老人和年幼的姊妹,蒋诚只好跑到城里乞讨度日。
蒋诚记得那段时间他吃到 的东西,就是到重庆城里乞讨时候一个好心人施舍的一碗豆花饭。一碗米饭、一碗豆花、一碟蘸料,对于年少的他来说简直是 美味。尤其是蘸料里面那点猪肉沫,令他回味无穷。
他舍不得将那份豆花饭吃完,便用拾来的还算干净的报纸包上半碗,带回家中给亲人果腹。
这一切都让蒋诚早早明白了世事艰难,生活不易,心中也更加期盼全国的解放与迟来已久的和平。
年11月解放重庆的战役打响了。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率领的二野三兵团十二军一零六团先头部队从湖南花垣县抵达茶洞。
百姓纷纷从两岸驰援,帮助二野的部队建造简易渡船,这些渡船便载着解放军浩浩荡荡朝着洪安而去。
不到半个小时,重庆、湖南、贵州三地交界处的洪安便顺利解放。待解放军挺进重庆的时候,蒋诚正值21岁,年富力强。他心中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意愿,早已汹涌澎湃无法克制。
年12月,蒋诚便加入了解放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投身部队以后他进行了极为严苛的训练,原本瘦小的身材也日渐强壮。而在训练当中,蒋诚展现了不怕苦痛的顽强意志,极为适合掌控重机枪。
重机枪的战士最要紧的品质便是悍不畏死,因为他们既是队伍最迅猛的火力点,同时也是敌人首要攻克的目标。在这首当其冲的位置上,面临的是最密集的枪林弹雨,只有最勇敢的战士才有资格担当。
蒋诚便是凭借了他的勇敢,在短暂的新兵训练之后,编入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
而相比于其他机炮连的战士,蒋诚射击的 度又尤为突出。这为他在 中立下的战功,埋下了鲜明的一笔。
消灭所有敌人,寸步不后退
年10月,中国人民 在彭德怀的率领下, ,奔赴朝鲜战场。面对着强悍的美军,我军丝毫不畏惧。
“雄赳赳气昂昂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军中男儿唱着豪迈的军歌,歌声盘旋在天空中,余音嘹亮。
蒋诚在战争爆发之初还在国内紧锣密鼓地训练,直到年,他才从解放军11军编入中国人民 第12军。彼时的他已摩拳擦掌,早就按捺不住杀敌报国的热忱之心。
年3月,他扛着重机枪随着部队从长河甸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而刚踏上战场的他,还未来得及适应刀剑火舌,生死一线,就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战斗。
所在的12军参与的第五次战役中,大小战斗进行了数百余次。
“就是不停打、打、打!要消灭所有敌人!”蒋诚对那段时光 的记忆,便是要“消灭所有敌人”。冲锋号一响起来,他便操控着重机枪,用迅猛的火力为战友冲锋作掩护。
勇猛之余,他还掌握了一个小技巧,便是借着重机枪做小掩体,将身子埋在机座后面,双眼刚好露出枪线。这样给予了他安全 的保障,同时又能够 地射击敌人。
而两军经过了前5次战役后,基本达到势均力敌,在朝鲜战场中大体上沿金城以南的“ ”南北形成了对峙。第12军便在金城附近转入到了阵地防御战中。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是当时 的 行动纲领。不过防御并不是一味死守一方,败下阵来等着敌人来攻,而是机动性防御。
蒋诚犹记得,当时他随着部队一起在朝鲜中部的东西海岸之间多公里的战线上,筑起了坑道为骨干与各种地面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坚固防守阵地。
敌人靠近阵地时,蒋诚便架着机枪扫射来犯,一旦对方倾尽全力进攻,他就会随同12军大部队撤退,暂避锋芒。美联军占领了阵地后根本没法子在短时间内适应那些纵横交错的战壕和防空洞,反而为之所阻碍。
而我军则趁着敌方疲靡之际反击,这种“零敲牛皮糖”的战法,不断给敌人造成强有力的打击。
通过阵地的反复争夺,我军歼灭了7、8万的敌军,同时保证战线长期稳定在“ ”附近。
金城这一守就将近一年。中美两方也进入到了相持阶段,边打边谈判。可当时美方以 为总指挥的军事首脑团仍然盲目自大,对朝鲜战场竟以势在必得的姿态,丝毫不让。
至年10月14日,美第七师、南朝鲜第二师各一部,同时向我方.9高地和.7高地北山率先发起进攻。堪称战场绞肉机的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
那一天敌人派遣了足足七个营的兵力,在余门火炮、40辆坦克、40余架飞机的支援中,分6路进攻。而此时,我军在这两个高地上仅驻扎了第15军45师的部队。战士们浴血奋战,以命阻敌,牺牲了余人。
