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烈士因写错地名,身份成谜,49年

有机会告诉俺嫂子,俺没给她丢人!

曹玉海留下这 一句话,便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前线。

《孟子》中所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从来就不缺少英雄。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历久弥新、终生难忘。

曹玉海,正是其中一人。

一、苦难

年,山东省莒(jǔ)南县涝坡乡东店头村。一群人围在屋外,一个男人焦急地等待着。突然,婴儿的哭声打破了人群的焦虑。屋内接生婆传话出来,恭喜你家生了个大胖小子。儿子的降生并没有给男人带来多大的喜悦,作为父亲,他更要考虑一家的生计。

出生的婴儿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曹玉海。

曹玉海的出生之时,正是旧社会暗无天日的日子。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到头来,依旧养活不了自己和一家人,勉强维持度日。他们的劳动果实都到了地主、官僚、帝国主义的手中。

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或者战乱,人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曹玉海6岁,正好遇上了天灾,父亲交不起租子,被可恶的地主老财活活打死。

9岁时,他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去给地主放猪。后来,日本人侵占了山东,爷爷在一次日伪军扫荡中被鬼子用刺刀挑死。奶奶和母亲又在疾病中离开了人世,祖父母和父母的离世让曹玉海更觉孤单。幸好,哥嫂抚养了他,但不幸的是,哥哥积劳成疾,家中无钱医治,就这样又一位亲人离开了。

曹玉海的嫂子王月花成为一家之主,承担起了照顾一家的重任。她明白她的任务不轻,家中还有几个弟弟妹妹需要抚养长大,自己嫁进了曹家,就有这个责任。

冬天,大雪给大地裹了银装,风吹起来刺骨的凉。王月花为了让曹玉海他们衣服穿着不冷,不停地纺线,织棉布做新衣服。

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王月花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就经常挎(kuà)着篮子到山里挖野菜,或是捡一些烂地瓜,然后把这些东西带回家,做成食物,供家人们充饥。

王月花还会纳鞋底,做布鞋,给他们缝缝补补……

毫无疑问,王月花是一个好嫂子。

所以,曹玉海对嫂子王月花也非常的尊重,俗话说:长嫂如母,他几乎是把王月花当成母亲来看待。

二、从军

年,曹玉海20岁了,渐渐长成了个大伙子。曹玉海悲惨的童年让他很早就自立自强,也很懂事经常帮家里做事减轻负担。他时常想起父亲死在地主之手,爷爷又死于日军的刺刀之下。想得越多,便越对这些人恨得咬牙切齿,国难家仇涌上心头,便萌生了参军入伍的想法。

曹玉海不是小孩子了,所在的家乡又一直处于沦陷区,他知道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他想着如果要参军,就一定要加入八路军。年1月,恰逢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来到了曹玉海的家乡莒南县。

按道理曹玉海20岁了,又是个壮小伙,去参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八路军有个规定,参军需要家属的同意。

而如今这个家里面,需要家属点头的,那就只有嫂子王月花了。她不同意的话,部队是不会收他的。

曹玉海需要做的,首先就是说服嫂子王月花。

他决定与嫂子商量这件事,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趁着嫂子忙完家务坐在那的时候,他试探性地与王月花商量起来:“嫂子,俺想跟你商量一件事,你看俺父亲死在地主手里,爷爷死在日本人手里,俺想去参加八路军杀鬼子,您看咋样?”

王月花听完曹玉海的话,脸色突然就变了,二话不说就拒绝了。这让曹玉海有点沮丧,无异于被泼了一盆冷水。

因为对王月花而言,她心里清楚,参军打仗是要上战场的,要与日本人面对面的对抗,子弹不长眼,要是有个万一,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要是同意了他去当兵,出了点什么事,该怎么向她死去的公公婆婆还有丈夫交代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王月花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她太清楚这些年日本人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情。先不说曹玉海与日本人确实有仇,他爷爷可是直接被日本人杀死的。

再说了,如今的世道,能活下去已经很不容易了,天灾人祸不断,到处都在打仗,日本人还时常来扫荡,家里早已没有粮食。有一顿没一顿,王月花早就在讨饭度日。如果曹玉海参加八路军的话,最起码有口饭吃。

因此,在曹玉海软磨硬泡之下,王月花最终同意了。

临走时,王月花嘱咐道:一定要服从命令,注意安全,好好干,给咱家争光。

就这样,曹玉海加入了山东纵队二旅,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不过没多久,曹玉海就回到了家里。这是为什么呢?

