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保家卫国的年代记忆好好学

白癜风初期是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7282164.html

「本文来源:吉林之声」

七十一年前, 批中国人民 从辑安渡口奔赴朝鲜。

涉水过江,餐风卧雪。

出发前,没有人知道前方等待的是什么。

但他们知道:“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必胜的信念从何而来?

那是中国人民在后方亲手筑造的底气团结。

抢修铁路,救治伤兵。无一人叫苦,更有万人向前。

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共计名吉林青年参加中国人民 。

经此一战,他们用胜利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am长春fm91.6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本周六17:30

《好好学习》播出

“三地、三摇篮”专题节目:

《保家卫国的年代记忆》

——好好学习走进抗美援朝“ 渡”:集安

在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南三公里处的鸭绿江上,有一座便桥,被称作“水下桥”,这里河床较平,水流较缓,在河床中还有一片种满了高粱和玉米的江滩,而这座桥也是为了保证 批入朝战士顺利渡江最早搭设的便桥。在抗美援朝期间,集安被称作“ 渡”,当年运输战略物资的许多桥梁依旧横亘在鸭绿江上,若隐若现。

除了水下桥,当地人民还搭设了许多假桥,留给敌人观察和轰炸使用,让假目标来吸引敌人注意力,并有许多外地民工对炸毁的铁路桥梁随时抢修。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当地有关部门排除了敌特和敌机安放、投掷的大量定时炸弹,使这里建成了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敌军发现即便炸断了渡口内的桥梁,但是 的部队和物资仍然能够源源不断地顺利过江。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

在抗美援朝期间,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既承担着运输 、武器弹药的任务,同时也接待朝鲜人民军伤病员。42万 从这里奔赴朝鲜,15万辆军需列车在这里通过,18.2万的 伤病员从这里回国。

在 最激烈的阶段里,集安人民齐心协力为 撑起一条坚固可靠的战争后援线。在三个战勤高峰期里的 个阶段,也就是年的10月到12月,集安出工战勤17万多人,担架工6万多人,杂工6万多人。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计出工约33万次,但整个集安可出战勤的劳动力不到人。

那时新中国刚刚解放,人民生活稍有安定,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忘我精神支撑着整个民族,所有人积极支前,有%的力气, 不使99%。男人上前线抬担架,女人在家里给伤员洗被洗衣服,做炒面。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英烈厅有这样几组数字:从年入朝作战到战争结束,中国人民 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约两年零九个月,共歼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七十一万余人,名抗美援朝烈士用生命写就了一部英雄史……这些数字的背后承载了太多生命的重量,这场战役是万千 战士用血肉之躯为新中国赢得的尊严之战,也赢得了朝鲜人民的尊敬与感激。

据老兵讲述,战争结束后战士回国去火车站时不是走过去的,而是两个朝鲜人用手架起来给他们抬过去的。一个朝鲜老妈妈还对 战士说,“你们回到中国看到你们的中国妈妈,千万别忘了在朝鲜的朝鲜妈妈。”

自年至今,先后八批在韩中国人民 烈士遗骸被迎回祖国,出征时他们无畏向前,因为身后即是祖国。如今,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而他们也被我们称为:最可爱的人。

为了支援前线作战,吉林省积极完成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下达的扩军任务,吉林儿女也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舍生忘死的英雄赞歌,涌现出了如关崇贵、杨宝山等诸多战斗英雄,不胜枚举。通化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的英烈墙前书写着每一位吉林籍抗美援朝战士的姓名,这些姓名,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尹诗琳

审核:怀楠

监制:王林郝峰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0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