虽然45师歼敌无数,最终仍是寡不敌众,两处高地的表面阵地已基本落入敌手,其后的五圣山更是暴露在敌方炮门之下,危在旦夕。
一旦这处要地失守,中朝军队的整体防线都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诚所在的第12军临危受命,从驻守了近一年的金城防线中退下,扑到上甘岭前线上去。
蒋诚彼时已经因为作战勇猛,受到了党员的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他入党4个月后,便即将迎来自己作战生涯中最险恶的一次战斗。年11月8日,蒋诚所在的92团到达上甘岭,旋即被上级要求3天准备,11日发动反击。
那天一到来,蒋诚便扛着重机枪寻到了最前沿的战壕当中,迎着敌人的狙击扫射。他大半个身子都躲在战壕里面,只冒出一个头。饶是如此,仍然凶险万分,一枚炸弹就爆在他身边,弹片如利刃划破了他的肚皮。
蒋诚感觉到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从腹部传来,低头一看,一道长达7厘米的伤口赫然出现在肚子上,鲜血淋漓中还有肠子从裂缝处露了出来。
“蒋诚,你受伤了,快退下,我来!”这时身旁的填弹员发现了他的状况,想要立即接替蒋诚。
蒋诚怒吼一声:“不退,寸步也不能后退!”说罢便忍着剧痛,徒手将肠子塞了回去,囫囵了事。
“你继续填弹!”他忙唤着战友,然而这次没能等到身旁战友的回话。又一枚炸弹落在了他们附近,那名战友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他来不及悲痛,自己填上弹便继续扫射。当时他的脑海中就是要在那块方寸地死守不退,他清楚这道上甘岭防线的重要性。
这时长空一声战机的嘶鸣引起了蒋诚的注意,原本已造成压制局面的地面战场,在这嚣张的战斗机轰炸中防线再度岌岌可危。
蒋诚赶紧摸来一柄轻机枪,对着那架过于嚣张竟然敢低空横行的战斗机就是一顿扫射。“一架敌机要轰炸我们,它冲下来,我就打它的头;它飞过去,我就打它的尾巴……”蒋诚事后回忆起那次扫射战斗机的画面,还是记忆犹新。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蒋诚的扫射成功击中了战斗机的油箱,那架战斗机冒着黑烟一头从上甘岭的上空栽了下来,落在地面上轰然爆成碎片。
上甘岭战役从10月14日一直到11月25日足足持续了43天,蒋诚所在军团参战了14天。全战歼敌达到2.5万余人,后来美军回忆起这场战争,称那段时间是他们度过的最寒冷的冬天。
“中国人每次发起冲锋时都会吹响一段奇怪的号角,号角声就像死神夺命勾魂之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可中国人却总能从最刁钻的一侧袭击。突然出现,忽然消失,如神出鬼没一般。”
最终整个 以我方胜利结束,这一战给了美帝主义沉重的打击,让其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军的实力,同时也保障了我国边境的安全。
而重伤仍然不下火线的蒋诚,也在战争中荣获了一等军功。在他的立功受奖声明中,赫然记下了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辉煌战果:“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封堵了地方运输通道;击落敌机一架……”
荣归故里无锦衣
常言道“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蒋诚在抗美援朝中荣立一等军功,后来又在随部队归国后,于又立了一次三等军功,可谓是事迹传响军中。
可他在年2月退役归乡之后,却选择了“深藏功与名的道路”,和富贵更是丝毫搭不上关系,似乎光宗耀祖的名头从来没有落过蒋诚的心田。
年蒋诚归国之时,已经因战功升任为机枪连的班长。那时蒋诚所在部队的驻地是在江山市,营房极度紧缺。部队里申请的建筑队因工期繁忙,无法完全兼顾到所有营连。
这时身为班长的蒋诚挺身而出,带领战士们搭建起自己的营地来。
他一面专研技术,一面埋头苦干,建造起的营地无论从建筑学角度,还是在战地实用上都是各营地所建工事中首屈一指的。部队特此嘉奖了蒋诚,再记三等军功。
“我也没想到自己一个没文化的农民出身,临时学起建筑来居然也能做成一番事业。”蒋诚咧嘴一笑,对那次受到的嘉奖尤为珍视。
年的时候,蒋诚便配合部队的安排,回到老家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建设家乡而去。部队也立即向当地发送喜报之时,可这封喜报竟然由于“查无此人”的原由一直尘封三十余载。