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被赶回来,也不是当了逃兵跑了回来,而是因为他的勇敢无畏。

参军不久,他服从领导命令,每天认真完成训练,练枪法、加强体能。一遇到战斗,必定打起十二分精神。一吹响冲锋号,立刻往前冲,绝不含糊。但是在一次对日本人的反扫荡中,他受了重伤。

医院,可是当时部队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数量和药品也不足,只能对他的伤口进行一些简单的缝合处理。另外行军打仗,经常需要辗转各地,他的伤势又比较重,在部队不利于身体恢复。因为他又是本地人,所以部队只好把他送回家里来养伤。

王月花见到重伤的小叔子突然被送了回来,一时间泪珠已在眼眶打转,不禁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在嫂子的悉心照料下,曹玉海渐渐把伤养好了。他准备去找部队归队,嫂子知道劝他也没用,知道他是一定要去的,就让他在家多休息几天。

他却一想着归队,他到处打听部队的去向,发现自己跟部队已经联系不上了,跟别人打听也不知道部队如今在哪里。

他感觉自己像是个没有家的孩子一般,找不到组织,找不到部队。

他太想回到队伍了,经过多方面的打听,他得知在莒南地区有一支八路军的队伍。他欣喜若狂,告别了嫂子,急忙赶到这支部队。到了才知道这不是自己原来的队伍,而是由万毅将军带领的东北军新师。

他向部队首长表示自己要归队,可是部队毕竟有组织有纪律。曹玉海原来是山东纵队二旅的,回这里不太合适,部队首长劝他回到自己原来的部队去。

曹玉海受到了打击,他目前压根不知道老部队在哪里,于是他苦苦哀求部队首长,希望能把他留下。毕竟都是八路军,都是抗日的队伍, 他加入了东北军新师。

就这样,曹玉海算是第二次参加八路军了。

年9月,曹玉海所在部队奉命从山东开赴东北。此后他参加了 的四平战役,在血战四平中,轻伤不下火线,表现得十分顽强。

敌人也深知四平的重要性,派大批军队前来想要夺回。曹玉海和所有解放军战士一起牢牢地守住了四平,打退了敌人多次的进攻。

因他作战勇猛,多次负伤仍坚持战斗,所以在战后被军部评为“保卫四平十勇士之一”,军长梁兴初亲自为他签发嘉奖令与立功喜报。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他先是参加了在东北的辽沈战役,之后又跟随部队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而后又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参加了渡江战役。

从他再次入伍后,他牢记嫂子的嘱咐,不能给嫂子丢脸。他在战斗中立功多次,数次被表彰为战斗英雄。

但是战争,就会有牺牲,就会有伤亡,没有人可以避免。

年6月,曹玉海在宜昌战役中负了重伤,医院治疗。

在他伤愈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为革命流血牺牲多年,身上新伤加旧伤,决定让他转业去湖北武汉监狱担任监狱长一职。

他服从上级安排,再次离开了部队,回到了地方。此时全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就要成立了。眼看全国人民就要过上安稳的日子了,这让曹玉海内心十分欣慰,多年的努力果然没有白费。

而他此时也停下来开始了自己另一件事,他遇上了一个女孩。

医院养伤期间认识的,她是一个护士,负责照料曹玉海。她听闻曹玉海是有名的战斗英雄,他对她也很有好感,一来二去,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甚至已经在做结婚的准备。

不过就在两人满怀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他们的愿望, 爆发了,中央决定出兵朝鲜。

曹玉海内心不淡定了,本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了,没想到美国佬又来搅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继续打退敌人的侵犯。

年6月的一天,曹玉海听闻他的老部队师将会路过武汉,向北进发入朝作战。于是他找到了部队首长,申请回到部队出国参战。

部队领导看到他来申请参战,心里很开心,毕竟这是一员猛将。但是,考虑到他之前有过几次重伤,而且已经转业,没有同意。对他勉励了一番,劝他在现在的单位继续为革命工作。

但曹玉海态度十分坚定,无论如何也要参战。并说道:“我是一名孤儿,如果牺牲了,牵挂少,请批准我入朝作战吧。”

显然,曹玉海编了个谎话。

首长见他如此坚决,于是同意了他重回队伍的请求,曹玉海第三次入伍。

选择去朝鲜也就意味着要离开未婚妻,他心里是非常愧疚的。

临走之前,未婚妻提出成婚的请求。

他很震惊,也有一丝开心,但他还是拒绝了。他知道战争的残酷性,他明白此行前去朝鲜生死未卜,他不忍心耽误这个女孩的一生。

临别之前,他对未婚妻说:“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敌人要来剥夺我们的幸福,我不能有别的选择。”

他重新入伍了,鉴于他以往的战功,他被任命为营长,踏上了前往朝鲜的路途。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三、等待

年10月25日,曹玉海所在部队跨过了鸭绿江,他望着身后的祖国,这一刻,步伐无比地坚定。

在朝鲜战场,曹玉海还是和以往一样,敢打敢拼,多次 完成任务,歼灭了许多敌军,曹玉海也被赞誉为“钢铁营营长”。

入朝 与以美为首的联合国军共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曹玉海参加了四次。

在第四次战役中,曹玉海的一营守卫的阵地是京安里以北的.3高地,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松骨峰战役。

这个高地的重要性,对曹玉海来说,他心里是有数的。

这个高地在内的附近阵地,位于三条公路的交叉口,也是三座城市通往当时南朝鲜首都汉城的咽喉要道。如果这个高地被敌人夺下,全军都会有危险。所以,此地的战略意义非比寻常。

