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原创古人笔下的华不注
古人笔下的华不注
文/郭光明
华不注,又名金舆山,今称华山,列济南传统景致“齐烟九点”之首,史上曾一度誉为济南山水之最,历代名家多曾流连于此,留诸多脍炙人口之名诗佳句。其中:
成名于春秋左丘明的《左传》
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中国传统史学创始人,后人尊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其任鲁国史官时,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其中,齐晋“鞍之战”就发生于华不注山脚下。
原文记载,“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抱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简而言之,说的是鲁成公二年,即公元前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下阵势,与晋军决战。而顷公傲兵轻敌,言“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结果“齐师败绩”,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逄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只此一战,齐国不但失去春秋五霸之霸主地位,也使华不注一举成名。
扬名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游记散文家。年轻时,随其父自河北而山东访求水道,对济南山水及风光曾做过细心考察,是故描述华不注时,文笔极为生动: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于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卻子将戳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戳矣。’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戳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
此番描写,虽寥寥数笔,但尽现溢美之辞,真实反映了华不注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这在走遍中原大好河山、饱览山川秀色的地理学家书中,如此不惜笔墨,不可多见,也因此使华不注扬名于天下。
最早吟咏者当属北齐的尹孝逸
尹孝逸,名琳,字孝逸,生平不详,仅有“山东齐州(即今济南)参军”信息见世。所谓参军,汉时所置官职,类似今军事参谋。是时,尹孝逸在齐州太守房豹属下做军事参谋。
《中华尹氏研究》载,房豹(字仲干)虽出身世家,17岁即出任齐州主簿,后官至太守,但风雅有致,“气调密爽,神仪魁杰,朝野望实,标致甚高”,所交之友,皆一时文人名士。尹孝逸虽为军事人员,又是房豹属下,但因其博经史、擅文章,博学鸿儒,两人不但成为挚友,而且还聘为房家的家庭教师,课教房氏子弟,其最为知名学生当属有“天下第一能吏”之称的房彦谦。
关于房豹、尹孝逸,唐代段成式的小说《酉阳杂俎》有这样一段对话:“公语参军尹孝逸曰:‘昔季伦金谷山泉,何必逾此。’孝逸对曰:‘曾诣洛西,游其故所。彼此相方,诚如明教。’”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是为房豹与尹孝逸的对话。房豹问:西晋石崇的金谷山泉(即金谷园)和房家园相比情形如何?尹孝逸答:我曾到洛阳西部游过金谷园,和房家园相仿,难分高下。要知道,石崇以豪富闻名天下。而房豹敢与其相较,可见齐州房豹家族的地位与实力有多大。
也是《酉阳杂俎》的记载,“历城房家园,齐博陵君(房)豹之山池。其中杂树森竦,泉石崇邃,历中祓禊之胜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房豹为翌日返回邺都(今河北临漳县,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的尹孝逸饯行,举办了一场月夜雅会。是时,齐州名士齐聚一堂,诗酒唱和,尹孝逸即兴《题历城房家园》,其中一句“风沦历城水,月倚华山树”诗写华不注古木参天、烟波浩渺之优美风光,倍受时人推崇,称其可与南朝诗人谢灵运之“池塘生芦草,园柳变鸣禽”并论,亦是迄今为止最早吟咏华不注风情之诗句。
仙风神气缘于李白的《古风》
华不注,平地突起,景色壮美。山上藤攀蔓连,盘根错节。草中乱石横亘,蹊径芜塞。山体陡峭,由鸟道而上,多憩方能登其巅。盛唐时,山之四周,浅水稻溪,沼泽芦荡,亦称“莲子湖”。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年),李白自蜀地江油赴长安求仕,未果,于次年春东行。此时,其堂伯父任齐州(今济南)太守、叔父任鲁郡(今兖州)都督、兄长任中都(今汶上)县令。因此,李白长途跋涉,由平台(今河南商丘)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入鲁,夜宿苍山(今山东兰陵县)写下传世之作“兰陵美酒郁金香”后,来济南,自大明湖而水路至华不注山下,见平湖荡漾、波掩山影,一派胜似江南的壮观景象,不禁诗兴大发,以“仙人”、“赤松”、“百鹿”、“青龙”等奇特的比拟和想象,写下传世名篇:“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李白的这首游仙体诗,把华不注立于烟波浩渺的水域之中和道家的神仙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赋予华不注浓重的谪仙色彩,使得诗以山传、山由诗名,引来文人墨客争相凭今吊古、吟诗诵文。
曾巩的《登华不注山》厚重了华不注
