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归来,探访黄继光题材经典歌剧同心结
四川在线记者李婷
02:35革命烈士黄继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时隔近40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创作的黄继光题材经典歌剧《同心结》在四川启动复排。10月16日晚,这位英雄终于“回”到故乡四川——由国家一级导演宫晓东执导、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主演的《同心结》在四川大剧院盛大首演,引来如潮掌声。
创作初衷是什么?
不能漠视和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亲切儿女
灰色的墙面后是厚重的英雄浮雕,他们为祖国舍生忘死的动作瞬间被时间铭记,镌刻在舞台上……歌剧《同心结》同心结缓缓打开帷幕,本场指挥肖超一挥棒,雄浑的音乐从舞台前面的乐池中响起。
“太阳出来啰喂,照中江啰喂,上前方欧落落,红旗扬欧落落……”舞台上,黄继光准备离开故乡奔赴远方,不少老百姓为他送行,唱起了《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亲切的民间小调。这些四川元素很快被台下观众捕捉到,大家用掌声、笑声回归给舞台上的主创。而演出进入后半场剧场,有人开始低声抽泣,掏出纸巾。当扮演黄继光的演员王宏伟走上台前,不少观众站起身来鼓掌致敬。
“祖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是故乡村头的袅袅炊烟烟,是故乡天边漂泊的云。时值抗美援朝70周年,我们想用这部剧铭记曾经为祖国献出鲜血和生命亲切儿女。”68岁的导演宫晓东,是原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导演,他笑称自己“老骥伏枥”接下这个“重任”。
同心结是这部歌剧里很重要的物件,它原是朝鲜人民接亲迎亲的信物,如今也让我们回望了抗美援朝,黄继光的精神和灵魂也应该是一座座应该值得铭记的丰碑。
黄继光为何回归四川舞台?
四川是抗美援朝牺牲人数最多的省份
朝鲜武圣山下,春光明媚,鲜花盛开。中国慰问团代表、来自四川德阳市中江县的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黄妈妈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官和朝鲜乡亲们的热情欢迎。朝鲜姑娘朴顺姬又把曾给黄继光作为中朝人民友谊信物的“同心结”送给了黄妈妈,以表示对黄继光烈士的悼念……
“同心结”在一双双手中传递着,把人们又带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常常觉得英雄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但实际上他是非常鲜活的。”王宏伟说道,比如黄继光思念家乡的一碗面,想起家里的老黄牛,细腻之处最令人动容,希望观众能通过这部剧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感受黄继光的精神和民族的伟大。
为何这次《同心结》回四川启动复排?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说,一方面由于黄继光本身是德阳中江人。他代表了当时抗美援朝时牺牲人数最多的四川志愿军群体。同时,更因为有着像四川交响乐团、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人艺一批年轻的专业演员们,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克服困难,可塑性极强,挑起大梁展现出专业素养,十分难得。宫晓东也补充,黄继光是四川人,因此演出既是要铭记为祖国牺牲、不应该被漠视的英雄,更是希望家乡的观众能沐浴英雄之光。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华丽是剧中朴妈妈的扮演者。在她看来,原版歌剧《同心结》本来就凝结着一代人的记忆,自己也是和剧中老一辈的演员有生活和工作上的交集。这次参与复排,更有着一种传承和亲切,铭记着英雄精神。
复排《同心结》有何不同?
人物更立体更“川味”
宫晓东说,整个剧虽然故事讲述方式完全不一样,但黄继光的灵魂和原版一脉相承。这次故事叙述加入了合唱、旁观者讲述加上乐队,整个过程是开放的 ,立体的。
年出生的四川交响乐团二提琴首席王钏子,参与了这次歌剧《同心结》的乐队演奏队伍。在她看来,这个一直在课本上的英雄故事,搬上舞台后并不陌生:“甚至很多旋律充满了中国韵味,悦耳流畅。”复排保留了故事原汁原味的精神。
同时也加入了不少“家乡配方”。黄继光在累了时,耳畔响起的是四川话、四川民歌,他回到家说着四川话,战友们说“莫得事”,吃起一碗中江挂面,将川味中奖民间元素改良,结合现代审美,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此外,黄继光的人物形象也在该版本中更加丰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爱你亲爱的祖国…”四川交响乐团副团长牟岭虹介绍,在观众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