38军对此地十分看重,在下达作战指令后,38军副军长江拥辉还亲自把曹玉海叫去谈话,叫他无论如何守住,而曹玉海则坚定地表示:“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离开军部后,他明白此战的艰巨性,这个高地对于全军而言,将是敌军攻击最猛烈的地方。他面临的是十几倍的敌军,而此地是敌人的生命通道。

敌人为了打开一条逃亡的生路,投入大量的军队、飞机、大炮、坦克进攻这一高地。这一战打得极为艰难,曹玉海和教导员方新率领的一营苦战了七个昼夜,全营全部投入了战斗,顽强地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

虽然保住了阵地,但是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只有一个营几百人,而敌人是他们的十几倍,武器装备更是没法比。敌人可以轮番休息,不断派军队上前进攻,而他们必须每一次都尽自己 的努力。

不仅仅是人员上的消耗,曹玉海营队的武器弹药也即将耗尽,阵地工事也被敌人炮火轰炸的不成样子。

美军永不休止的车轮战,让曹玉海的一营损失惨重,战斗到 ,全营几乎损伤殆尽。

不过尽管如此,一营仍然没有退缩。美军骑兵一师再次向我军阵地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在密集的炮火之下, 将士死伤的人越来越多。到 仅剩几十人,弹药也快耗尽,局势也到了十分紧张的地步。

曹玉海一边告诉战士们节约弹药,休息保持体力,一边向上级汇报情况,请求支援。

尽管只剩几十人,曹玉海率领将士还是打退了敌人几次的进攻。但是很快,美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势, 人数不多,只能收缩防线。

曹玉海率领将士们和美军开始了近距离的肉搏战。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曹玉海永远地倒下了。

一班班长徐金看到营长倒下,立刻跑到他身边,想要把他带走。奄奄一息的曹玉海对他说道:“有机会告诉我嫂子一声,我没有给她丢脸,没有给曹家丢脸。”

说完这句话,曹玉海就壮烈牺牲了,年仅28岁。牺牲后,国家追授他为“特等功臣”与“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曹玉海率领一营的这一战,苦战了七天七夜,消灭了近人,为主力部队完成对敌人的合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曹玉海和一营将士的遗体留在了阵地上,他完成了他消灭敌人,追求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望。只是让人遗憾的是,他的 一个愿望,却等待了49年才传到嫂子的耳朵……

四、正名

按道理说,像曹玉海这样的大功臣应该风风光光的表扬,慰问他的家属。那又怎么会等待了49年,他的嫂子才知道呢?

结束后,党和政府特别注重对烈士的抚恤工作,指示有关部门必须尽 努力找到烈士家属,前往慰问。

而王月花也不知道曹玉海到底牺牲了没有,她每天盼望着他早日回来,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没有传来任何消息。

而村里人也开始讨论起这件事,有人说他牺牲了,有人说他受伤了,有人说他回来了,在军队当了大官。

而对王月花而言,她一直相信曹玉海还活着,他肯定会回来的。

那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会找不到这位特等功臣的家乡呢?

那是因为在当时,部队都是辗转各地作战的,战士们当然也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你是山东人,他是四川人,说话的口音,方言都有很大不同。负责记录战士信息档案的部队文书们,文化水平也有差异,对一些区域地名也不了解,再说建国后一些行政区域重新划。

因此,在记录战士信息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写错战士名字,或者写错家庭地址这样的问题。

而偏偏这样的事就发生在了曹玉海的身上。

曹玉海是山东省莒南县涝坡乡东店头村人,可是他的档案上却写着:山东省莒南县老沟乡东甸沟村草甸子村人。

当时有烈士牺牲后,部队都是按照档案记录的地址去寄信,联系家人。可是这错误的地址,又怎么可能找得到人?

抗美援朝的英雄我们耳熟能详的有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小学和中学课本。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曹玉海是排在他们三人之后的第四个功臣。

年,新华社发出专电,公布了抗美援朝的功臣名单,最前头的特等功臣是黄继光、杨根思;接着是特等功臣邱少云、曹玉海……

但是,英雄 不会被祖国遗忘。组织上没有放弃对他的寻找。年4月,原来的38军派出了专人前往曹玉海的家乡莒南县,在当地部门的帮助下,历时三年。年5月,终于找到了曹玉海的嫂子王月花,这个时候,王月花已经是一个耄耋(màodié)老人了,年满84岁了。

王月花老人这才知道,自己一直等待回家的小叔子,竟是和黄继光、邱少云齐名的特等功臣。

此时,距离曹玉海牺牲已经过去了49年。当组织上的人拿着曹玉海的照片来到家中之时,王月花老人总算得到了曹玉海的消息。她释然了,临死之前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她双手颤抖地抚摸着照片,眼泪已悄悄地落在了照片上,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了脑海之中,想到了当初送他上战场说的话。

心里想着:玉海兄弟,好样的,你没有让我失望!

曹玉海这样的英雄只是一个典型案例,还有千千万万英勇的 战士,留在了异国他乡。他们都是需要我们铭记的,没有他们,不会有我们如今安居乐业的生活。

历史不该被遗忘,英雄值得铭记。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要继续沿着先烈的道路,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89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