曾巩,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神宗熙宁四年(年),曾巩以太常博士、集贤校理身份,出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总领齐州政事军事,至熙宁六年()离任,曾巩客居济南不足三年,但对济南的山川风物却情有独钟。仅《元丰类稿》一书,就收录其齐州任上之文10余篇、诗达70余首,占文集全部诗作数量的六分之一还多。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卷十四中言:“曾子固曾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鲍山、鹊山、华不注山皆有诗,而于西湖尤焉。”
曾巩任职齐州知州期间,华不注给他留下极深印象,这在《登华不注山》一诗中可略见其情:“虎牙千仞立巉巉,俊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峰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这首诗,即景叙事,寓情于事,清新自然,富有蕴意。除描写华不注之峻拔、俏丽风姿外,又引齐晋“鞍之战”典故,将山之自然景色与山之人文景色连结于一起,表现出曾巩独特的感受和对华不注这一历史名山的无比喜爱。
诗意风光以元代最甚
汉代中期,黄河改道,造成古济水泛滥。至此,济南北部成一片汪洋,华不注围淹于水,远远望去,如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
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水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市,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李白有诗赞其曰:“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元代之前,鹊山湖水域辽阔,水面面积极大,极显衔远山(华山、药山、标山)、吞清(大清河)泺(泺水)、万倾碧波接云天之势。北宋末年,济南知府刘豫为辅助大清河航运,保证海盐西运,组织开挖小清河,导泺水东流入海而卸湖渚出,呈一派飞鸿翔鹤,远势盘空;水村渔舍,柳绿花红;渚生蒲苇,水浮荷菱;雨霁雾腾,烟云缭绕之仙境奇景,引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吟。
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游览济南。对于华不注,其《济南杂咏》之三“咏华山”一诗写道:“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而在诗咏其故乡山西忻州天涯山时,将天涯一峰与华不注相比较,写“东州死爱华不注,向在陋邦何足数”,可见华不注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至元十九年(公元年),元好问的学生王恽出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时,客居济南一年多,并于闲暇之余,游览济南名胜,诗咏济南风物,留下著名散文《游华不注记》。这篇散文,笔墨清新,精妙雅致,以“济南山水可观者甚富,而华峰、泺源为之冠”开篇,又以水文研究角度,详细记录从历下亭乘船前往华不注的线路:“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会波楼下,出水门,入废齐漕渠……泛滟东行约里余,运肘而北,水渐弥漫。”进而勾勒出一幅“北际黄台,东连叠径,悉为稻畦莲荡,水村渔舍,间错烟际,真画帧也”的迷人山水盛景。而写华不注,更有气势:“齐州山水天下无,泺源之峻华峰孤。”
本土文人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时山东历城(今济南天桥区)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文宗数朝,累官礼部、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卒于陕西行台中丞任上,文宗追赠其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世人尊称张文忠公。其诗文《归田类稿》中,亦有一首《游华不注山》诗:“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华山冠古今。翠刃刺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攀援直欲穷危顶,歌舞休教阻壮心。星月满湖归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阴。”这首诗,以满湖星月起兴,以划桨放歌收尾,首联之“插”、“冠”字的动态描写,灌注了华不注的山髓,把一座静态的峻山,写得气势磅礴,富有力度。第二联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形容华不注是造物主在混沌天宇中插下的一把剑,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第三联仍写华不注,但诗人没有用“壁立千仞”之类的词汇来描写,而是用“攀援”二字将虚处写实,将上联的动态和力度进一步夯实。第四联诗人亦未描写湖光山色如何美丽,而是用“星月满湖”、“棹碎清阴”句,将山与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全诗由奇景而生奇情,一气呵成,气势奔注,绘制出一幅洋溢着浓浓诗意的山景美图,令人神往。
而真正让华不注名噪一时、令时人以揽胜华不注为荣的,莫过于赵孟。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官至元朝一品大员、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被人戏称为“时代的最为尴尬人”。
但作为元代最负盛名的大书画家,赵孟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缺任,赵孟独署府事,政务虽繁忙,但明湖的旖旎、鹊华的野趣、老街的平实、古巷的世情,让这位来自江南的文人流连忘返,写下诸多赞美济南山水之胜的诗词,其中《咏趵突泉》一诗中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句,成千古绝唱。
