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即将上映,独一份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陆芳

11月22日传来消息,《 》之后,又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 》,即将与观众见面。

《 》上映之后,抗美援朝题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新亮点。今年国庆档,《 》的抢眼表现又将这个题材的热度推向新高点,近日该片还登陆了北美院线。

从《 》到《 》,虽然对这场“立国之战”表现的格局已经升级不少,但基本上还是表现一个有限时空内的战争局部。

而《 》在当下影市,称得上是“独”一份。它采用全景式、史诗性的手法摄制,时间跨度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一直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朝军队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整个战争过程。

在其他同类影片中,囿于微观叙事视角,观众很难在宏观层面对故事进行把握,而《 》刚好将这个短板补上,使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感知 的大体脉络。该片集结了国内战争影片 主创团队,历经十个月艰辛拍摄制作而成。

据悉,不少纪录片也一直在对抗美援朝这场战争做记录。如《冰血 》()、《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铁在烧》()、《刀锋》()、《热的雪》()。

其中《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讲述的是 38军西线作战。《铁在烧》聚焦铁元阻击战,是 第63军战记。《刀锋》还原了 战役全貌,是 第9兵团东线作战战史。《热的雪》则重点解读了云山战斗、三所里战斗、 之战、铁原战斗、上甘岭战役和金城战役六场经典战例。

这些纪录片在网上都有着极高的口碑。但在目前的文艺作品中,想找到一部全景式的史诗作品,确实比较困难。

战争片中,有一种倾向于宏大叙事,对战争全貌进行全方位展现,从作战双方领导人,到各自将领,以及前线作战的战士,长卷推演,气势磅礴。这类电影典型代表作是前苏联的《解放》,以及中国的《大决战》。《 》就是这种类型。

《 》不仅具备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的时空格局,同时展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不同特质的多场激烈战斗。

《 》从彭德怀总司令在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时的回忆切入,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这场战争的始末。从具体呈现来看,影片的重心放在了年10月25日至年6月10日的五次战役。

除了应对与美军在武器装备上巨大差距之外, 还要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异国作战的陌生感,以及后勤补给供应能力不足等问题。在 前线,美陆战一师史密斯在雪地里一声枪响之后,万物俱籁,他们乘直升机飞走之后,雪地里竟然渗出了血迹——原来这是伪装许久了的杨根思模范连。

第二次战役之后,彭德怀给中央发了六字电报——“饥无食,寒无衣”。毛泽东吟诵了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的几句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主席对于 前线战士的关切与忧心跃然纸上。

而当彭德怀第四次战役回国向主席报告说起毛岸英的牺牲时,主席强忍悲痛,淡淡说出了那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表现毛泽东这一 形象时,《 》寥寥几笔,既符合当时的情境,也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情怀。

除了彭德怀与毛泽东,《 》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有几位前线将军。如50军军长曾泽生。50军由辽沈战役中的起义部队改编而成,军长曾泽生一直有块心病。在第四次战役中,50军奉命镇守汉江一个多月,伤亡惨重,但曾泽生一直没有向志司提要求,并表示“汉江一战,终于在兄弟部队面前抬起头了”。曾泽生与他率领的50军,他们都是在战火中熔炼成的“最可爱的人”。

停战协定签署后,彭德怀回国站在鸭绿江大桥上回望朝鲜,回望战争,在战场牺牲的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牛保才等烈士如英雄谱一样出现在眼前。彭德怀的耳旁又浮现起毛泽东那句豪迈的话——“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

《 》将再度回顾这场立国之战,以史为鉴,帮助中国人民汲取继续奋进的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