原来在合川区还有一个地方叫作兴隆乡,乡里恰好也有一个叫蒋诚的人也去当过兵,可此“蒋诚”非彼“蒋诚”,他根本没有在抗美援朝中立过功,怎敢冒领。
就是因为真正的蒋诚所在地“隆兴乡”被误写成“兴隆乡”,一字之差,喜报便没能及时送达。
这也和蒋诚淡泊名利,对过往的功绩只字不提有关。
原本蒋诚可以凭借获得的军功谋求更好的待遇,可是他回到家乡后却只想要本本分分做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做事就好,对喜报什么的都不感兴趣。不仅如此,他还从来没有找过有关部门反应情况。
那时全国上下并不富足,粮食生产是 要务,举国上下都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蒋诚还曾寄信给战友恳切地说道:“现在这个时期,什么工作也不如农业生产来的实在,做农民也能为国家做贡献哩。”
从他退伍归乡直到年,蒋诚一直做着农活谋生。后来隆兴乡的养蚕事业有了起色,蒋诚一眼就瞧出来,在当地进行规模化的养蚕工艺更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恰好早年他在这方面有所涉猎,几番学习之后,蒋诚的养蚕技术突飞猛进,是隆兴乡极为不可或缺的工人。他当年临时学习便能建好营房,一人干出数人活的那股子聪明劲又得到了发挥。
于是从年起,他便做起了养蚕农业基地的临时工,养蚕之余仍然回家务农。久而久之,队里的新人都得由他来带,他凭借一手娴熟养蚕手艺,被十里八乡都人都尊称为“蒋师傅”。
光凭养蚕还是没法子让隆兴乡的生活富足起来,蒋诚意识到,道路问题不解决,乡里的生产事业是不可能达到长足发展的。这正是我们当今农村里老生常谈的政策,“要想富先修路”。
可几十年前人们对于这政策的认知可还没能同现在这般深刻,蒋诚自告奋勇牵头发起的修路事业也不可能像“包工程”那样获利。当地的农民来修路都以工分来兑换工钱,没多久钱就用光了,可路还没修好一半。
没了工钱大家伙就熬不住了,纷纷想要退去。“你们继续修路,钱的事情我来解决,不用操心。”蒋诚放下手中的钢铲,撂下话来便径直离去。后来钱果然到位了,每个与事的农民都没少分上半毛。
谁也不知道蒋诚是怎么凑到的钱,纷纷猜测他是不是结识过什么贵人。直到8年之后,蒋诚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活也干不利索了,他才拉来自己的儿子蒋明辉,透露了当年修路的款项来源。
“我干不动了,有一件事只能托付给你办。当年修路的钱都是我去信用社贷的款。这些年还了七七八八,还剩下2元……”这话落在蒋明辉的心里犹如晴天霹雳。
彼时已经是年,蒋明辉已经知道了父亲曾经是抗美援朝中立过一等军功的战斗英雄。
蒋明辉颇有些犹豫地向蒋诚问道:“可不可以向组织申请一下援助,毕竟您当年可是为了乡里修路才做的事。”
蒋诚却一口否决下来:“修路是为了乡里,但也是我的一份心意,怎好劳烦组织。你已经是21岁的大人了,我像你这般大的时候已经在队伍里扛机枪了,这你扛不起?”
一句话将蒋明辉咽了回去,他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后来蒋明辉变卖房子,几经筹措才将之偿还。
“父债子偿天经地义,我不能辱没父亲共产党员的崇高操守。”蒋明辉想起这事,心中满是对父亲的理解。
传奇老兵轰动一时
年的时候,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修撰《合川县志》时,发现了数十年前那封“查无此人”的喜报。他几经调查之后便发现了端倪,锁定了隆兴乡的老人蒋诚,定是正主。
王爵英将这个发现上报给了相关部门,一经查验,果真蒋诚就是在 荣立一等军功的战斗英雄。那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终于送到了蒋诚手上。
这消息一时间在隆兴乡炸开了锅,谁也没想到这等英雄就这般默默无闻的生活在他们身边。不过蒋诚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面对慕名而来的拜访者,他总是非常的平静。
到现在蒋老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别人问起他有没有后悔过自己深藏功名的决定时,他直言从不后悔。
“我的战友有的牺牲,有的伤残,但我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参加工作,党和国家给了我饭碗,我也心满意足了。”
蒋老身为老一辈共产党员,为国为民的精神,尤令人敬佩不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