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 战史视角下全景展示
□刘波
眼下,电影《 》正在影院热映,上映6天,票房已过万。
可以说,这是一部硬核战争片,一部有不少泪点、有血有肉的影片。
影片长达2个多小时,但观片时随着剧情发展,被内容深深吸引,绝不会觉得时间过得慢。
《 》既有对战争全局及 群体描摹的宏大叙事,也有对局部的战斗及双方将士个体细节的微观雕刻,并且注重敌我博弈下的谋略展示。
众所周知,拍一部战争片,就如写一篇文章,开口越小,越容易出彩。一般战争片谈的都是一个战役或者一个战斗。因为战争越宏大越难驾驭,既费钱费力还未必有票房。
但要展示出抗美援朝精神,没有相当宏大的战争再现,是很难做到的。要在一部影片中,把 全景呈现,难度很大,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电影《 》做到了。
《 》重点写了从 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的全貌,这五次战役奠定了 的走向,正是人们常说的立国之战的重头戏。
从彭老总和邓华、解方等 总部将领筹划 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整个过程脉络清晰、鲜活生动。
初战时彭老总单车入朝,指挥两水洞之战。
第二次战役指挥西线“关门打狗”,指挥东线九兵团 设伏,志司遭遇轰炸。
第三次战役指挥 解放汉城。
第四次战役指挥砥平里之战。
第五次战役令63军死守铁原等片段。
影片展现详略不一,但亮点频出。
十分难得的是,片中还再现了一般史书很少提及的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战役、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这足以说明创作团队历史专业的尺度拿捏相当到位。
《 》不仅从战略战役全局作了准确的宏大叙事,同时也注重了从战术上精细再现战斗的细节,仿佛摄影中广角与特写的不断推拉,既让人对战争有理性的获取,也有感性的冲击。
战斗片段不失感人之处。如,关于飞虎山战斗、龙源里战斗、松骨峰战斗,以及38军“万岁军”的由来,刻画细节可谓酣畅淋漓。
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在雪地里一声枪响,乘直升机而去后,雪白的地面突然冒出汩汩的鲜血,血如泉涌,雪地潜伏的 战士直至牺牲也未暴露目标,场景不禁让人心里如电击一般,催人泪下。
飞虎山战士衔石充饥,杨根思抱炸药包突入敌群,彭老总喊出38军万岁,毛泽东与彭老总谈论毛岸英的牺牲……
这些感人的镜头,让人观片时一次次不由得心灵为之震颤,为之泪目。
片中对 的乐观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忠诚使命以及国际主义的情怀,也有不少的展示,这都有助于我们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战争本是军事实力、谋略和胆识的博弈,然而,过去有的国产战争片动辄把敌军将领写成弱鸡,似乎这样才能让观众解气,但实际效果却相反。《 》则不然,注意站在博弈的视角,展开双方将领斗智斗勇场面,既有 一方的彭老总、邓华等善于料敌计胜、多谋善断的刻画,也有对敌军将领谋划的肯定。电影对多个敌方将领都予以了客观刻画。
特别是片中李奇微与 对话的桥段,展示了李奇微勇于向 犯颜直谏的名将品格。
李奇微上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后,雷厉风行地提高美军士气,并找出 的后勤补给弱点,适时转入反攻。
勇于刻画敌军的能力素质,这既展示了 的艰辛与勇猛,同时也彰显了一种文化的自信。
《 》对军史如此准确的纪实再现,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军教片的属性。这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片子,特别值得军中朋友以及军迷朋友一看。
(《央视剧评》为央视一档剧评栏目,刘波为该栏目特约评论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军史专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