至元三十二年(公元年),赵孟罢官回吴兴,与好友谈及济南,盛赞华不注,令在场之人为之神往。而好友周密,南宋著名词人,祖籍历城,祖上为避金兵南下,迁居吴兴。就是这位客居吴兴的历城人,与赵孟的每次觥筹交错、吟诗唱和,心情都颇为惆怅。于是,赵孟凭记忆,勾画一幅济南秋景图相赠,《鹊华秋色图》由此诞生,这在题跋上可略见其斑:“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此画以青绿山水设色,以华不注和鹊山遥相而对为背景,描绘济南北郊秋高气爽之迷人美景和野趣。其中,画之颜色多彩:两山以花青色为主,杂以石青,呈深蓝色;沙洲浅淡,而树叶林木以深浅不一的青色为主;房屋、树梢、树叶施以红色;而斜坡、近水处又以赭色为主。色调对比的变化,大红大紫的鲜艳颜色,既有秋水的清明秋凉,又有淡雅恬适的梦境,正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境界。再看画中,两山拔地而起,一山峻峭,一山平缓,二山遥遥相对。左侧的鹊山,圆漫凸起,状如馒头,而右侧的华不注,孤峰挺拔若刺天,是为此画点睛之笔、视觉焦点。山下平川,红树芦荻,房舍隐现,两间农舍茅屋前,接续的五只羊儿,闲散牧草,显秋色景象;岸边渔人,扬起鱼竿,呈收竿状;湿地水陂中,左侧渔船,船头翘起,渔夫撑篙,右侧渔船则渔夫张网。整个画面,左右皆有渔舟,从左到右,共五位渔人忙碌,犹渔舟唱晚,却是秋色渐起之时的一幅水乡生动写生小景,表现出文人雅士不求官宦显达、但求秋色渔耕的生活向往。
《鹊华秋色图》问世之后,深得历代文人青睐。同为元代著名画家的张雨有诗赞此画:“弁阳老人公谨父,周之孙子犹怀土。南来寄食弁山阳,梦作齐东野人语。济南别驾平原君,为貌家山入囊楮。鹊华秋色翠可餐,耕稼陶渔在其下。吴侬白头不归去,不如掩卷听春雨。”明代董其昌(号香光居士)盛赞此画“有唐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以为文敏一生得意笔”。
起初,此画收藏于民间,清代乾隆年间收于皇宫,录“石渠宝笈”,今珍藏于台北故宫。全画鉴赏章10个,题跋章16个,乾隆题跋九则,其鉴赏与题跋,记载着画家创作背景,抒写着后代收藏的历史,也承载着此画的文化脉络。而乾隆的亲笔题跋,真实记录一段史实:年乾隆出巡济南,登城远眺,见山川似曾相识,想起此画,但不相信济南平原竟有如此奇突之锥形山峰、水乡风光,遂派人星夜赶回京城取来,并对照实景细细比对,果然画如真景、实景如画,禁不住题跋赞叹“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
明清两代的华不注,名人笔下各有千秋
李攀龙,历城韩仓人,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人物。以俯瞰视角,诗写《登华不注山绝顶》:“中天紫气抱香炉,复道金舆落帝都。二水遥分青嶂合,一峰深注白云孤。岱宗风雨通来往,海色楼台入有无。不是登高能赋客,谁堪潇洒向平芜。”其中,首联以“中天紫气抱香炉,复道金舆落帝都”开篇,即把“紫气”与“金舆”联系起来,让色彩相互映衬,以此形容华不注的巍峨壮丽,其第三、四句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拈取“二水”、“一峰”,用开阔之视野,诗写华不注远景近色,令诗句呈现圆熟流美的动态。第三、四联则渲染五岳独尊之泰山,浩渺遥远,以“谁堪潇洒向平芜”收笔,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可谓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同是历城的边贡,明代文学“前七子”的领军人物,诗写华不注,以《泛舟北抵华不注夜从陆归》为题,用素洁的语言,记述华不注的深秋之色。开头两句的“泛舟出近郭,落日半溪阴”,总摄全篇,概括写时间、地点,塑造起登览的艺术形象,可谓开门见山。第三四句的“水阔蒹葭净,山寒烟雾深”,用“净”和“深”点题,将“水阔蒹葭”和“山寒烟雾”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将秋湖之清、秋山之俊具体化。紧接着诗人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展开丰富的奇妙想象,以“壶觞不尽兴,丝竹有余音”,随意点染一个“壶觞”、“丝竹”的轮廓,将“独恨黄花少,犹烦隔浦寻”朦胧景色,寻觅遍山黄花遗迹的意境,呈现在众人面前。
清代蒲松龄的华不注诗更佳。《华不注晴望》言:“城里看山山愈幽,依微城畔雨初收。楼台影浸花千亩,烟水晴归鹭一洲。人在木兰俱是客,月来香国更宜秋。轻桡去向寒烟外,醉拍红桥又放舟。”首联首句,撷取城畔一角、微雨一帘,用直白的方式,感慨而入,虚写“楼台影浸”、“烟水晴归”的秋雨景色。第三联的“人在木兰俱是客,月来香国更宜秋”,诗人把原无理性的木兰赋予“人”的智慧,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惜秋、恋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尾联的“轻桡去向寒烟外,醉拍红桥又放舟”,又将眼前的景象和心情巧妙接合起来,透露出诗人希望秋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而陆丛桂的《华不注》,笔法甚为灵妙。诗人巧妙地将大明湖、历下亭纳入诗中:“遥峰积翠点明湖,片片芙蓉入画图。华不注山千古秀,济南名士一亭孤。”历下亭,古代名人雅聚、才子神往之地,将其两者等提,可见华不注在其心中分量。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协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学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长江丛刊》《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等。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散文作品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