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又白瞎一部国产良心
文章转自:整点电影
说起15岁,你会想到什么?
对叔来说。
这个年纪,都是在写作业、看动漫、玩游戏中度过。
无忧无虑的欢乐,是整个青春的基调。
可你是否知道。
71年前,也有一群刚满15、6岁的可爱学生。
他们在花季年龄用血肉建筑城墙,参与抗美援朝战争。
正是他们的英勇付出,换来了现在的和平年代。
但也因此,他们年纪轻轻就经历了战场、死亡、恐惧,成为难以抹去的青春烙印。
这就是叔今天要说的电影。
他们正年轻
难得一见的纪录片
叔是前几天看的片。
看完后,立即决定要把它打捞出来,好好说一说。
为啥要说打捞?
首先,它排片太少了。
上映6天,票房只有万,上座率和排片占比不足2%。
其次,片子口碑足够好。
叔一人说了不算。
位观众豆瓣打分8.7,就是最好的证明。
豆瓣评论里,都是溢美之词:
“每一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比任何特效都来的震撼。”
其实在它之前,讲抗美援朝的电影,叔也看过不少。
远的有《上甘岭》《英雄连》,近的有《金刚川》《我的战争》等等。
但这片,无论是拍法还是内容,都显得与众不同。
确切说,它是部纪录片。
正片基本都是历史影像资料+真实老兵采访穿插讲述。
从内容来说,它足够有诚意。
以前,我们接触到的抗美援朝事迹,大多比较宏观笼统。
但这片却把解读历史的角度,放在了一个个真实具体的抗战老兵。
从他们的视角出发,真实还原那个真实残酷的战场。
那么,当年的战场有多惨烈?
在生死悬殊的年代,这帮年轻人在想什么?
影片通过真实采访,逐次解答了上述问题。
不得不说,片中老兵一次次真实讲述,看得叔声泪俱下,进而感叹和平年代的不易。
这才叫残酷青春
片子对于抗美援朝的讲述,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讲了战争的残酷性。
这部分内容,跟文艺兵任红举相关。
当年,他与一帮同是学生的小提琴手、声乐演员、舞蹈演员奔赴前线。
谁也想不到,初入战场的他,就被无情的炮弹惊呆了。
前一秒,还在畅想未来的女战友。
后一秒,就被敌军炸成了碎片,连完整尸骨都没有。
“敌人炮弹过来,一个女孩不见了,最后只找到两个辫子,我捞起来一看,辫子上都是碎肉,身体都被炸没了。”
“她是特别好看的一个女孩子,那是我们的‘白毛女’啊,就这样没了。”
你看,这片上来就告诉你,无常才是战场的常态。
女战友牺牲没多久,另一位小提琴手,也在他面前突然消失。
“炮弹一过来,有个小提琴手被炸得只剩下了一只手,手里还撰着小提琴弦。”
为了纪念他,任红举捡起那把小提琴,对他说:
“等我老了,我抓一把白头发,编在你的小提琴上,我们还一起演奏。”
用浪漫化解残酷,这才是他们经历过的战场。
还有一次,任红举在晚上外出寻找粮食。
来到一间民房里,他听到“咚咚咚”的声音。
顺着月光,低头看去,地上躺着一位教导员。
他在战争中受伤,肠子全部暴露,没有半点血色。
那“咚咚咚”的声音,是他用最后一丝力气拿头撞墙,希望提早结束生命不再受苦。
那一年,任红举只不过17岁而已,但这段经历却让他早早明白了什么叫做战场残酷和悲壮。
影片第二个层次,讲的是艰难生存。
当时的战场,水源匮乏,有时候只能从岩壁上接水。
或者抓把雪,塞嘴里解渴。
而那些雪,大多都是红色和紫色的,弥漫着血腥味。
如果能碰到存留雨水的水坑,简直就是救命源泉。
片中,就讲了一个水坑的故事。
在一片狼藉的战地,好不容易碰到水坑,可是我们想喝敌方也想喝,这该怎么办?
起初,双方只要有一方下去打水,就会被子弹扫射,弄得大家都喝不到水。
后来,双方竟意外达成共识,不打取水人。
这坑浑浊雨水,让士兵们得以存活。有一年春节,他们还是用这坑水煮了顿饺子,犒劳自己。
放在今天,这种艰辛生活,根本难以想象。
就算让老兵们再度回忆,也会鼻子发酸、泪眼婆娑,采访一度中断。
但就算生存环境如此艰难。
老兵身上那股不怕输的抗战精神,也依然强大、闪耀。
比如,来自卫生队,体重只有80斤的郭瑞铮。
战场上,她一次次拖着比自己重几倍的伤员,挽救他们的生命。
背得动吗?
背不动,她只能拽着胳膊一点点往回拖,但那也要咬紧牙关,把战友从鬼门关拖回来,绝不能让敌人如愿以偿。
再比如,还有一位来自文工团的歌剧演员。
被炮弹炸到失去双腿,也不怨天尤人。
在被战友带回去的路上,他一路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都不忘用自己的力量去鼓舞战友,并且坚信战争终会胜利。
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看得叔热泪盈眶。
片中采访的这些老兵。
有的四肢不再完整,有的甚至久病缠身。
但只要一提起抗美援朝,他们都会一脸坚毅地说:
“中国人没有投降二字。”
“我们不惹事,但我们也不怕事。”
是啊,这不正是我们中国人一直传承的“打不垮,拖不烂,不服输”的民族精神吗!
不要让它匆匆消失
说白了,这片也是部“青春片”。
它记录的也是一代英雄的青春,是他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青春。
现在的和平年代,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来的。
这难道不比那些流量演的狗血青春片,更值得歌颂和赞扬吗?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排片一路走低,距票房冠军差了几十倍。
再不看,就真的没了!
巧合的是,影片里也出现过一句类似的话。
“你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了。”
啥意思?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抗美援朝的英雄们老了,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录制过程,也因此断断续续,录一录停一停。
导演曾宋坤儒透露,四川荣军院年的时候,伤残抗美援朝老兵有-人。但是到年,就只剩9个老兵活着。
影片拍摄的这几位老兵,作为那段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能被记录下来就值得拍手称赞。
影片临近结尾的时候。
这些老兵们,除了感叹当年的不易,也对镜头流露出了人生最后的念想。
这些念想,依然跟战友情相关。
有的人,想再见见同样幸存的战友。
有的人,则依然心系死在异国的战友。
据央视报道,71年前,我们有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异国他乡。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却永远停在了那一刻。
所以,找到战友的遗骸,并把他们带回祖国,便成了许多老兵的念想。
说到这里时,有位老兵情绪十分激动,声音颤抖地喊到:
“他也有爹和妈啊。”
导演花了4年的时间,走访全国各地,采访了50多位抗战老兵,才拍出了这部纪录片。
期间,他也在帮老兵,寻找战友遗骸的下落。
可惜的是,这件事还在推进阶段,导演就收到了老兵去世的消息。
比如,片中的薛英杰,已在今年4月离去。
直到离世前,他依然牵挂着战友的遗骸,他害怕战友被人遗忘。
而这种遗忘,也跟影片的命运有些相似。
具体来说,影片上映后,没有得到与内容成正比的排片和票房。
导演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把部分票房分成捐给了帮扶老兵的公益组织,以这种形式报答志愿军战士。
但就算这样,叔依然想打捞这部片,为它说点掏心的话。
这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也是一群不该被遗忘的英雄。
他们每一块军功章的背后,都是九死一生。
所以,这不仅仅是电影,更是一代人的战争。
正是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去看吧,趁它现在留有一丝排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