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看不懂长津湖影片除了催人泪下
十月一日,被孩子拉着去看《长津湖》接受再教育。一看了开篇,伍千里爹娘无声落泪的送别,暗道一声,坏了,肯定是让人泪奔的一个片子。果不其然影片基本还原了长津湖之战的史实,与我记忆里那些长津湖之战的回忆录基本吻合。
一、与影片成绩不相符的评分是年轻人对历史缺少敬畏
但是令我非常惊讶的是这部片子某平台评分只有7.6分。按照我理解这部影片应该最少8分起。
当我顺手想打一个五分,点击鼠标之时,却不禁释然。像我这样观影的40岁左右的人群,可能有社交软件、短视频软件的账号,但是基本上不会注册这样影评的账号,养家糊口尚且不易,哪有太多的时间刷剧、刷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这部影片感触更深的人群是没有评分权利的。只能感叹一句这万人里打到4星以下的基本都是看不懂《长津湖》,缺失了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敬畏感的年轻人。
观影的时候,有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竟然问身旁的父亲,这电影讲的是抗日战争吧。而旁边的父亲这时候还在抹眼泪。抹完眼泪才告诉孩子这是抗美援朝,时代不一样。
二、长津湖战争场面算不算还原历史?
可气的是我还看到了另外一个人的影评,试图拿纪录片的标准来衡量一部电影的成败,令人可笑。
但是电影真的夸大了么?不!个人以为没有,以其谈到的航弹为例。年德国发现了一个没爆炸的航弹,直接封锁了米范围,疏散了6人。
在二战中美军使用的最多的就是磅()公斤航弹,到了抗美援朝的时期仍然是如此,但是其中还有重达磅的航弹。专业人士表示,磅的基本上百米范围寸草不生,千米范围可能都要受创。虽然影片中能看到航弹爆炸的效果是特效,但是并没有夸张。
图为年11月15日,美国海军AD-3俯冲轰炸机空投磅航空炸弹,轰炸鸭绿江大桥朝鲜一侧。
唯一觉得就是电影中为了追求场景好看,人员比较密集,战争中不会如此密集,尤其是敌军的重火力要更猛烈的情况。
三、武器代差下取得长津湖战役胜利志愿军付出了多少
这么多年,每当我抗美援朝的历史读物、影视剧或者纪录片,第一反应就是中美的武器代差,距离有多大。
入朝初期,志愿军没有领空权,天空完全是美军的主场,后期苏联开始支援后,这情况才算有所好转,但是长津湖战役可以说,志愿军是在没有空中火力支援的情况下,靠着血肉一点点把美军磨掉的。
除了空中优势之外,在陆地上,联合国军使用的坦克主要包括霞飞式、潘兴式、超级谢尔曼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型号。
影片作为艺术的夸张,吴京、李晨饰演的志愿军官兵可以开坦克对抗敌方坦克,这在入朝初期可能性不大,按照史料记载,志愿军首批参战的4个军只有42军战前开展了反坦克实物教学,其他各军只进行了抽象理论教学。显然七连所在的第九军团(含20军、26军、27军)是没进行过实物教学的,此时的志愿军对抗美军的坦克,更多的是依靠集束手榴弹,炸履带破坏坦克的运动,这种方法只能依靠人力投送。
中国作为近代史上敢于面对武器代差,敢于出手,并取得胜利的国家,目前是唯一的。
四、影片基本还原了当时的史实
在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之际,进行了一场境外作战,所需要的物资之巨是无法想象的。不过影片只是用很短的篇幅反映了这一个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在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为前线提供的各种作战物资多达万吨。如果剧情中加入更多一点,就会使电影更加饱满。
即便如此,志愿军能拿到的口粮也不是很多,因为实在是拿不到,美军可以用飞机大炮封锁交通,让志愿军的补给中断。而且每次发动攻势,志愿军由于补给问题,一般也只能维持7天。
五、中国美国双方军队都活成了对方的样子。
中美对于这场战争有着各自的说法,但是双方的军队却都成长成对方的样子。一个是“火力不足恐惧症”,一个是“夜战恐惧症”。
在战争中中国遇到的问题是火力不足,被联合国军炮火压制,只能间歇反抗。而现在,资料显示,我军一个重装旅有80辆坦克、辆步兵战车、36门自行火炮和12门火箭炮。而美军一个重装旅只有58辆坦克、辆步兵战车和16门自行火炮。
而在抗美援朝过程当中,我军为了减少损伤,基本上战役都在夜间进行,这也让美军患上了“夜战恐惧症”。从此之后美军大力发展夜视装备,进行各种特种作战,都离不开夜视装备。资料显示,一个人的轻步兵连里,就有单目微光夜视仪40台、双目微光夜视仪22台、单兵增强型热成像仪69台、班组热成像仪61台、大型车载热成像仪2台,总数达到了台,人均达到1.3台。甚至美军现代战争都喜欢上了夜间突袭。
这张照片是年美军的夜视仪夜间拍摄的,看着还像黑天么?
那些看不懂《长津湖》的孩子们,多看看历史书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