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抗战老兵韩德青春是永不褪色的记忆

“五·四”青年节,一个天气晴朗的晌午。诸城市东楼社区东疃村,走近胡同深处那片绿树掩映下的红色瓦房,一位老者当门而立,头戴鸭舌帽,古铜色的两颊上沟壑纵横,却依旧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这就是抗美援朝退役军人——今年95岁的韩德。

轻推屋门,室内稍暗,未及眼睛适应光线,韩德老人便引记者进屋,这是他和老伴的卧室,临窗有一盘土炕,东面靠墙有张“简陋”的枣红色沙发,上面铺了层灰蓝色布罩,墙壁上还挂着几个木边相框,上面的钉子已有些许褐色锈痕,居住条件十分朴素。

“雄赳赳气昂昂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报家乡,中国好儿女……”历经抗日烽火洗礼的韩德虽在耄耋之年,但追忆起那段青春澎湃的岁月,这位有着63年党龄的“可爱”老兵竟放声高唱起来,声音铿锵嘹亮,“这块歌我直到现在还木(没)忘了,我们过了江唱,首长领着我们唱。”

“我是22(岁)当的通讯兵,当时毛主席和陈毅领着我们‘打天下’,那会晚上行军打仗,白天猫(隐蔽)起来。有天夜里8点钟过长江(渡江战役)准备打敌人,(为保存我军实力)领导下令猫在水里任谁不准打枪,结果一上岸敌人的枪就哗哗得扫过来,眼瞅着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们强忍着悲痛战斗,直到他们都退下去了, 解放了南京……”说到激动之处,韩德老人颤巍巍地从炕上站起来打着手势,眼中充盈着骄傲与兴奋的光。

在那个家国危难、无处偏安的火红年代,革命先辈们舍生忘死,顽强狙击着装备精良的敌军。韩德老人回忆到,那会物资极其匮乏,没什么通讯工具,自己背着“盒子枪”给部队送信,常常一走就是 十里地,食物也全靠沿途老百姓提供,渡江战役地势险峻,当时扛着枪,挂着子弹、背包和干粮,有60多斤沉,爬铁链时自己好几次都险些落江,幸亏战友几次三番无惧风险地托举,才得以幸存。

“后来中国解放了,我们又去了朝鲜,脚步一点都没停下。现在回想,熬过来真是不容易,我们这茬子人都稀松了(几乎没有了),这个庄就剩我自己了,还有很多战友受尽磨难, 在战场上被敌人打死了,没捞着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说到这,韩德老人的眼角有些湿润。

据韩德的孙女介绍,老人现在听力不好,还有一些慢性病,每天都要按时吃药。为了不耽误二老休息,采访提前结束了。合影时老人似是有些不舍,默默地挪到门外目送我们远离。

对于那段热烈而又残酷的青春记忆,老人一直将其珍藏在心底最柔软处,感念至今:“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那个年代的苦和难,不知道中国解放经历了多少磨难。中国是怎么解放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的!”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鹏通讯员孟凡静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